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棉花是较耐盐的作物,但其耐盐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一般土壤含盐量在0.2%以下,棉花能正常生长发育,结合适宜的栽培技术,也可以获得高产.土壤含盐量在0.2-0.3%吋,出苗困难,棉株生长受到抑制,盐分超过0.3%,很难出苗.因棉花发芽出苗和幼苗期的耐盐力相对较低,易遭受盐碱危害,造成烂种和死苗.所以,盐碱地保证棉花顺利出苗和全苗,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商丘县谢集公社旱涝碱综合治理中心实验区盐碱地植棉过程中,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了育苗移栽、老沟种植、钵体围肥、地膜覆盖、灌水压盐、小水偷浇、起碱换土等七项保苗技术措施,供盐碱地区植棉参考.  相似文献   

2.
晋南地区盐碱地棉花面积占山西省棉花总面积的5%。盐碱地植棉,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苗期不易全苗保苗。晋南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随水分变化而变化,可分为寒冬早春土壤盐分稳定期、春旱返盐期、6月高温积盐高峰期、夏末秋初脱盐期、秋末冬初返盐期。 根据盐碱地盐分变化特点和棉花的生长规律来探讨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措施,特别是保留全苗问题,对棉花增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省黑龙港生态区,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0-47万hm^2,其中盐碱地棉面积较大。土壤盐碱、瘠薄、冷早是盐碱地棉低产的主要原因。棉花发芽出土时耐盐碱能力最弱.而此时盐碱地地温低、回升慢,积盐重,表土板结,对棉苗全、齐、壮极为不利。棉花开花期以后,植株抗盐碱能力增强,而此时雨季来临,盐分淋失,盐碱危害变轻。因此.盐碱地植棉的关键是保全苗,促早发。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碱、瘠薄、冷旱是盐碱地棉花低产的主要原因。棉花发芽出土时耐盐碱能力最弱,而此时盐碱地地温低、回升慢,积盐重,表土板结,对实现棉苗全、齐、壮极为不利。棉花开花期以后,植株抗盐碱能力增强,此时雨季来临,盐分淋失,盐碱危害随之变轻。因此,盐碱地植棉一播全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土壤盐碱、瘠薄、冷旱是盐碱地棉花低产的主要原因。棉花发芽出土时耐盐碱能力最弱,而此时盐碱地地温低、回升慢,积盐重,表土板结,对实现棉苗全、齐、壮极为不利。棉花开花期以后,植株抗盐碱能力增强,此时雨季来临,盐分淋失,盐碱危害随之变轻。因此,盐碱地植棉一播全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棉花出苗及苗期耐盐性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土壤不同含盐量、土壤不同含盐量与含水量和土壤不同含盐量条件下覆膜种植对棉花出苗及苗期的影响进行了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不同,对棉花出苗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是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棉花出苗率递减,棉苗生长也愈差;土壤含盐量对棉花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宜的含水量内,土壤含盐量相同时,棉花出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递增。但在土壤含盐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土壤水分增加,并不提高棉花出苗率。土壤盐分相同,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棉花出苗。土壤盐分对棉苗的危害,与土壤含水量也密切相关,一般是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棉苗受盐害减轻。盐碱土覆膜种植,可有效地提高棉花出苗率。但在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即使覆膜种植,也难以出苗。在覆膜的情况下,棉苗生长发育均随土壤盐分含量增加而减弱。而在土壤盐分含量相同时,则比不覆膜的棉苗生育为优。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南皮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全县耕地面积67.3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达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2%。南皮县属于黄淮海低平原盐碱地,土壤为盐化潮土,含盐量一般在0.3%0.6%。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较少,盐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水平偏低。盐碱地种植棉花是充分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南皮县近10年来每年植棉面积均在20万亩以上,其中盐碱地棉花面积每年均在14.5万亩左右。通过近年来的生  相似文献   

8.
棉花不耐盐碱,土壤含盐量超过0.3%的地块即不宜种植棉花.目前我区在轻盐碱地种植棉花还占有一定比例,在盐碱地植棉须掌握几个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盐碱地植棉出苗率低、保苗难的现状,在中度盐碱土(含盐量0.29%)和重度盐碱土(含盐量0.56%)2种土壤上,均采用平铺播种、浅沟播种、深沟播种3种地膜棉播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法对出苗率以及苗齐后土壤含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法种床土壤盐分含量差异较大,降低种床盐分浓度是棉花苗全苗壮的关键。在中度盐碱地,采用浅沟播种比较经济高效;在重度盐碱地,采用深沟播种,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重盐碱地棉田,采用老沟种植,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盐碱危害,对棉花播种保苗、早发增产有明显的效果。该项措施简单易行,经济有效,为开发利用盐碱荒地植棉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棉花破土出苗时耐盐渍能力最差,而盐碱地春季植棉时地温低、积盐重、表土板结,对棉苗极为不利;棉花开花以后植株吸盐作用明显,而此时雨季来临,盐分经淋洗至土壤下层,盐碱为害较轻,但易徒长.因此,盐碱地植棉的关键是"促全苗,促早发,促群体".  相似文献   

12.
棉花育苗移栽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育苗移栽是一项新的植棉技术,通过对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育苗方式、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试验,了解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性,探索出育苗方式、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为今后大面积育苗移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滨海盐渍土棉花丰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约有滨海盐渍土120×104hm2.盐渍区一般具备棉花生长发育的气候和土壤肥力条件,但盐渍化严重(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4%~2.0%,盐分组成以Na+、Cl-为主),淡水资源缺乏,无霜期短等是盐渍区植棉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掌握盐渍区植棉的关键技术,本中心1999年起在寿光滨海盐渍区建立棉花试验基地,对滨海盐碱地棉花丰产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提出一整套符合当地生态、生产条件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 棉花是盐碱地的优势作物。而棉花保苗是盐碱地植棉的关键技术。 1983—1985年我们在萧县黄口进行了盐碱地棉花保苗技术系列化的研究,视盐碱地含盐碱程度不同等情况,采取直播、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保苗配套技术,获得了全苗、壮苗。盐碱地植棉,保证全苗是获得指标产量的前提,据多点考察,一般可增产皮棉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滨海盐碱地棉田盐度等级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植棉区内的滨海盐碱地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山东、河北、天津和苏北沿海低平原海岸地区,滨海盐碱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田生态类型。为满足盐碱地棉花生产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基于盐碱地棉田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盐分对棉花出苗、成苗和产量的影响,以春季(3月中下旬)0~20 cm表层土壤全盐含量为指标,将滨海盐碱地棉田划分为脱盐非盐碱地(0.10%)、轻度盐碱地(0.10%~0.25%)、中度盐碱地(0.25%~0.45%)和重度盐碱地(0.45%~0.80%)。各类盐碱地应根据盐度等级采取针对性成苗和管理技术措施,才能实现全苗壮苗和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河滩地和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实现其植棉减肥增效,在连年种植棉花的河滩沙地(原阳点)和低肥力盐碱地(开封点)进行了棉花和紫花苜蓿间作同时播种(JT1)和棉花现蕾后套种紫花苜蓿(JT2)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棉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探索在不减少棉花产量的前提下适宜的间作或套种紫花苜蓿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CK)相比,JT1处理棉花生长发育受到明显限制,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铃数和铃质量明显降低,单铃不孕子数增加,两试验点子棉产量分别显著减少了20.55%和22.03%;JT2处理棉花生长发育受影响不明显,减产不显著。就两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看,两试验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测定时期均较CK显著增加,两试验点土壤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CK显著提高,拔棉柴后,两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棉田土壤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下茬棉花减肥增效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可见,棉花和紫花苜蓿同时播种间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使棉花子棉产量较单作棉花显著减产,而在棉花现蕾后套种紫花苜蓿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子棉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同样达到了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种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南疆重盐碱地普遍存在不透水的粘土层,在地面通常会形成盐斑,致使棉花出苗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研制深松粉垄设备,利用物理方法消除障碍层,研究不同机械破黏板层方式对土壤盐分和棉花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条状破障方式和点源破障方式机械破黏板层后,重盐碱地土壤盐分下降明显,表层土壤脱盐率达到了33%以上,可以满足棉花出苗对盐分要求,棉花出苗率提高20%以上,同时加速了土壤渗水,渗水时间可以缩短至7天,为新疆盐碱地土壤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状破障方式与点源破障方式比较,条状机械深松方式效果优于点源深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盐碱、瘠薄、冷旱是盐碱地棉花低产的主要原因.棉花发芽出土时耐盐碱能力最弱,而此时盐碱地地温低、回升慢,积盐重,表土板结,对棉苗全、齐、壮极为不利.棉花开花期以后,植株抗盐碱能力增强,而此时雨季来临,盐分淋失,盐碱为害变轻.因此,盐碱地植棉的关键是保全苗、促早发.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采用区域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了耕地、草地、林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与种植年限成反比,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盐分含量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在不同的种植结构中,轮作土壤盐分含量是连作的2.3倍,在轮作中,瓜/棉花轮作的土壤盐分含量比苜蓿/棉花低35.06%;林地土壤盐分的表聚性较强,0~10cm的盐分含量占到土壤剖面盐分含量的42.28%,而耕地和草地的盐分大量积聚在30~60cm。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行长期覆膜滴灌盐碱地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的特征的分析了解,以下通过覆膜滴灌种植方式,并且种植下两种不同的春玉米,对盐碱地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了相关结论。表明了根区土壤环境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会逐渐变好,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