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生产能力的影响,对在不同时间采取禁牧措施的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有利于生物量的提高,而且禁牧时间越长,生物量越高,禁牧17年、7年、2年以及放牧草原的生物量分别为3771.69g/m2、3248.33g/m2、2711.06g/m2和2348.50g/m2.草原生态系统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地上.3种禁牧草原的净初级力普遍高于放牧草原,分别为后者的1.23(禁牧2年)、1.20(禁牧7年)和1.08倍(禁牧17年),但是净初级生产力并不随禁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典型草原物质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禁牧17年(1011.68元/hm2·a)>禁牧7年(600.32元/hm2·a)>禁牧2年(521.52元/hm2·a)>放牧草原(301.28元/hm2·a).以上结果表明,禁牧对典型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有明显影响,采取禁牧措施有利于典型草原生产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侵蚀影响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干扰条件下典型草原风洞试验的研究结果,计算了风蚀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养分、有机碳的损失及废弃地的形成等等),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人为干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明显减小由风蚀所导致的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而开垦和放牧则会增加其价值损失(包括速效养分、有机碳和废弃地形成)。总的来看,不同风速下不同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新开垦农田>农田>自由放牧草原>2003年禁牧草原>1987年禁牧草原;同时,风速越大不同干扰类型之间的价值损失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3.
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引起祁连山高寒草原退化,而禁牧可以恢复退化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但长期禁牧会影响高寒草原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本研究以祁连山西段葫芦沟流域典型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2021年秋季利用陷阱法和干漏斗法收集了长期围封禁牧和自由放牧区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样品,确定禁牧对高寒草原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秋季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提高了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在禁牧高寒草原显著高于放牧高寒草原生境;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中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螨类和跳虫密度比值(A/C)。不同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对禁牧和放牧的响应模式不同,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原蜈蚣、蜘蛛和甲虫的活动密度,降低了蚂蚁的活动密度和跳虫的密度。总之,高寒草原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类群对禁牧和放牧管理的响应十分敏感,其数量及多样性变化可以用于指示高寒草原的放牧管理。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放牧草地封育后植被恢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不同时期(1987、1997、2003年)围封禁牧的草地与自由放牧草地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封育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围封禁牧对草原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净生产力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禁牧时间的增加,群落覆盖度及生物量都有明显的增加;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期封育不利于草地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植被在固定CO2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根据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计算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长量,进而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万t,固定CO2 593.38万t,释放O2 436.85万t。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县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10.338 5亿元;利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释放O2的价值为16.445 7亿元。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物质量和价值量中,干荒漠类贡献率最高,其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在固定CO2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和调节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根据青海省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计算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长量,进而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万t,固定CO2593.38万t/年,释放O2436.85万t/年。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县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10.3385亿元/年;利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释放O2的价值为16.4457亿元/年。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物质量和价值量中,干荒漠类草地贡献率最高,其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  相似文献   

7.
典型草原健康评价的VOR和CVOR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定量评价围封禁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植被组成一致(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为主)、土壤类型相同的自由放牧样地和围封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自由放牧和围封禁牧对典型草原健康影响的VOR和CVOR指数评价,建立典型草原健康评价的VOR和CVOR综合指数的计算模型,并用于不同围封年限典型草原的健康评价。结果表明:VOR和CVOR综合指数均可准确评价不同围封禁牧年限典型草原的健康状况,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典型草原在围封恢复演替过程中,尽管草地基况(C)、活力(V)、组织力(O)和恢复力(R)变化各异,但围封禁牧后草地的VOR和CVOR综合指数均随围封禁牧年限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草地的健康等级由未围封和围封前期的"警戒"等级逐步恢复演替至 "健康"(围封13~20年)等级,表明围封有利于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8.
围封对当雄县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一旦退化,即使很长年限也难以恢复。本研究通过围栏禁牧(1、4、6年)对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进行修复,分析围封时间对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围封对高寒退化草地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土壤相比,围封1、4和6年的草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围封6年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 H值显著降低;围封显著改变了土壤蔗糖酶和L-天冬酰胺酶活性,土壤蔗糖酶和L-天冬酰胺酶活性均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围封6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相比放牧显著升高。因此,围封不仅会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而且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土壤水均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生物量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因此这些指标可以指示退化草地修复状况。围栏禁牧有利于提高土壤易降解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营养物质循环,促进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禁牧对隆宝国家自然保护区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海省玉树县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禁牧、半禁牧、自由放牧的高寒草地,调查3种草地的植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分析禁牧对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有效提高该保护区内高寒草地植物量,增加植被盖度,提高禾草类优良牧草功能群的比例,植物多样性增加;禁牧可以提高土壤碳库、氮库及储水能力;禁牧使地上植被与土壤有机碳、氮、储水功能协同演变,但对土壤磷影响不大。此外,适当程度的禁牧是降低高寒湿地土壤水分蒸发,减缓高寒沼泽湿地退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实施围栏封育是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武威市在天祝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34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6.87%。在退牧还草围栏区实施禁牧和休牧,并进行了不同草原类型围栏封育期限及利用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山地草甸经过5年的禁牧,植被盖度、高度显著提高,但第5年比第3年增加可食牧草产量、牧草盖度、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禁牧封育3年后,山地草甸草原生产性能及植物群落特征无显著变化,即可解禁利用;温性草原经过5年的禁牧和休牧,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正向性演替。从禁牧和休牧第5年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故温性草原禁牧5年即可解禁利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放牧的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短期不同放牧强度(零放牧、轻牧、中牧、重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及pH值的影响,以探索典型草原适宜的载畜率。结果表明:①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在重度放牧条件下呈显著差异;而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重牧>中牧>零放牧>轻牧,且重牧与轻牧呈显著差异。②土壤pH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③垂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pH值大小顺序均呈现为10~20 cm>20~30 cm>0~10 cm。由此可见,制定适宜的载畜率,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是遏制草地退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干扰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是全面评价高原鼠兔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单位服务功能价格法,同步评价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家畜食物生产、水源涵养、碳固持、土壤养分物质循环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等服务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维持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年土壤保持总量为1.65×108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68.18 t/hm2;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草甸草原的土壤保持功能最高,农田和典型草原其次,沙地植被和草甸最差;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可见,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保持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助于维持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平均总价值为13 815.65亿元·a-1,平均单位面积总价值为41.24万元·km-2·a-1,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所占比例较高(28.95%),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较低(9.98%);草地生态总价值高值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和四川西部;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服务总价值最高(4 156.88亿元·a-1),而平原草地和坡面草地较低(1 388.61亿元·a-1和1 449.98亿元·a-1);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及云南的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最为突出,青海、甘肃和山西草地的有机物质生产价值最为突出;17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0.22万元·km-2);54.69%的地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及其与西藏交界处。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为研究区域,借助群落分层取样方法,科学估测内蒙古典型草原的生物量碳分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400.56 g C/m2,其中羊草-杂类草(585.18 g C/m2)、冷蒿-其他小禾草(505.68 g C/m2)以及克氏针茅群落(501.45 g C/m2)具有较高的地下生物量碳密度。2)内蒙古典型草原拥有32.26×106 hm2的面积,贡献了112.76 Tg的生物量碳,其中地上生物量碳20.42 Tg,地下生物量碳92.34 Tg。3)根冠比(R∶S)分布上,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根冠比数值为4.52,要大于一般草地类型。4)地下生物量碳(BGB)沿土壤深度的分布情况,糙隐子草、克氏针茅、羊草-杂类草、羊草-丛生禾草、大针茅、冰草等草本群落均属于“指数型”,即BGB沿深度分布符合指数函数,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壤层;冷蒿-糙隐子草、冷蒿-其他小禾草、差巴嘎蒿群落等灌丛群落的BGB分布曲线为“抛物线形”,其地下生物量碳主要分布于20~40 cm土壤层,不符合指数函数但符合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围封19年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4个载畜率水平,分别为对照(CK)0、轻度放牧(LG)0.91、中度放牧(MG)1.82、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0.5a)-1,测定并分析2021年8月植物生长高峰期优势植物及土壤的碳、氮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载畜率的增加降低植物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轻度、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降低植物碳库氮库。随着载畜率增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中度载畜率时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全碳、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值。表明在荒漠草原,高载畜率会降低植物多样性水平和碳、氮养分归还能力,增加土壤碳、氮含量的流失,进而造成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降低,有机碳的累积转化受阻。  相似文献   

18.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 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0.32 g·kg-1和0.32±0.01 g·kg-1,自由放牧最低。随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含量在暖季轮牧处理中增加,封育和自由放牧变化不显著;氮含量3种处理垂直变化均不显著。自由放牧碳氮比最高,达到26.98±1.05,暖季轮牧最低。0~40 cm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2)以封育为对照,碳氮固持量和固持速率呈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固持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认为,从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考虑,暖季轮牧的草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研究区荒漠草原碳汇能力提升和草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