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培养基对9株酵母进行筛选,获得1株非蛋白氮转化率较高的菌株产朊假丝酵母0233,在餐厨垃圾固体培养基中发酵24h后,非蛋白氮转化率为36.69%。对该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最佳条件为菌龄26h,渗稳剂为含0.1%β-巯基乙醇的0.7mmol/L山梨醇,蜗牛酶浓度2.5%,酶解70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2.80%,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0.6%。采用He-Ne激光(632.8nm)对产朊假丝酵母0233的原生质体进行反复诱变,得到1株在餐厨垃圾固体培养基发酵后非蛋白氮转化率有较大提高的突变株,其非蛋白氮转化率为56.69%,比出发菌株(产朊假丝酵母0233)的非蛋白氮转化率提高1.6倍。该突变株经多次传代后有较高稳定遗传性,无明显的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2.
7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研究菊粉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据国内外统计,产菊粉酶的丝状真菌有17个属40余种,酵母菌10个属20余种,细菌12个属10余种,其中大部分菌株产外切酶,青霉和少数曲霉产内切酶,而该研究均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而且各菌株发酵获得的菊粉酶产量较低,生产成本高.曲霉是目前研究产菊粉酶的热点菌种之一.国际上报道的曲霉菊粉酶最高产量为50 U/mL,而国内报道的曲霉菌株产菊粉酶的最高酶活力达到53 U/mL,离工业化生产均有一定距离,因此,进一步摸索菊粉酶高产发酵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高效脂肪酶产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筛选高产脂肪酶活性的菌株,并鉴定其菌属及确定其最佳产酶条件。采集富含油脂的土壤,通过溴甲酚紫平板法进行菌株分离筛选,并采用橄榄油乳化法测定脂肪酶活力。利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Blast比对,并建系统发育树。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产酶条件。通过筛选得到1株产脂肪酶的真菌菌株GW-1,经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该菌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葡萄糖0.5%、黄豆粉2.0%、橄榄油1.0%、MgSO4.7H2O 0.1%、pH值9.0、接种量8%、装液量50 ml/250 ml、发酵4 d。在此发酵条件下,其产酶活力可达39.82 U/(ml.min)。试验结果显示,访菌株在产脂肪酶能力上具有显著优越性,且菌株GW-1产酶活力较优化前高出19.96 U/(ml.min),提高了100.50%。  相似文献   

4.
7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研究菊粉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据国内外统计,产菊粉酶的丝状真菌有17个属40余种,酵母菌10个属20余种,细菌12个属10余种,其中大部分菌株产外切酶,青霉和少数曲霉产内切酶,而该研究均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而且各菌株发酵获得的菊粉酶产量较低,生产成本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从自然界中筛选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采用七叶苷显色技术分离和筛选β-葡萄糖苷酶菌株,采用固体发酵技术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广西河池喀斯特地貌自然植被区筛选出1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将其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pH值7.0、温度28℃、装液量40 mL/250 mL,经过优化后该棘孢曲霉菌株的产酶能力达到了42.75 U/mL,相较于出发条件提高了10.9倍。研究表明,研究筛选得到的棘孢曲霉能够稳定产生β-葡萄糖苷酶,经固体发酵技术优化后产酶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且在中性条件下产酶量最高,在饲料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期从自然界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 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SWU6菌株,为提高该菌株发酵产酶能力,本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对该菌株产酶所需碳源、氮源、温度、pH 值、装瓶量、接种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优化前后等量发酵上清液中 CMCase 酶活大小。结果表明:SWU6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50℃,培养基最适初始 pH 值为5.0,最适装瓶量为20%,最适接种量为2%;在最优发酵产酶条件下,SWU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的 CMCase 酶活达到454.69 U/mL,明显高于优化前利用基础培养基发酵所产的 CMCase 酶活,且酶活提高约3倍。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SWU6菌株单位体积发酵液显示出了更强的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红树林中的菌株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植酸的降解效果,本试验从红树林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可降解植酸的菌株,编号为a A8,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检测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右旋乳酸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laevolacticus)。对菌株a A8的产酶能力进行探讨,并将aA8接种于以豆粕为唯一氮源培养基中,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a A8植酸降解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植酸降解率由15.3%提高到89.1%;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碳源蔗糖,37℃发酵24 h,接种量10%(V/m),料水比1:1.2。结果显示,aA8可高效降解豆粕中的植酸,有利于提高豆粕的营养效价及饲用价值,为活体养殖中以豆粕为原料进行饲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黑曲霉(A.niger)中重组表达灵芝L菌漆酶基因,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旨在获得一株高产灵芝漆酶的黑曲霉基因工程菌。【方法】 从灵芝L菌克隆漆酶基因Lac-L,并根据黑曲霉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选用黑曲霉糖化酶启动子(PglaA)、信号肽及终止子为表达原件,以米曲霉pyrG基因为筛选标记,构建漆酶表达盒,采用聚乙二醇-CaCl2法将其转化至黑曲霉X1(ΔpyrG)原生质体中。对转化子进行PCR验证及固态发酵酶活测定,筛选高产漆酶重组菌株,并对阳性转化子固态发酵培养基碳源、无机与有机氮源比例、Cu2+浓度及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 经尿嘧啶缺陷及含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ABTS)培养基筛选获得25株重组漆酶转化子,酶活复筛获得灵芝漆酶异源表达6号重组菌株,发酵72 h酶活可达3 532.6 U/kg,宿主菌株的酶活仅为58.37 U/kg。重组6号菌优化后的最适固态发酵条件为:以麸皮为基础培养基,添加2%麦芽糖、2%(NH42SO4、0.25 g/L CuSO4,发酵60 h时重组菌株产漆酶活力最高,达到6 255.47 U/kg。【结论】 在黑曲霉中成功实现灵芝L菌漆酶基因Lac-L的异源表达。  相似文献   

9.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技术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亲本原生质体融合杂交的基因重组技术。从健康桑树根系中分离到一株产油脂内生真菌MOD-1,采用酶解方法制备内生真菌MOD-1和产纤维素酶菌株绿色木霉TP4、T44及长柄木霉TL的原生质体,获得4个菌株的原生质体产量分别为7.02×10~6个/m L、4.43×10~6个/m L、6.35×10~6个/m L和4.35×10~6个/m L,再生率分别为4.90%、3.26%、4.51%和4.12%。优化亲本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为:MOD-1菌株经紫外线照射10 min或加热15 min,TP4菌株经紫外线照射25 min或加热20 min,T44菌株经紫外线照射25 min或加热25 min,TL菌株经紫外线照射30 min或加热25 min。在上述条件下各亲本原生质体的灭活率均达到100%。将灭活的MOD-1菌株原生质体分别与不同方式灭活的TP4、T44、TL菌株原生质体融合,经初筛和复筛获得了一株兼具MOD-1与TP4双亲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MP-1,其油脂产量、油脂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82 4 g/L、14.46%,显著高于亲本菌株MOD-1。融合菌株MP-1传代培养10代后,油脂产量与油脂含量的遗传稳定性分别达到92.84%和95.0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普通酒精酵母通过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诱变,诱变参数:臭氧浓度为15 mg/m~3,时间为10 min;分离、纯培养后筛选出一株的突变株YSS-03。此菌株最大特点是只能利用单糖为碳源发酵产酒精,且酒精耐性15%以上,是一株具有发酵制备功能酒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融合技术正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利用它创建了一系列兼具亲本优良性状的生物和生物制品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生物医药的产业化。文章对细胞融合技术的遗传标记筛选 ,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与再生 ,融合子的鉴定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生物医药上的应用 ,主要集中在抗生素生产菌种改良、植物病害防治以及动物疾病防治上。展望未来 ,其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2.
对苗用菌株的灭活时间和菌苗免疫条件进行筛选的条件下,用甘肃省大肠杆菌的代表血清型和筛选的大肠杆菌原生质体融合菌株研制大肠杆菌菌苗,并进行菌苗安全性试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苗的最佳组合是抗原含量是4亿/mL和佐剂含量是10 mg/mL。苗用菌株的灭活试验结果表明:鸡苗的灭活条件是1%甲醛作用96 h;猪苗的灭活条件是2%甲醛作用48 h。  相似文献   

13.
匍匐翦股颖和狗牙根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匍匐翦股颖克罗米和狗牙根新农1号为材料,通过愈伤诱导、继代和悬浮培养,进而细胞融合来探讨草坪草品种改良的新方法.结果表明:(1)匍匐翦股颖和狗牙根原生质体融合时酶解液的最佳组合为:1.5%纤维素酶、0.1%果胶酶、0.7M甘露醇,10h酶解时间,且酶解前应用高渗溶液预处理效果更佳;(2)细胞融合时,原生质体密度2×106个/mL,融合剂由30%的PEG4000、15mmol/L CaCl2·2H2O、0.5mmol/L KH2PO4·H2O、0.5mol/L甘露醇组成,并调pH至7.5效果较好;(3)匍匐翦股颖和狗牙根细胞PEG融合率约为5%,以30min融合时间效果较好,产生的多核融合体少,杂种细胞多呈条形,具有较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其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另外还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融合子的筛选方法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有效的诱导融合方法和筛选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鸡大肠杆菌Ww1株(O78,OMP-3,AmpR,KS)和WD2株(O2,OMP-1,AmpS,KR)作为亲本菌株,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原生质体,以PEG作为助溶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4株双耐药融合菌株,融合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特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且均能同时表达两个亲本菌株的外膜蛋白(OMP)抗原(OMP-3,OMP-1)和O抗原(O78,O2),表明两个亲本菌株发生了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多次传代证明融合菌株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苜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游离与培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娟  李玉珠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0,18(2):258-262
对阿尔冈金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Algonguin)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其细胞融合原生质体杂交体系。以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酶液组合、酶解时间及酶液渗透压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并探讨了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在KM8P培养基上的分裂情况。结果表明:继代12d的愈伤组织游离性最好,最佳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1%半纤维素酶、最佳酶解时间为12h、最佳酶液渗透压为0.55mol/L;最适宜培养苜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培养基为KM8P+2.0mg/L2,4-D+1.0mg/LNAA。  相似文献   

17.
牛奎举  马晖玲 《草地学报》2016,24(4):738-746
禾本科牧草与草坪草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城市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有性杂交的重要补充,在转移由多基因控制和尚未克隆目标基因控制的性状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禾本科牧草及草坪草的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包括原生质体分离材料的选择、培养基成分、培养密度及培养方式、融合的方法与方式。同时,对禾本科牧草及草坪草体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改良培育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新品种,拟建立草地早熟禾商用品种与具有优良性状的野生早地早熟禾种间原生质体融合体系。采用电融合法,研究了电融合仪的电场条件和原生质体密度对草地早熟禾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流电场强度和频率分别为20 V/cm和2000k Hz时,原生质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2~4个原生质体串;最适于草地早熟禾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直流脉冲强度为200 V/cm、DC幅宽为40μs、直流脉冲次数为3次,原生质体密度为3×105个/m L,在此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种间原生质体总融合率和一对一融合率可分别达到25.39%和12.27%。  相似文献   

19.
对筛选的5株大肠杆菌(E2:O2、E6:O78、E7:O8、E9:O9、E22:O138)进行药敏试验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原生质的制备、融合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①5株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存在抗药性,并且这种抗药性能进行培育,同时,在原生质的融合过程中能递进;②大肠杆菌原生质体选择的最佳组合是:溶菌酶2.0 g/L,处理时间是20 m in;③大肠杆菌的融合率在10-8左右,大肠杆菌之间的融合率为10-6左右;共选出3株融合菌株为E2-E6、E6-E7和E2-E22,各融合株的生化特征介于起源菌株的生化特征之间,有2株融合株的抗原特征含原菌株各自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20.
将含GRF重组质粒的JM109菌株大量培养,制备原生质体,经1%的戊二醛处理后注射于小鼠肌肉,给予电刺激,提取DNA,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电镜观察到原生质体可以与小鼠肌肉细胞融合;电击可以促进原生质体与肌肉细胞的融合,但100V/cm,50ms的低压、短脉冲电击对GRF在动物体内的表达量上没有被观察到显著差异;可以确诊原生质体介导的GRF基因至少可以在小鼠体内滞留28d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