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在闽清县山区的雄江、梅溪、池园、金沙等公社,调查了四个造林种果专业户建房不占耕地,受到很大启发.这四户农民是梅雄大队的著名造林专业户葛传雄和店前大队的黄希声、溪头大队林和珍.南泉大队郑义来等种果专业户。他们都是新  相似文献   

2.
五原县上游人民公社联丰大队第五小队,利用原来盐斑占50%的八亩撩荒地连种三年苜蓿后,盐斑面积缩小至7.5%,今年种植水稻,获得平均每亩769斤的产量,比邻近土脉(土壤质地)条件相同而没有盐斑的麦茬好地,多打粮食201斤,即增产36%。  相似文献   

3.
潮南娄底地区处于湘中丘陵地带,人口密度较大,现有人均耕地仅0. 7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非农业用地逐渐增加,耕地在不断减少。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情况.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已成为我区发展生产所面临的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因此,在农房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节约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原则。为了找到一条既不占耕地,又能解决农村建房实际问题的途径,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村镇区划与村镇建设面上工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全区的农民建房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类型地区,总结了统一规划、不占耕地、结构紧凑、建筑层次增加、环境条件改观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窦店大队在北京房山县城东南,共有1083户4120口人,总耕地5230亩,粮田占4165亩,总劳力1491人,是典型的平原产粮区。可是,1977年以前,全大队人均分配一直在百元以下,亩产徘徊在六七百斤,多数社员欠粮欠款。当时的窦店,真是“破街烂镇”,处处穷。  相似文献   

5.
实验区位于安塞县境内的延河中上游地段,包括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茶坊等三个大队和县南沟流域五个大队。总土地面积78.4平方公里,折合11.76万亩。全区共有718户,3,469人,每人平均土地面积33.9亩,宜林荒山面积3.85万亩。本区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水最549.1毫米,7—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1.1%;年平均气温8.8℃,年绝对最低气温-23.6℃;海拔高度1,000—1,400米。  相似文献   

6.
耕地日趋减少,是农业三大隐患之一.近几年,福建省基建征地和农民私人建房占地17. 6万亩,其中耕地9万亩.晋江地区最为严重,农房建设占地5400多亩,占总耕地1. 62%。全省总人口已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而耕地却净减31万多亩。矛盾突出,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程书志 《土壤》1983,15(5):192-193
1981年我们在河北省栾城县聂庄大队做了冬小麦用钼酸铵和硫酸锰拌种的试验。试验采用大田对比方式,共三个处理,每个处理为2.5亩地,共7.5亩。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概况红卫水库位于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南4公里,库区属黄泥公社三合、岐山、店明三个大队。小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主沟长4公里,分布在主沟左右岸的支沟2条,全长7.5公里。入库基流50秒升,是乌江水系偏岩河流域的支流。四周山高坡陡,中部浅丘起伏,沟道纵横。海拔1,050—1,350米,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土流失自1978年建库以来演变较快,现已发展为强度流失,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平均在2,500吨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828亩,占总面积的57.1%,其中年侵蚀量每平方公里达10,000吨的强度流失面积8,569亩,占流失面积的80.7%。在强度流失面积中,农耕地流失6,949亩,占农耕地的67.6%。  相似文献   

9.
“沤改旱”变一熟为二熟是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生产上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带来很大损失.例如,1958年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改旱800亩,使三麦面积一下由1164亩扩大到1936亩,由于劳畜力和肥料跟不上,三麦单产平均只有50斤.1959年以后,该队逐年在沤改旱地区扩种绿肥,使绿肥面积由200亩扩大到800亩,粮盒单位面积产量由1959年的260斤上升为1963年的428斤,说明沤改旱后种植绿肥是沤田改良利用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一熟沤田地区群众尚缺乏种植绿肥的经验.为此,1963年秋我们在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和严家公社严家大队沤改旱田上进行种植绿肥和施用磷肥的试验.1964年除继续在上述二点进行试验外,又协助宝应县芦村公社芦南生产队在沤改早的田上进行种绿肥的试验.本文除对沤改旱田上种好绿肥的几项重要措施分别叙述以外,还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1983,(6):37-39,27
石原大队位于河南省陕县南部,是一个沟深坡陡的黄土高原村庄,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全大队4个自然村,15个生产队,507户,2,235口人。总耕地4,949亩,山坡沟壑面积3,170亩。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形复杂、条件较差的大队,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只注意片面地强调抓粮食生产,单一经营,结果造成大地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缺粮、缺钱、缺水、缺燃料、缺饲料、缺肥料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六十年代前期,我们这  相似文献   

11.
合理地利用一切土地资源,节约每一寸土地,越来越为人们关心。怎样合理开发利用浅山地区的土地资源呢?绍兴市文山大队治理山地的实践,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文山大队地处浅山区,人多、山多、田少。全队1504人,860多个劳力。水田573亩、旱地20亩、茶园720亩、竹山1750亩、杉木林500亩、柴山(薪炭林)4435亩。过去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1962年9月一次台风就毁掉农田50多亩,泥砂压埋70多亩。粮食减产,人均收入仅60多元。1977年以前由于利用不合理,荒山秃岭达  相似文献   

12.
榆林县芹河公社蟒坑大队,位于榆溪河西岸30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东部,沙丘连绵,湖盆滩地星布其间。滩地约占总面积的21%,沙地占76%。全大队共305人,合每平方公里28人。过去这里流沙滚滚,滩地雨季下湿易涝,早时盐碱斑斑,风沙、雨涝、盐碱三大灾害,经常严重地危害着农牧业生产。从1970年起,蟒坑大队开始了以排涝治碱、建设基本农田为主,以造林种草、防风固沙为辅的综合治理。到1981年共推平沙丘62个,拉沙压土,改良土地810亩,挖排水沟134条,总长42500米,砌护引水渠2330米,挖马槽井14眼,机  相似文献   

13.
<正>辽宁省的自然面貌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全省总面积21861万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847万亩,占45.0%.如果按侵蚀程度划分,则轻度侵蚀占26.8%,中度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通报》1983,(2):52-52,53
我们古垒大队包括10个生产队,285户,1,413人。现有1,668亩水田,9,829亩山地。过去,我们这里山光岭烂,水土流失严重。全大队有396个崩山口,受崩山为害的农田达1,200亩,水稻年亩产只有300多斤。解放后,特别是1963年以来,我们带领群众对崩山秃岭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把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结合起来,在大搞谷坊、拦沙坝等工程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努力做到造一片,治一片,封一片,成一片,使有林面积达到8,810亩,绿化率达89.6%,水土流失得到有力的治理与控制,崩山对  相似文献   

15.
李义友  黄其武 《土壤》1960,3(1):32-32
湖南永兴县马田公社大城大队,1957年100亩丰产甘薯亩产9,000多斤,其中1.07亩亩产30,000斤,创全国最高记录,获得"甘薯大王"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6.
放养"三水"(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我县茁壮成长的新生事物,近二年来发展特别迅速,1973年全县放养5万亩,1974年计划放养8万亩,占水稻田面积的10%,其中水葫芦5.5万亩。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上坝大队位于江苏省宜兴县最南部,与浙江交界,是个丘陵山区,全队有161亩水稻田,411亩山地,8900亩山林。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通报》1983,(2):51-51,27
中洞大队是个丘陵地区,现有303户,1,512人口,559个劳力。耕地2,521亩,其中水田2,000亩,旱地521亩,山地面积23;565亩。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从1955年开始,坚持治山治水,造林绿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基本上改变了“山光、岭秃、田瘦、产量低”的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在闽清县省璜公社这个偏僻山沟采访时,党委领导向我讲了一则奇闻,就是该社的前峰大队46岁社员黄福生的变化。过去他想发家致富而外出流浪了七年,结果弄得没粮、没钱,背了一身债.去年他安心农村,承包了二十亩地,放牛八头,苦干了一年,变化很大,还了粮、钱,又建了房,还娶了儿媳妇;新的一年又有新打算,计划产粮三万斤,经济收入超万元.笔者听后十分感动,直接走访了黄福生,他高兴地介绍了一年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自古以来盛产鱼虾莲藕,水生生物品种繁多,饵肥资源充足,发展水产具有得天独厚条件。据统计,1985年洞庭湖区有各类水域面积819万亩,其中外湖水面411万亩,内湖150万亩,池塘94.3万亩,其他163.7万亩,养鱼水面占总水面的29.3%。 湖区渔业环境现状分析1.天然渔业水面减少,水资源下降。泥沙淤积是洞庭湖的致命伤,主要是长江上游和四水流域水土流失造成。1951年~1980年平均入湖泥沙达1.42亿m~3。围垦也是水面减少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