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8个甜荞品种在全国19个不同地点进行栽培试验,采用酶重量法测定所得种子中膳食纤维含量,分析在不同地点栽培下不同甜荞品种的籽粒膳食纤维变异情况和不同品种对基本生态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甜荞籽粒的总膳食纤维含量(TDF)、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NSDF)、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WSDF)平均分别为19.65%、14.94%、4.71%,变异范围分别为13.91%~28.32%、8.76%~23.34%、0.63%~9.72%.TDF含量在品种间及地点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NSDF含量地点间有极显著差异,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WSDF含量在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而地点间差异不显著.Scott-Knott聚类分析显示TDF上供试品种可分为3类和参试地点可分为4类;NSDF上,地点可分为4类;在WSDF上,供试品种可分为3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甜养品种膳食纤维含量与海拔、生育期均温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榆荞4号的TDF(r=0.637**)和NSDF(r=0.651**)含量与纬度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榆荞4号较其他7个品种对纬度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近期区试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3个试点15个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在品种间、地点环境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且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蛋白质含量以品种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脂肪含量以品种×地点交互作用的相对变异最大,蛋白脂肪总含量的各效应中以地点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参试品种的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发现,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存在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并且有些品种的互作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候因子效应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4个生态区、6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试验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的5个气象因子: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温度、平均日较差、总日照时数、总降雨量与积温。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蛋白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开花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日较差的影响;在日较差变异系数<5%的生态环境下,则决定于开花至成熟期日均温与总日照时数的互作。中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取决于开花至成熟期的总日照时数;而低蛋白品种由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总降雨量与总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日较差与光照效应因子,分别通过与开花至成熟期的平均日较差及总日照时数间的线性关系建立模型;温度效应因子则通过与日均温的二次曲线关系建立模型。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降雨效应因子呈现二次曲线的变化模式;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则呈线性变化。运用南京地区3个品种的播期试验,6个生态区8个小麦品种的品质生态试验以及南京和徐州两地4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各品种与各生态点的RMSE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金荞麦和甜荞植物叶抗氧化活性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荞麦抗氧化相关的物质,考察了48个金荞麦复合物植物(F.cymosum complex)收集系以及3个甜荞(F.esculentum Moench)品种植物叶的抗氧化能力、黄酮、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及多糖含量等指标,并分析其与荞麦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酚含量和黄酮含量在金荞麦与甜荞不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而抗氧化能力、多糖含量、维生素E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在金荞麦与甜荞中不同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金养麦与甜荞的抗氧化性与黄酮含量、维生素E含量相关性极显著,多酚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维生素E、多糖含量相关性显著,维生素C含量与黄酮、多酚及多糖含量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11个甜荞品种和12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在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宁夏、青海6个生态区进行种植,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平均产量分别为98.11和138.35 kg·亩-1,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9%和10.21%,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03%和2.45%。甜荞和苦荞品种不同栽培地点的单株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栽培地点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比基因型的影响大。除了甜荞籽粒黄酮含量,甜荞和苦荞各性状在不同栽培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甜荞产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苦荞产量和黄酮含量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海拔是影响甜荞和苦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生态因素。本研究发现甜荞和苦荞对环境敏感性都存在着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浙江省八个大麦主栽品种(秀麦3号、秀92-47、92-11、浙农大3号、浙农大6号、浙农大7号、浙原18、浙皮4号)在六个不同生态地区(杭州、余姚、嘉兴、台州、衢州、丽水)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地区之间,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粒重在地区间的变异要大于蛋白质含量.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大于20 ℃的积温和平均日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降雨量无显著相关.根据蛋白质含量和粒重确定了最佳的啤用大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合丰号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丰号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40.32%,比全省平均值高0.22%,脂肪含量平均值为20.50%,比全省平均值低0.07%,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总和平均值为60.87%,比全省平均值高0.2%。不同年代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双项之和的平均值不同,蛋白质含量随着年代的增加由较高至低至高的变化,脂肪含量随着年代的增加由较高至高至低的变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双项之和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春小麦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和粒重的积累动态,为新疆春小麦优质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不同灌浆时期籽粒粗蛋白含量.[结果]春小麦不同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及累积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呈高、低、高的"V"型变化规律.粒重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大缓慢;不同品种之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动态存在差异,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其含量增加主要在灌浆中后期;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同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间呈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北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2.15%,变异幅度为34.70%-50.75%。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因品种、产地、栽培条件不同而不同,随着产地地理纬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异,纬度越低,蛋白质含量越高,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一0.679,低纬度的高温多雨和短日照时数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不同棱型的188个大麦品种的籽粒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棱型间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并观察了籽粒灌浆期间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同一棱型的品种间籽粒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六棱大麦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变动在500~1500U/g之间,二棱大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四棱和六棱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二棱大麦品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四棱和六棱大麦品种的相关不显著.筛选到8个β-淀粉酶活性高于1500 U/g且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的二棱型大麦品种.β-淀粉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前期和后期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期,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与单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质籽粒铁含量的测定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53个自由授粉品种(OPV),227个自交系材料和868个杂交种材料的铁含量。结果表明,OPV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0.9789~27.8734 mg/kg,平均值为18.3599 mg/kg;自交系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1.6094~32.7188mg/kg,平均值为19.6126 mg/kg;杂交种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0.8619~38.0874 mg/kg,平均值为18.5274 mg/kg。此外,两地和两季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季节、基因型以及地点与基因型互作、季节与基因型互作对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铁含量基因型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且地点、季节、基因型以及地点与基因型互作、季节与基因型互作对玉米籽粒铁含量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苦荞籽粒中总黄酮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不同苦荞资源间黄酮含量的差异,以不同产地的35份苦荞资源为试验材料,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测定了各苦荞籽粒的黄酮含量.结果表明:35份苦荞资源的黄酮含量为2.19%~4.02%,平均为3.12%;不同产地苦荞的黄酮含量存在差异,以贵州六盘水的苦荞种子中黄酮含量最高,为3.79%,原产陕西的苦荞黄酮含量最低,为2.9...  相似文献   

13.
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荞麦花中的黄酮含量最高 ,平均含量达 7 4 % ,开花后逐渐下降 ;其次是叶 ,黄酮的平均含量为 5 3% ,并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峰 ,后期下降 ;茎中的含量较低 ,平均值为 1 0 % ,生育期中无明显变化。籽粒中 ,以苦荞的黄酮含量高 ,平均值为 2 0 2 % ,甜荞的黄酮含量平均值仅为 0 2 3%。放射线对荞麦进行辐射可使其黄酮含量增加。荞麦中黄酮化合物的形成主要受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冬小麦籽粒植酸含量差异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4个麦区的161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籽粒植酸含量变化及分布频率、植酸含量与籽粒形态特征、粒重、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变异范围为0.92%-1.95%,平均值为1.41%;蛋白质含量为12.60%-19.20%,平均为15.24%。籽粒植酸含量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其中有53.4%的小麦品种植酸含量在1.25%-1.55%之间,只有8.7%的品种植酸含量小于1.1%。相关分析表明,植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之间无显著相关,但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培育低植酸含量且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品种理论上是可行的。籽粒千粒重与籽粒宽、长和厚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植酸含量与千粒重、籽粒长、宽、厚之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品种选育中,获得低植酸含量、高粒重且加工品质好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产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和加工品质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同化运转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积累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产低蛋白品种和干物质产量高于低产高蛋白类型,高产高蛋白类型积累量最高;营养体的氮素积累变化动态.因向籽粒中转运量的不同而异.各营养体对籽粒氮的贡献顺序为茎(含叶鞘)>叶片>穗轴和颖片;品种间开花前后的氮素同化量不同,高蛋白品种倾向于花前同化量多,高产品种花后同化量比例相对增加,高产高蛋白类型两者兼之,品种间花后氮素同化量占总同化量的变幅为15.35%~48.35%;生育期干物质产量高是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氮素总同化量与蛋白质含量关系不大,氮素转运效率与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NHI:GHI比例决定着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栽培措施对大麦品种92-11与秀麦3号各粒位(顶部、中部、底部)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千粒重均以中部为优势位,顶部为劣势位,品种间差异显著,92-11大于秀麦3号.氮肥运筹处理显著影响各粒位的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生育后期施氮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其中底部和中部籽粒增加明显多于顶部籽粒,同时显著增加92-11中部与底部籽粒千粒重.群体大小对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中部和底部粒位千粒重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但不同粒位蛋白质含量对穗数的反应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92-11以底部籽粒变化较大,而秀麦3号则是顶部籽粒变化较大.去除穗中部籽粒,会大大提高顶部籽粒的粒重,去旗叶处理则使中部与底部籽粒千粒重下降;减源和减库处理均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河南若干小麦品种籽粒营养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个试点6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环境间、品种×环境间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品种效应的比较与品种×环境效应方差和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陕农7859、鲁早一号是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较高且稳定性尚好的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18.
对种植在6个不同地区的17个糜子品种的籽粒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1.09%,地区间、品种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糯性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粳性,且籽粒蛋白质随着生态高度(纬度×海拔)的增加有降低趋势(r=-0.5207);在糜子籽粒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含量最高,谷蛋白和球蛋白次之,醇溶蛋白含量最低,且4种组分仅占蛋白质总量的34.71%;糜子籽粒富含谷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限制性氨基酸是胱氨酸和蛋氨酸  相似文献   

19.
为保持黄淮海地区大豆高蛋白特色,对黄淮海区域选育的78份大豆品种进行蛋白质、油脂含量和百粒质量的表型分析,利用高蛋白大豆品系与黄淮海育成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后代蛋白质含量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大豆育成品种蛋白质、油脂含量、百粒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2.3%、20.8%、21.8 g,表型变异分别为37.5%~46.7%、17.8%~23.5%、14.7~28.1 g,江苏省和山东省的大豆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和百粒质量较高,河南省的大豆育成品种油脂含量较高;在黄淮海育成品种中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含量和百粒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66,百粒质量和油脂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9;利用高蛋白大豆种质与育成品种配置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中筛选出253个高蛋白家系,高蛋白家系在F2:3和F3:4代间的相关系数为0.64.研究表明,黄淮海高蛋白大豆品种缺乏,利用高蛋白种质能选育出高蛋白家系,大豆籽粒蛋白质性状在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20.
利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 ,对亲本选配与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部分组合的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亲本平均值差异不大 ,中亲值与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相关不显著 ,而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以及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15个组合 F2 及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 ,并出现超亲变异 ,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粳稻品种间无主效基因的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