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小地老虎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小地老虎的致死作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对照相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小地老虎幼虫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但不理想;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小地老虎幼虫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使各虫态发育历期延长,化蛹时间和羽化时间延长,幼虫虫体质量和蛹质量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毒素Ⅱ是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胃毒杀虫活性的复合蛋白毒素。本研究以该毒素口服饲喂棉铃虫4龄幼虫,检测了毒素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其对棉铃虫幼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拌有毒素Ⅱ人工饲料的棉铃虫4龄幼虫-化蛹历期为6.65 d,比对照明显推迟2d,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化蛹有明显的影响,毒素Ⅱ饲喂的幼虫化蛹率为62%,取食对照幼虫的化蛹率为98%,并且处理组蛹的平均体重也受到明显的抑制,比对照蛹的平均体重降低106.47 mg,两者差异显著;在饲毒12 h后棉铃虫幼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性分别受到抑制,到36 h饲毒幼虫与对照几种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幼虫酶活性的0.3708,0.1903,0.3282和0.2141倍;饲毒12 h后毒素Ⅱ开始诱导棉铃虫幼虫体内羧酸酯酶、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3种酶的活性均在36 h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5.66,9.49,6.38倍。  相似文献   

3.
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抑制生长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比较了转 Bt+ Cp TI双价基因抗虫棉 (双价棉 )与转 Bt单基因棉 ( Bt棉 )对棉铃虫不同Cry1 Ac抗性种群杀虫活性的时间动态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表明 ,双价棉叶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于 6月底最高 ,7月底和 8月下旬逐渐下降 ,高于同期测定的 Bt棉的杀虫活性。双价棉对棉铃虫抗性种群 2~ 5龄幼虫的死亡率、存活幼虫体重、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 ,均显著高于 Bt棉。用 Bt棉叶连续饲养不同龄期抗性棉铃虫 ,2龄幼虫就可部分化蛹和羽化 ,而用双价棉饲养 ,5龄以下幼虫不能化蛹和羽化 ,表明双价棉对抗性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4.
林间蚜虫3种天敌间竞争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采用培养皿和纱笼饲养两种方法,研究了在林间捕食蚜虫的3种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之间相互竞争干扰作用,结果表明,3种幼虫在空间狭小的培养皿中,出现相互残杀现象,低龄期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较高,都可捕杀龟纹瓢虫幼虫,中龄之后的大草蛉幼虫竞争优势明显,捕杀瓢虫幼虫。在空间相对较大的纱笼中,食物充足时,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均较高,龟纹瓢虫幼虫存活率随虫龄增加而增加;食物不足时大草蛉幼虫存活率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较低。对成虫间竞争干扰的研究表明,3种天敌成虫在共同捕食中,龟纹瓢虫寻找猎物时间最短,大草蛉最长。异色瓢虫受干扰最小、捕食的蚜虫数量最多,异色瓢虫成虫优势明显大于龟纹瓢虫和大草蛉。  相似文献   

5.
对Bt毒蛋白不同抗性水平棉铃虫品系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学芬  夏敬源 《棉花学报》2003,15(3):163-165
用对Bt毒蛋白(Cry1Ac)具有一定抗性水平的安阳品系和相对敏感的新疆品系棉铃虫进行Bt毒蛋白(Cry1Ac)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品系的LC50值分别为8.7645g·L 1和0.2547g·L 1,前者是后者的34.4倍。用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和常规棉花品种中棉所35蕾期的倒3叶饲养安阳品系和新疆品系棉铃虫的初孵幼虫(孵化后24h),结果表明:两个棉铃虫品系在取食抗虫棉后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在1~2d内差异不明显;新疆品系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上发育的最高龄期为4龄,其比率为6.7%;而安阳品系部分棉铃虫能够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上完成生长发育,其4龄幼虫的比率为45.5%,5、6龄幼虫的比率分别为12.6%和3.8%,有1.6%的幼虫能够正常化蛹;用常规棉棉叶饲养的安阳品系和新疆品系棉铃虫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而用转Bt基因抗虫棉棉叶饲养的安阳品系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与新疆品系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前者的发育历期均短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棉铃虫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龟纹瓢虫近年来田间发生量逐年增多,1994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百株累计虫量最高可达604头,占天敌总发生量的89.5%,这段时间恰与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相吻合。龟纹瓢虫成、幼虫虽喜食蚜虫,但此期田间蚜虫发生量甚少,故对棉铃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幼虫龄期及猎物密度增高而增多.温度1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捕食量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多,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1959)Ⅱ型反应,故可用圆盘方程拟合。对于龟纹瓢虫更深一步研究,可进一步为棉铃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洋  张帅  崔金杰 《棉花学报》2011,23(1):44-51
 室内以分别用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Cry1Ac+CpTI)、转单价基因棉中棉所44(Cry1Ac)和常规棉中棉所49(CK)连续筛选16代的AYBC、AYBT和AYCK棉铃虫种群为材料,分别继续用上述材料再连续筛选10代,研究抗虫棉对棉铃虫适合度及其抗药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室内连续筛选26代后,与AYCK对照种群相比,AYBC和AYBT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蛹重、产卵量、卵孵化率均明显降低,蛹历期和雌虫百分率差异不显著;与AYBT种群相比,AYBC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产卵量显著降低,蛹重、蛹历期、雌虫百分率和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17-26代,AYBC种群与AYBT种群同一筛选代数间对Cry1Ac毒素的抗性倍数差异不显著,并且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AYBC和AYBT种群的抗性倍数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胡萝卜素含量及人工饲料制作方法对七星瓢虫幼虫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胡萝卜素及其他组分组成的不同状态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幼虫进行饲养,对七星瓢虫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成蛹率、成虫数量及体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以50 mg/kg浓度胡萝卜素及其他组分饲养的幼虫的成蛹率为75.00%±5.00%(n=20)、成虫率为71.75%±2.00%(n=20)、幼虫期为(11.68±0.10)天(n=20),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胡萝卜素饲养组;体重(0.0325±0.0007) g(n=20)则显著低于其他浓度饲养组,蛹期(3.70±0.11)天(n=20)与其他浓度饲养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干粉饲料加糖水的组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幼虫的蛹期(3.80±0.06)天(n=20)和体重(0.0357±0.0006) g(n=20)与糊状饲料饲养组的蛹期(3.55±0.10)天(n=20)和体重(0.0345±0.0010) g(n=20)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干粉饲料加糖水的组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幼虫的成蛹率57.50%±2.00%(n=20)和成虫率41.25%±5.00%(n=20)均显著高于糊状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成蛹率18.00%±2.00%(n=20)和成虫率17.00%±2.00%(n=20),而幼虫期(9.93±0.17)天(n=20)则显著低于糊状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幼虫期(11.68±0.16)天(n=20)。50 mg/kg浓度的胡萝卜素组成的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其成虫率和成蛹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干粉状人工饲料显著优于糊状人工饲料,研究明确了1组较优的七星瓢虫幼虫饲料及其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Zwittermicin A (ZwA)能够增加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esis,Bt)Cry1Ac蛋白的杀虫活性.生物测定使用生长在人工饲料上的甜菜夜蛾幼虫.用 Cry1Ac蛋白单独处理甜菜夜蛾初孵幼虫,体重抑制活性明显,杀虫活性较低;单独用ZwA处理时无杀虫活性.当ZwA浓度为0.1 mg/mL、Cry1Ac浓度为1 mg/mL时,48 h校正死亡率达90%.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分别饲喂试虫时,无杀虫活性;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同时饲喂试虫时,84 h试虫全部死亡.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中肠组织切片分析发现,口服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的幼虫12 h,中肠变细小,中肠壁变厚,围食膜无法正常形成;36 h后中肠壁逐渐恢复正常,围食膜重新形成.  相似文献   

10.
干燥条件下不同低龄期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低龄黄粉虫幼虫饲喂不同饲料对幼虫死亡率、体重、化蛹和发育历期的影响。在温度22~28℃、相对湿度30%~45%的条件下,34日龄前饲喂5%奶粉、10%奶粉、100%麸皮、20%玉米粉、40%玉米粉、60%面粉、100%面粉和100%玉米粉8种饲料,后改饲喂纯麸皮饲料,期间不添加其它饲料或水,分别在34日龄和161日龄调查死亡率和体重,每周检查幼虫的化蛹情况。结果表明,34日龄的幼虫体重和死亡率差异极显著,100%玉米粉死亡率(44.00%)最高、体重(0.677 mg/头)最轻,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5%奶粉死亡率(4.33%)最低、体重(1.804 mg/头)最重;各处理对161日龄幼虫的体重影响差异不显著,5%奶粉、10%奶粉和40%玉米粉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总之,低龄幼虫期饲喂高蛋白饲料可使幼虫期的死亡率下降,幼虫发育历期略有延长,化蛹时间相对较为集中,但对大龄幼虫的体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卢美光  芮昌辉 《棉花学报》2002,14(2):117-120
用室内转Bt基因棉叶汰选的低抗种群及同源对照种群,测定对田间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叶及常规棉叶的反应.结果表明,抗性和敏感种群在常规棉叶上,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历期及蛹重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抗性种群的每雌产卵量降低.抗性种群在转基因棉花上存活随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出现差异.在7月下旬、8月下旬开始接虫的两代,第10天幼虫存活率,抗性种群比敏感种群提高;而在6月下旬开始接虫,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一样均不能化蛹,抗性种群化蛹率的提高仅在棉花生长后期(8月下旬开始接虫).比较敏感种群,抗性种群在转基因棉花上幼虫存活率提高,但存活幼虫生长缓慢,幼虫历期延长,蛹重明显减轻.结果表明,低水平抗性种群虽然对转基因棉花有一定适应性,但在转基因棉花上仍然生长发育不正常.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Bt棉的抗虫性对不同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理,应用生物测定和ELISA方法,于苗期对2种不同来源的Bt棉棉株进行连续96 h的不同昼夜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昼夜温度变化对Bt蛋白表达及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高温35℃,夜间低温18℃,能显著影响Bt棉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杀虫蛋白含量和幼虫死亡率急剧下降;虽然白天高温35℃,夜间正常温度28℃,也会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但影响程度较小,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Bt蛋白的下降幅度趋于稳定。2个不同基因来源的品种间,美国棉‘邯杂154’蛋白表达量高于‘皖棉11’,且美国棉品种受到昼夜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极端高温,晚上极端低温可以显著影响Bt棉抗虫性,并且胁迫时间越长,影响越强,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极端天气下Bt棉的抗虫性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棉花品种对棉铃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食不同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酯酶、谷胱甘酞-S-转移酶的活性不同,用新复极差法测验,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取食高抗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大,而取食感虫品种叶片的棉铃虫,其比活力较小,由于食料不同,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对羧酸酯酶,辛硫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棉蚜茧蜂、棉铃虫寄生蜂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从转双价基因棉田、Bt棉田和常规棉田采集的棉蚜僵蚜的羽化率三者间均无明显差异 ,转双价基因棉田和Bt棉田棉蚜茧蜂的蜂重差异达显著水平 ,与常规棉田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常规棉田的棉蚜茧蜂寄生取食转双价基因棉、Bt棉和常规棉的棉蚜后的蜂羽化率、出蜂时间及蜂重均没有明显差异 ,在寄生数量上除Bt棉与常规棉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外 ,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转双价基因棉田的棉蚜茧蜂对取食转双价基因棉的棉蚜的寄生率有所下降 ,但棉蚜茧蜂的羽化率却明显提高 ,说明转双价基因棉对棉蚜茧蜂的寄生力影响不大。转双价基因棉和Bt棉均严重影响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羽化率、茧重和蜂重 ,但转双价基因棉的影响比Bt棉小  相似文献   

15.
 以转Cry1Ac基因棉花和常规非转基因棉花为对照,系统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存活、生长发育及中肠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对照相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和转Cry1Ac基因棉花叶片对3种害虫的慢性毒性差异较大,对每种害虫的抗性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饲喂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和转Cry1Ac基因棉花叶片的3种害虫幼虫生长发育进度明显缓慢、体重明显减轻,相关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每种酶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料中添加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中棉所29棉仁粉,建立杂交和自交品系分别模拟“庇护所”和“非庇护所”条件,连续多代进行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11代筛选,棉铃虫自交品系和杂交品系的幼虫死亡率下降,体重和体长增加,幼虫历期缩短,化蛹率和羽化率增加。依据幼虫死亡率、体重、体长、幼虫历期以及化蛹率、羽化率等生命参数的演变,相较杂交品系,自交品系对Bt棉能更快地产生适应性。11代筛选后,利用不同抗性品系棉铃虫进行转基因棉抗虫性评估,结果表明:相比敏感品系,杂交品系测定4个转基因棉品种的抗虫性等级未发生变化,而中棉所29等3个转基因棉品种对棉铃虫自交品系的抗性下降了1个等级。对Bt制剂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杂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2.5215,自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9.3876。据本研究初步结果,利用“庇护所”策略延缓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产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室内测定了转 Cry1 Ac基因抗虫棉和转双价基因 (Cry1 Ac+Cp TI)抗虫棉对小地老虎的存活、生长发育、繁殖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对小地老虎幼虫均有一定的抗性 ,转 Cry1 Ac基因抗虫棉对低龄幼虫的抗性好于转双价基因抗虫棉 ,而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高龄幼虫的抗性好于转 Cry1 Ac基因抗虫棉 ,但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控制作用均不理想。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对小地老虎幼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营养效应均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发育历期延长 ,虫重和蛹重减轻 ,羽化率、化蛹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 ;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明显降低 ,而相对代谢速率明显增加。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形态抗虫棉对棉铃虫实验种群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抗性品种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形态抗虫棉的棉铃虫,不仅种群生长发育受阻,其存活率和生殖力均下降,从而使种群数量增殖减缓。取食形态抗虫品种川棉243的种群,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寿命及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在同一特定年龄均以取食川棉243的种群的死亡率较取食对照品种的高,种群累计存活率和繁殖力低,砷群数量增长指数仅为161.7,分别较取食感虫品系中无151和常规推广品种中棉所12的低52.6%和39.4%。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邢抗2号和农大108籽粒上取食同特用玉米籽粒上取食的幼虫相比,其幼虫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长,说明特用玉米籽粒比普通玉米的籽粒更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中,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可以通过抗螟品种筛选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