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鱼暴发性死亡症状辨析及防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家田  张弘 《内陆水产》1997,22(7):28-29
近年甲鱼养殖蓬勃发展,病害也随之日益突出。日本70年代,我国台湾80年代流行的甲鱼暴发性死亡,从1993年流入福建后,已渗入到内地,严重地威胁着甲鱼养殖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湖北省甲鱼在暴发性死亡过程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疑难现象如何区别及防治等作此辨析。1暴发性死亡的疑难现象暴发性死亡的起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分辨厂解。1.l起因不同,而结果一样:①因水质恶化氨氮硫化物中毒引起。②由腮腺炎病或水质恶化与腮腺炎并发引起。前者容易发现,病发前吃饵量逐渐下降,爬上食台或晒台上病恹…  相似文献   

2.
曾宝全 《内陆水产》2001,26(9):35-35
甲鱼氨气中毒是伴随着甲鱼控温高密度养殖而出现的一种由非生物病因引起的甲鱼病。甲鱼氨气中毒在温室的发生率很小,且症状和甲鱼红底板相似,养殖者一般很难辨认此病,一旦发生,如果诊断错误,用药不当,将造成甲鱼大量死亡。1诊断方法1.1症状甲鱼一旦发生氨气中毒,甲鱼底板呈点状充血,身体萎瘪、瘦弱,病情严重时,脖子、四肢及全部底板起水泡,裙边呈锯齿状断裂。1.2流行特点甲鱼氨气中毒常发生于温室水质变质的池子,时间为每年的2~4月,甲鱼平均体重超过150克。1.3甲鱼氨气中毒和红底板症状的区别甲鱼氨气中毒为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养鳖热潮席卷全国。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控制不好,防病措施不力等原因,鳖病时有发生,个别地区流行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现将作者近年来防治研究赤斑病的结果介绍如下:赤斑病又称红斑病,红底板病,腹甲红肿病。1.病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斑点连接成片,故称红底板病.口鼻呈红色,解剖检查,舌呈血红色,喉部红肿,肝脏呈黑紫色,肠道亦发生充血呈红色.病鳖闭口不援食,肠内无食物,对外界反应迟钝,极易在岸边捕捉到。2.病原体: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3.危社与流行:在长江流…  相似文献   

4.
1992年8月至1993年4月,安庆市5座中、小(一)型水库养殖鱼类相继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187.6公顷水面共死鱼28t。作者对5座水库鱼类发病原因、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进行了调查,在流行季节对其中3座水库的鱼病进行了诊断和药物防治。水库暴发性鱼病与高温季节水位大幅度下降而引起水质恶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鱼类越冬春片出池成活率很低 ,尤其是鲤春片出池死亡相当严重。死亡原因主要是暴发性出血病所致。现将我们 2年来观察到的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发病原因1 1 水体氨氮含量过高 ,水质恶化 :有关资料已证明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是导致鲤鱼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环境因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危害鲤鱼 ,主要破坏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 ,将亚铁血红蛋白转变成亚硝酸血红蛋白 ,使红血球失去与氧气结合的功能。水体中未分解的氮可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从而使鲤鱼抗病力减弱 ,故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是诱发鲤…  相似文献   

6.
白板病(即白底板病)是近年来死亡较高又难治疗的暴发性流行病。它是由嗜水单胞菌在鳖体内产生内外毒素导致机体诱发败血症的一种失血型疾病。通常发病初期表现突然停食,并在池边游曳,不怕人,继而口鼻出血,有的呈现神经症状,头颈后仰并在水面上转圈。死亡时底板发白头颈发软,有的头颈肿大,一般发病后多在24小时内死亡。发病原因主要是环境变化大水环境恶化和受较大的应激。特别是春季从温室出地移到室外精养地或泥塘养殖遇到连续阴雨天时发病较多。所以做好鳖种放养前后的严格预防十分重要。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几项预防措…  相似文献   

7.
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相似文献   

8.
克胜 《海鲜世界》1991,(4):26-26,25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养殖方式改变,放养密度加大,水质不易掌握及苗种频繁南调北运,致使在养殖鱼类中,不仅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而且新发现了以往很少发生、甚至没有发现的危害性极大的鱼病。如:鲢孢子虫病。鲤鱼单极虫病和目前对鲢鳙等鱼危害最大的暴发性鱼病,这些病可引起鱼大量死亡.使生产遭受损失,为此,鱼病工作应大力加强.要根据不同季节采取不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5,(4):64-64
(三)红底板病 1.病原 鳖红底板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鳖发病初期腹甲出现红斑,继而出现溃烂、水肿,露出腹甲骨板,口鼻呈红色,咽喉部分红肿,其肠道充血、无食物,肝呈紫黑色.4~5月为发病季节,对越冬后亲鳖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0.
精养池淡水鱼类的鳃病分析贾滔 汤红梅1.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防治方法:应积极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含量降低到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高氨浓度0.025mg/L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生危害。换水不便的池塘也可泼洒西菲利、科利尔等生物调水剂,达到快速降低氨氮的目的。且勿大量施用生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将氨瞬时转化为亚硝酸盐加强了对鱼的毒害。  相似文献   

11.
一、出血病1、病原与症状:该病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斑。以腹部和身体两侧最多,肛门红肿。解剖检查病鳝的鳃、肝、肾均有出血点,腹腔和肠道内积有淡黄透明状液体。病鳝游动无力,头常露出水面,呼吸困难。临近死亡时,不停地按顺时针方向打圈翻动。此病当水质恶化时容易发生。流行期为5月~9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00,298(9)
鳗鲡鳃霉病是由血鳃霉寄生于鳗鲡鳃部微血管内引起的病害。流行季节为每年5-10月的高水温期,特别是水中有机质突然增多,水质恶化时的鳗池,容易发生此病。患病鳗鲡外表几乎看不到特殊症状,打开鳃盖,可以看到鳃部糜烂、缺损,常被误认为是烂鳃病,病重时鳃板大块缺损,有污点斑,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除鳃外,其它器官均无特殊病变,病鳗在水面无力缓游,鳃霉病的病情往往表现为急性型,开始发病时,发现少数鱼死亡,到第2-3天,突然出现大批死亡。 [病理过程]鳃霉通过菌丝产生大量孢子散落于水中,孢子与…  相似文献   

13.
鲤鱼暴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现的一种对渔业生产危害较大的鱼病,困扰着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作者根据掌握的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总结出预防与治疗该病的一些方法。一、发病原因:暴发性出血病一般认为是由于气单胞菌属病菌感染引起的,属细菌性鱼病。正常饲养中,水中有这种病菌存在,但不致病;在水质条件差,水体缺氧和氨氮含量过高,可导致这类病菌大量繁殖,加之鱼体体质弱,抗病力降低,极易感染这类病菌而发生暴发性出血病。高产塘淤泥过厚,有机质含量过高,消耗水中大量溶氧,再就是饲养者缺乏预防与治疗知识,发病…  相似文献   

14.
腹水病为温室养鳗之棘手病,该病常年可见,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很好的药物控制。根据本人经验,只要在养殖过程中多加防范,大多可做到预防该病发生。1.病症鳗鱼腹部肿大,卧在池底或食台上,体色灰白,解剖后,腹腔淤积大量水液,腹水为枯草色,有时含有少量象饵料样的浆液。2.病因和危害水温在20℃左右易发,尤其在盖上温室之后发病率更高,可能与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有关。引起腹水病原因很多:如投喂不新鲜饵料,肝肾疾病引起腹水;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均能引起,病鳗并不立即死亡,但影响经鱼生长。3.防治池中出现了腹水…  相似文献   

15.
金晟 《科学养鱼》2001,(5):46-47
到了炎热的夏季,气温和水温都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鱼塘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大量繁殖,而此期间,池塘水质也极易恶化,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被病原体感染。因此,夏季是鱼病发生的又一次高峰。所以,夏季的防病治病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这个时期常发的细菌病有肠炎病、白头白嘴病、烂鳃病、赤皮病等。  一、肠炎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是我国养殖鱼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 4~ 9月,草鱼、青鱼最易得此病。高密度养殖的鲤鱼、鲫鱼也常患此病。  患肠炎病的病鱼腹部膨大显红斑,肛门外…  相似文献   

16.
章晨静 《内陆水产》2001,26(11):33-33
甲鱼养殖温室中氨氮含量往往很高,当人一走进温室便可闻到刺鼻的氨味。当氨氮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甲鱼生长不适甚至会造成氨中毒死亡。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水体中氨氮含量在20~50毫克/升时,甲鱼能正常生长;当达到70~80毫克/升时,引起轻度不适,影响甲鱼摄食;当大于100毫克/升时,造成甲鱼氨中毒死亡。(杨先乐《鳖病及其防治》)。氨(NH3)有较强毒性,是水质变坏和水体老化的重要因素。为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是大换水,这种方法只是解决暂时问题,不能标本兼治。现简要谈谈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7.
鳖由野生转为人工高密度饲养后,一些暴发性鳖病往往使养殖户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一些疑难鳖病的防治难度更大,由此导致全军覆灭的事例举不胜举。鳖病的暴发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鳖机体的抗病力下降,外因是水质恶化和病原体的侵袭。在人工养殖状况下,尤其是温室饲养,鳖长期处于恒温状态生活,其体质脆弱,易对环境变化发生应激反应。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不足,使得鳖摄食的营养达不到需求,造成鳖的免疫力降低、抗逆性差。水质恶化是鳖病发生的重要外部条件。气候异常与水温突变伽寒潮、暴雨和闷热造成温…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江浙发现主要症状为前肢弯曲的新鳖病,这种鳖病发生在温室养殖中,死亡率20%左右。今年4月下旬在渐江省浦江县发现这种鳖病,5月上旬在江苏省苏州市也发现了同样的鳖病。主要特点是:病鳖前肢弯曲,手拉不能伸直,后肢正常,其它外表完好,解剖后可见其肺呈灰黑色、糜烂状,肺组织内充满小气泡,其它内脏未见病变。病鳖因前肢弯曲失去活动功能在水中游泳困难,不能爬到食台上摄食,头部经常伸出水面,有时打转。浙江业主反映,温室池水长期未更换,水质恶化,将污水排到温室外池塘中,出现鲫鱼中毒死亡现象,说明温室内养鳖水质已严…  相似文献   

19.
一、氨中毒 病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过高引起慢性及急性中毒。造成氨中毒主要原因有:①池底老化,淤积含有大量有机物。②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鳗鲡排泄及分泌物污染水体。③排污不彻底。④水源水质不佳。 症状:病鳗体色偏黄褐色,体表无光泽,皮肤粗糙,食欲不振,饵料转换率下降。鳃充血严重,呈褐色或暗红色,鳃丝肿胀,血窦数量大,粘液多,鳃瓣增生粘连,病鳗不聚群上台摄食,于饵料台下咬食并吐出所咬饵料。严重时,池水呈褐色,池水表面泡沫多,干池边可闻到恶臭味。病鳗游动无力,往往于傍晚前聚积于水中央,浮于水面呈缺氧…  相似文献   

20.
<正>肠炎型:病鱼体色发黑,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食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肠道内有黄色粘液,无食物或很少,肠壁充血,严重时呈红色,腹腔内积水。发病原因多为水质恶化、溶解氧低、氨氮高、饲料变质及吃食不匀等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经口感染致病。水温18℃以上流行,常与烂鳃病并发。治疗方法如下: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投喂优质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