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和虫酰肼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如下:苦参碱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3 9+0.713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21.915 2 mg/L,LC90为1 373.543 9 mg/L;虫酰肼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431 2+0.689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6.689 6 mg/L,LC90为484.307 mg/L。  相似文献   

2.
几种药剂对美国白蛾的毒力测定和防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种药剂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野外防治试验和野外残效期测定,7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12%藻酸丙二醇酯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性最强(LC50=0.053 5 mg/L),其它依次为0.38%苦参碱(LC50=0.259 mg/L)、1.2%烟碱.苦参碱(LC50=0.574 mg/L)、1%甲维盐(LC50=0.78 mg/L)、1.8%阿维菌素(LC50=1.38 mg/L)、4.5%高效氯氰菊酯(LC50=2.58 mg/L)、5%桉油精(LC50=3.85 mg/L);野外防效试验的10种药剂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最终死亡率均达到100%,药后12 h高效氯氰菊酯致美国白蛾3龄幼虫死亡速度最快,其次为烟参碱、桉油精、苦参碱、藻酸丙二醇酯、阿维菌素、甲维盐,3种仿生物制剂中5%杀铃脲击倒速度较慢;残效期以仿生物制剂类最为显著,3种仿生物制剂类残效期均为49d以上,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达到14 d左右,残效期最短的有1%甲维盐、5%桉油精、1.2%烟碱.苦参碱、0.38%苦参碱、1.8%阿维菌素和0.12%藻酸丙二醇酯均为7 d左右。为防止美国白蛾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多种药剂应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十二种杀虫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2种杀虫剂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甲维盐毒力最高,LC_(50)值为0.11 mg/L;其它杀虫剂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氟苯虫酰胺、多杀霉素、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LC_(50)值在1.43 mg/L~96.07 mg/L之间;灭幼脲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毒力最低,LC_(50)值大于500 mg/L。  相似文献   

4.
褐边绿刺蛾幼虫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农药苦参碱、森乐及印楝素3种农药对褐边绿刺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褐边绿刺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较低,仅为0.398mg/l;生物农药苦参碱、森乐及印楝素均可用于防治园林植物上的褐边绿刺蛾幼虫,0.5%苦参碱水剂600倍溶液,森乐可湿性粉剂2000倍溶液,印楝素乳油2000倍溶液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综合分析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以印楝素乳油防治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给桐粕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毒力试验法,分别就原桐粕水提物和醇提后的桐粕水提物对地下害虫球囊线蚓和地上害虫月季蚜虫的急性毒力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油桐粕水提物对球囊线蚓的半致死浓度为38.32 mg·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8.817+5.568x;其对月季蚜虫的半致死浓度为73.79 mg·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5.931+3.175x。以70%乙醇提取后的桐粕残渣水提物对球囊线蚓的半致死浓度为27.86 mg·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7.677+5.313x;其对月季蚜虫的半致死浓度为54.03 mg·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6.741+3.890x。研究结果说明,桐粕及其醇提后的残渣水提物对球囊线蚓的毒杀作用均强,醇提后的粕渣水提物比原桐粕水提物对害虫的毒杀作用更强,用70%乙醇提取后的桐粕残渣中的毒性成分含量较高,其主要毒性成分可能为糖类或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用鳞翅目比较敏感的4种苏云金杆菌菌液浸渍龙眼叶片,喂食3~4龄龙眼裳卷蛾幼虫,5 d后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1=1.063 5+0.451 5X,Y2=-1.447 0+0.813 0X,Y3=0.205 9+0.615X,Y4=3.002 6+0.117 9X;半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5.236 8×108、8.517 1×107、6.237 4×107和8.7648×1015cell/ml.以3×108cell/ml浓度感染4龄幼虫,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5.747 3、3.557 2、4.817 7、16.086 2 d.结果表明Bt(2)菌株对龙眼裳卷蛾毒力次于Bt(3),但致死中时间最短,可供农林业生产上应用于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7.
印楝素加工后的稳定性是剂型选择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剂型添加剂筛选,并测定其稳定性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确定印楝素微乳剂、可溶性片剂和及其添加剂。对美国白蛾三龄幼虫测定,三种剂型,以微乳剂最好,其LD50为1.8375μ/g,次为乳油,可溶性片剂居后。  相似文献   

8.
苦参不同提取液对松梢螟幼虫的触杀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苦参鲜根的不同提取液对松梢螟幼虫的触杀作用.通过对24 h和48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3种提取液对松梢螟均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对72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汽蒸馏液对松梢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作用,对松梢螟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7.8461 mg/mL,触杀致死率为86.7%,乙醇和丙酮浸提液对松梢螟的触杀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0.5%印楝素微乳剂对茶尺蠖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0.5%印楝素微乳剂对茶尺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印楝素微乳剂对茶尺蠖具有较强的毒力活性。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药后2d,幼虫死亡率随着用量的增大而增高,死亡率最高可达88.33%,致死中量为1.65866μg/g。田间防治试验表明,0.5%印楝素微乳剂800~1200倍,药后3d防治效果在70.90%~80.14%,药后7d,防治效果在78.54%~89.04%。0.5%印楝素微乳剂防治茶尺蠖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控制茶尺蠖的危害,而且对作物安全,可用于茶树无公害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于2011年在室内采用人工饲养法测定了生物农药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美国白蛾2~3龄幼虫具有很强的侵染力,其致死中浓度(LD50)为58.0229×10-6,LD90为154.4771×10-6。  相似文献   

11.
5种药剂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48h后毒死蜱毒力相对较高,LC50值为0.42mg/L,其次是吡虫啉、啶虫脒,毒力最差的是印楝素、苦参碱;24h后的毒力结果与48h后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刘氏短须螨Brevipalpus lewisi Mcgregor是近年发现危害水杉的害螨。室内条件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苦参碱、印楝素、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Bt)4种生物药剂对刘氏短须螨成螨的毒力;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取食喷施苦参碱的水杉叶片后刘氏短须螨的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结果显示:4种生物药剂对刘氏短须螨均具毒杀作用,校正死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印楝素对刘氏短须螨的毒力最高,LC50达到5.36 mg/L;其次为苦参碱,LC50为7.18mg/L;阿维菌素和Bt相对较低,LC50分别为20.18 mg/L和20.69 mg/L。取食苦参碱处理的叶片,刘氏短须螨成螨体内的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与对照组相比,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近年来在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上大面积暴发的食叶害虫,危害严重。为防治该虫,作者选择6种生物农药进行幼虫室内毒力测试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LC50最大,为89.67 mg/L;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50最小,为14.31mg/L;田间药效评价显示,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000倍液效果最佳,药后1 d校正死亡率为90.56%;5%桉油精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在药后2 d校正死亡率达到90.88%,增速明显。建议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桉油精可溶性液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JDS-CPV)对马尾松毛虫第一代3龄和5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JDS-CPV对3龄和5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1.6×10~5CPB/ml和3.3×10~5CPB/ml。其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2.44+0.49x和Y=1.83+0.57x。对一代3龄虫的LD_(50)为2.1×10~3CPB/ml,回归直线方程为Y=1.72+0.98x。以1×10~8CPB/ml浓度为例的LT_(50),3龄虫为8.5天,5龄虫为13天。证实JDS-CPV对我国马尾松毛虫有较好的毒力。  相似文献   

15.
使用4种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室内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Bb11对美国白蛾有较高的侵染效果,同时明确了其致死中浓度(LC50)。田间试验表明,浓度为5×108孢子/mL的白僵菌防治效果为89.8%,浓度为1×109孢子/mL的白僵菌防治效果为94.2%,浓度为2×109孢子/mL的白僵菌防治效果为96.9%。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孢子浓度以保障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和最佳防治龄期,开展了直升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美国白蛾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较长的持效期。在120 m L/hm~2和150 m L/hm~2用药剂量下,美国白蛾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施药后2 d分别为96.5%和100%;3龄幼虫施药后4 d分别为97.5%和99.0%;4龄和5龄幼虫施药后6 d分别为77.8%、83.1%和99.8%、77.9%,施药后7 d均达100%;施药后8 d投放5龄幼虫,7 d后虫口减退率仍在80%左右。在90 m L/hm~2用药剂量下,施药后7 d,仅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达到100%,3龄幼虫虫口减退率为68.6%,4龄和5龄幼虫虫口减退率只有40%左右。航空喷雾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为120~150 m L/hm~2,持效期可达15 d,最佳防治龄期为2~3龄。  相似文献   

17.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对美国白蛾幼虫室内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在控制美国白蛾幼虫有效药剂中,印楝素、天然除虫菊素和苦参碱的LD50分别为1.87μ/g、3.75μ/g和4.69μ/g;功夫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LD50分别为6.95μ/g、13.47μ/g和53.94μ/g。快速防治美国白蛾幼虫药剂适宜选择生物农药天然除虫菊和苦参碱,化学农药4.5%高氯EC、80%敌敌畏EC、40%灭多威EC;初期或虫口密度较低时,建议选择生物农药8000IU/g BT WP和仿生农药25%灭幼脲SC和5%氟铃脲EC。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多杀菌素对森林害虫舞毒蛾的杀虫活性,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多杀菌素对舞毒蛾3龄和5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及致死中量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杀菌素24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249mg·L-1(3龄)和0.2269mg·L-1(5龄);致死中量多杀菌素对舞毒蛾3龄和5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多功能氧化酶(MFO)和碱性磷酸酯酶(ALP)大体上均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5);而对酸性磷酸酯酶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LC10和LC50剂量的多杀菌素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降低幼虫成活率及化蛹率(P<0.05)。多杀菌素对舞毒蛾有较强杀虫活性,能够有效影响舞毒蛾的生化指标,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可以作为防治舞毒蛾的安全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印楝素乳油进行了松毛虫、松小蠹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 0 3%印楝素乳油 4 0 0倍“触杀 +胃毒”处理松毛虫 ,施药后 2 0天 ,防治效果达到 88 5 % ;用 0 3%印楝素乳油 10 0倍“触杀 +胃毒 +内吸”处理松小蠹 ,施药后 15天 ,防治效果达到 95 6 %。观察发现 ,施用印楝素后 ,使松毛虫 2龄幼虫产生较强的拒食作用 ,并能抑制其生理发育。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干重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量印楝愈伤组织的生长量和印楝素含量,研究了愈伤组织固体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印楝愈伤组织的最适固体培养基为MS NAA 3.0mg/L 6-BA 1.0 mg/L 蔗糖40g/L 琼脂0.7%,以pH值为5.8,培养温度(25±2)℃,光照900Lx培养条件下的印楝素产出率最高,达44.76OD457/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