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  相似文献   

2.
嘉陵江北碚江段人工鱼巢增殖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人工鱼巢的增殖效果,于2014年2月15日—4月20日,在嘉陵江北碚江段郭家沱和三圣庙产卵场投放人工鱼巢对该区域产黏性卵鱼类进行增殖。结果显示:在两水域人工鱼巢上产卵的为鲤(67.2%)和鲫(32.8%),产卵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产卵均有4次峰值,分别粘附鱼卵814.6万和2 194.6万粒;推算本研究投放的人工鱼巢至少可为200组鲤、520组鲫亲鱼提供繁殖场所,增殖鲤58.0万尾、鲫28.4万尾,增加鲤400.4 t、鲫8.7 t,经济价值达491万元。  相似文献   

3.
探究三峡库区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评估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可为三峡库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5-7月,在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利用圆锥网在左岸、江心和右岸进行鱼卵、鱼苗逐日取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7426粒、鱼苗15461尾,隶属于5目、10科、40种(鱼卵16种,仔鱼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9种。估算通过丰都断面的卵苗径流量为290.55×108粒(尾),其中鱼卵89.84×108粒,鱼苗200.71×108尾;四大家的卵苗总径流量为2.24×108粒(尾),其中鱼卵0.95×108粒,鱼苗1.29×108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各类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吻鰕虎鱼属(Rhinogobius sp.)、鲤(Cyprinus carpio)主要出现在5月,四大家鱼以及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三峡库区靠近库尾段的鱼类早期资源丰富,库尾江段仍存在四大家鱼产卵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 (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 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 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5.
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其中拟尖头鲌、蛇鮈、双斑副沙鳅、翘嘴鲌、吻鮈、赤眼鳟等为优势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江水的流速、温度、透明度、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近5年来,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三峡消落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的鉴定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水位从每年3月的175 m逐步降低至6月的145 m,水位下降时间与库区部分鱼类产卵同步,对鱼类早期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距离大坝150 km至330 km范围的消落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普查方法收集暴露于水面或残留于浅滩的鱼卵和仔稚鱼,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种类,初步分析其鱼类组成和分布。通过对收集的样本进行mt CO I序列比对分析,可将其分为14种序列类型,其中10种类型鉴定到种的水平。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占测序样本比例最大,分别为50.0%、24.6%,且分布范围最广。在研究区域内,干流上游样品数量和种类均比下游多,另外,在支流磨刀溪采集了733粒鱼卵和108尾仔稚鱼、鉴定到9种鱼类,是本次研究中样品和种类最多的区域,表明磨刀溪受三峡库区消落影响最严重,间接暗示了该支流鱼类资源丰富,应给予重点保护。本研究旨在为全面评估三峡库区消落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  相似文献   

9.
珠江中下游鳡鱼苗的发生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 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 通过弶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 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 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 体全长(8.89?0.25) 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 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 n=126), 罗定江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鳡鱼苗发生的主要河流之一。推测罗定江下游、罗定江口至梧州江段可能为珠江中下游鳡鱼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区域, 该区域鳡鱼产卵规模占珠江中下游鳡鱼苗总量的41.4%。  相似文献   

10.
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采集到12种仔稚鱼,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数量较多;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人工鱼巢在库区支流回水区的放置来缓解该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2019年3-4月,采用历史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和实地勘察的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野外采集的样品。结果显示,原有60个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中,41个已经消失,14个存在但已经发生改变,只有5个基本未改变;从产卵场数量、类型和规模来看,均呈减少趋势,仍存在的主要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产卵场。共鉴定鱼卵1 362粒、鱼苗539尾,隶属2目2科12种。鱼卵仅3种,其中,鲤1039粒,占比76.28%;鲫312粒,占比22.91%;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11粒,占比0.81%。鱼苗11种,包括鲤、鲫、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峨眉鱊(Acheilognathus omeiensi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其中,兴凯鱊最多,有372尾,占比69.02%;其次为鲫59尾,占比10.95%;鲤57尾,占比10.58%;其他占比仅9.46%。研究表明,产卵场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水文情势、河床底质和水生植物等方面,梯级水电站开发和采砂作业等导致河道变宽、水位上升、流速降低、卵石漫滩等生境消失、水生植物生物量减少,是原有产卵场消失或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型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是修复河流水文情势、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江垭水库位于溇水干流下游的张家界慈利县,是澧水流域具有重要防洪意义的大型水库。本研究通过环境DNA采样、IHA水文指标变动分析和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开展了江垭坝下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需求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江垭水库生态调度需求及建议。2021年9月在溇水干支流综合调查到鱼类55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流水性种类在干流江段显著减少了51.35%;按照生态调度优先等级评估原则,确定江垭水库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物种为产漂流性卵的银鲴、银鮈、贝氏?和产粘沉性卵的鲤、鲫;江垭建坝前后下游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发生高度改变且对鱼类洄游产卵及鱼卵发育有重要作用的水文指标包括:年最大1日、3日平均流量指标,年出现高流量脉冲事件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连续日流量上涨率。以促进坝下不同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为目标,江垭水库生态调度一方面需要恢复一定的高流量脉冲次数和历时,另一方面需要控制下游的水位日降幅,通过泄放合理的生态流量来维持下游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于2022年4—7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90 d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ind/m3,仔鱼日平均密度为(0.5±0.6) ind/m3。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共鉴定鱼类35种,隶属4目14科22属,其中产沉性卵鱼类9种,产浮性卵5种,产黏性卵9种,产漂流性卵12种。5月下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对三峡库区26条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集,经鉴定共检出97种;其中,水生昆虫78种,软体动物10种,寡毛纲6种。常见种为蜉蝣科(Ephemeridae)、小蜉科(Ephemerellidae)、四节蜉属(Baetis)、细蜉属(Caenis)、宽基蜉属(Choroterpes)、扁蚴蜉属(Ecdyonurus)稚虫及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斑特突摇蚊属(Thienemanimyia)幼虫,平均密度673.22个/m2,平均生物量9.9398g/m2。MDS分析表明,御临河、龙溪河、长滩溪和嘉陵江站点明显偏离其他22条河流;种类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抱龙河和汤溪河、童庄河和大宁河、咤溪河和黄金河、磨刀溪和小江、大溪河和官渡河、龙河与梨香溪、御临河与綦江、龙溪河与长滩溪的种类相似度较高;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变动在0.6365~2.9329,平均为1.6120;Margalef指数变动在0.6266~5.3074,平均为2.2976。本研究旨在为三峡库区水环境预警平台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n fish eggs and larvae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cruitment dynamics of fish assembl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is one of the largest reservoirs in the world, where the fish resource ecology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fish recruitment in the TGR, in the present study, samples of fish eggs and larvae were collected at Luoqi County, the upper end of the TGR, from April 15th to July 29th 2011.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we identified 46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nine families and five order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in the Cultrinae, Gobiidae, and Gobioninae. An estimated 12.4 billion fish eggs and larvae drifted into the TGR.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2.6 billion Pseudolaubuca sinensis, 1.9 billion Hemiculter leucisculus, and 1.8 billion Gobiidae.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fishes that release pelagic eggs are in the reaches 13–162 km upstream from our sampling sit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otecting the habitat in large free stretches upstream of the reservoir, since these areas are important spawning grounds for many fishes. Also, an ample natural flooding regime should be retained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11月三峡水库高水位期以及2013年5-6月三峡水库低水位期调查了汉丰湖的鱼类资源,研究三峡水库高、低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相似性,并对不同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扰动特征和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辨识和探讨。共采集到鱼类17 553尾,42种,隶属于4目7科31属。其中三峡水库低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3种,高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4种。汉丰湖优势种类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为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和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为似鳊、鲤、鲫Carassius auratus、张氏歺又鱼Hemiculter tchangi和鲇Silurus asotus。汉丰湖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分别为1.63、0.67、0.46和3.52;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分别为2.15、0.80、0.61和4.34。三峡水库低、高水位时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Bray-Curtis相似性仅为26.52%,喜缓、静水生境的银鮈、张氏歺又鱼、鲤、歺又鱼、鲫、鲇、似鳊和蒙古鲌是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种类,累积差异贡献率为90.67%。汉丰湖鱼类群落在高水位时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而在低水位时受到严重干扰。建议每年均放流鲢、鳙、草鱼并进一步加大放流规模。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