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我国棉花产业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控制策略,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标害虫抗性机制,解析了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使得大灾之年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对促进我国农业昆虫学基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其中,对棉花-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开创了棉铃虫治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通讯间关键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棉铃虫及其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行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棉花虫害诱导关键挥发物生物合成机制的探索,及基于三级营养关系设计昆虫行为调控剂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为阐明棉铃虫及夜蛾科昆虫、中红侧沟茧蜂等膜翅目天敌寻找寄主的化学通讯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设计害虫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的宁夏, 农业发展落后, 农业科学发展刚刚起步, 引黄灌区的水稻和南部西海固地区的冬小麦分别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产量直接关乎当地群众温饱。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这些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 制约了当地的粮食生产。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宁夏进行病虫害科学研究, 为水稻稻瘟病、小麦麦种蝇和小麦腥黑穗病的监测预警, 防治示范做出的突出贡献。郭予元院士建立的预测预报体系及防治技术示范一直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并给全国的病虫害防治做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经过“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棉花病虫害防治已发展到组建控制病虫为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现就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模式加以阐述。 “七五”期间,选择黄河流域主产棉区新乡为示范基点,开展对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铃虫等主要病虫害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 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 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 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他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此铭记初心,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农科文化。 郭予元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他始终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足生产实际,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坚守在农业战线60年,攻克一道又一道科技难题。他引领性创建了适用于植保科学试验的一套统计分析方法,为我国植保数理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创新性改变了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施药策略并集成综合防控技术。他系统性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机制及其与寄主植物-天敌的互作关系,促进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基础研究,建立了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促进了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传承先辈精神,感悟当代使命。 植物保护杂志策划推出了“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专栏。希望以此缅怀郭予元院士,共同学习他学术报国、兴农为民的家国情怀,深入基层、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问题导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学术风范,以更饱满的热情推动植物保护科技高水平发展,迈向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戴小枫郭予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八五”期间,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烂铃病、棉铃虫、红铃虫、棉蚜、盲蝽象、棉田玉米螟等病虫害为主要对象,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991年以来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规律,即总体发生为害加重、主要害虫时段性交替猖獗、次要害虫为害上升、苗病和黄萎病为害突出;分析了引起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种植抗虫棉导致棉铃虫的为害下降、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及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等;提出了实现新疆棉花病虫害治理建议,即加强新疆棉区病虫害发生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新疆病虫害监测技术进步、建立新疆棉区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体系、充实新疆棉区基层专业人员和强化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8.
戴小枫 《植物保护》1994,20(1):33-34
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棉铃虫应急综合防治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专项协作组戴小枫执笔1990年以来,棉铃虫在我国广大棉区连年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棉花生产。由于种种原因,防治效果不理想,导致棉花减产。然而,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是关中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开展测报工作已达多年,长期以来,由于测报水平落后,加之行政区域限制,对棉铃虫测报缺乏宏观指导,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掌握不同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在不同区域建立预测模型,开展分区预报。1986年到1988年,我们通过整理分析大荔泾阳等县历年棉铃虫发生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为害损失等观测资料,研究本省棉铃虫预测预报区的划分,制定了关中棉区棉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在植物保护学科中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教育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回顾了他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郭予元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紧凑计算法、正交多项式系数复原表以及利用一系列早期型号计算器开发出几乎涵盖植保学科常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或模型的编码程序,为植保数理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予元院士就在试验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当时国内少见的预测稻瘟病病情和最佳防治时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此后他在病虫害的研究上特别是害虫生命表、种群动态、多病虫危害产量损失和复合防治指标等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使得不少植保学科数据分析中所面临的难题、障碍和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取得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并带动了数理统计学在植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20...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化学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湖北棉区棉铃虫已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中抗至高抗的水平。近几年来 ,常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防治效果不断降低 ,棉农为了提高防治效果 ,只有不断加大用药量和缩短间隔期 ,这样又更加重了棉铃虫的抗药性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棉铃虫达到几近“无药”可治的地步。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 ,认为以下技术措施可应用于对棉铃虫抗药性治理。1 放弃棉田外棉铃虫化学防治棉铃虫可危害多种作物 ,但在湖北棉区主要只对棉花造成严重危害 ,而对其他作物的危害一般在经济允许水平…  相似文献   

13.
防治抗性棉铃虫的新药剂──50%凯明2号郭予元,梁革梅,戴小枫,洪锡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近年来,由于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常用品种产生抗药性,如何选择药剂有效控制棉铃虫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突出问题。笔者等经过初步研究,发现在众多针对棉...  相似文献   

14.
郭予元  王武刚 《湖北植保》1995,(3):24-25,31
功夫菊酯经受了棉铃虫特大发生的考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郭予元,王武刚,梁革梅,洪锡午近年我国北方黄、淮主产棉区棉铃虫发生及危害逐年加剧。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高的抗药性,成为生产上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15.
1983—1986年在河北邯郸通过不同处理(虫量、土壤肥力、品种)的田间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棉花对于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棉区棉铃虫防治新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和1998年发生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予元 《植物保护》1998,24(2):25-26
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和1998年发生趋势预测郭予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自1994年棉铃虫大发生原因探索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粮棉作物五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和控制技术、基础研究”以来,通过4a田间、室内试验和历史档案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综述了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生与为害损失的概况、病害消长规律与气候因素、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动态关系及其病原菌致病性,生理分化类型,寄主范围,致病机理与品种抗病性机制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黄萎病猖獗为害、北方棉区出现成片病株严重落叶等阻碍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黄萎病的基础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加速棉花抗病品种选育与有效药剂筛选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淮北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概要李桂亭,王学林,杨华,洪猛,王春芝(安徽省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棉铃虫自90年代初在黄河流域棉区暴发危害,在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棉区的危害也明显加重,成为棉花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严重威胁着棉花的生产。淮北棉区...  相似文献   

19.
棉蚜、棉铃虫为华北棉区两种主要害虫,生产上通常需在其不同发生盛期施用化学农药以控制为害,研究棉田不同阶段多次施药的互作及其对虫害和天敌的综合效应,对棉花害虫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与其它措施间的协调应用具重要意义。尤其在华北棉区目前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是我国的棉花主产省之一,2004年棉花种植面积达100万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普及,整个棉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棉铃虫为害大大降低,刺吸式害虫为害持续上升,次要害虫棉盲蝽、棉象甲等逐渐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农药使用次数成逐年上升。为了提高棉农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保护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我们实施了FAO/EU棉花IPM项目。项目主要以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采用参与式的成人培训模式,通过田间生态调查,使农民明确自己田里的主要病虫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