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2.
湘紫薯174 是以浙紫薯1 号为母本、浙紫薯3 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食用型紫心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 紫红色,薯肉紫色,结薯较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5 个,大中薯率82.7% 以上,熟食味好,抗黑斑病,中抗根腐病、茎线 虫病和薯瘟病;每667 m2 鲜薯产量1 913~2 359 kg,薯干产量549~736 kg;花青素含量为714.5 mg · kg-1(FW)。适宜在湖 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春夏薯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浙菜薯726 是菜、薯兼用的早熟、高产紫薯品种。采用春、秋双季栽培,同时收获茎尖、叶柄、鲜薯。每季每667 m2 茎尖产量800 ~ 1 000 kg、叶柄产量700 ~ 900 kg、鲜薯产量1 500 ~ 2 000 kg,产值超万元。  相似文献   

4.
龙紫9号是以龙薯10号为母本,以凌紫、越南紫薯、龙紫4号、宁紫1号等紫心甘薯品种为父本集团,经自然杂交选育而成的紫心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深紫皮紫肉,单株结薯数4~5个;平均大中薯率86.2%,商品薯率87.4%,花青素含量为253 mg·kg-1(FW),熟食食味优;每667 m2鲜薯产量2 400 kg左右,薯干产量600 kg左右。适宜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非薯瘟病、蔓割重病区作夏、秋薯种植。  相似文献   

5.
采用菜用枸杞天精3 号一年生硬枝,在春季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插条长度、斜插和直插、
正插和倒插、生根剂处理与否对其成活率和育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条长度及正插 与倒插对天精3
号扦插成活率和成苗质量有较大的影响,10 cm 插条的扦插成活率和成苗质量明显不及20 cm 和30 cm 插条,
而20 cm 和30 cm 插条间正插的扦插 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均达96% 以上,且成苗质量也相近;倒插使扦
插成活率降至80%,单株生枝条数与正插相比明显减少。斜插与直插处理之间、使用生根剂与不使用生根
剂处理之间扦插 成活率和成苗质量均差异不显著。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天精3 号的适宜扦插方式为:将一
年生枝条剪成20 cm 茎段,与地面成45°夹角正插 ,尽量避免倒插,不需使用生根剂处理。  相似文献   

6.
桂赤苍藤1 号和桂赤苍藤2 号是从广西野生赤苍藤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优良株系,采用组培快繁为主、扦插繁育为 辅的方法选育出的药食同源蔬菜赤苍藤新品种。桂赤苍藤1 号嫩芽绿色,每667 m2 产量1 900 kg 左右;桂赤苍藤2 号嫩芽红 色,香味较桂赤苍藤1 号浓郁,每667 m2 产量1 700 kg 左右。这两个品种均具腋生卷须,枝纤细,有不明显的条纹,叶纸质 至厚纸质或近革质,叶长8~20 cm,叶宽4~15 cm;采食新鲜嫩芽,长度15 cm 左右,有特殊香味,蛋白质、脂肪、粗纤维、 钙、磷、VC 含量及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常见蔬菜;定植3 a(年)后进入丰产期,适宜广西及西南地区露地栽培,北方地区 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7.
以锦屏藤为试材,采用土壤和水中扦插的方法,研究了正插和倒插对插条重量及幼苗生长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土壤为基质时,正插繁殖的幼苗生长较快,较早进入萌芽和抽枝阶段,藤条长度和叶片数均高于倒插(P0.01);而成活率无明显差异。水插时,正插和倒插的插条在重量变化上相似(R=0.995,P0.01),能够较好地吸收水分。锦屏藤正插和倒插在水插生根动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正插在多数情况下根长和生根数指标优于倒插,且在部分阶段藤条长度更长(P0.01);但最终在萌芽和生根的植株比例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形态学上端的芽在2种扦插方式中都容易萌发。生根部位上,正插插条在节、截面和皮孔处均能生根,倒插插条生根主要在节上,而在插条上端产生气生根。锦屏藤具有很强的倒插成活能力,但正插的幼苗生根能力更强且藤条长势更好;节在倒插成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济优14 号是以优良自交系05042 作母本,以98011 作父本配制而成的早春温室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瓜条顺直,瓜长30~35 cm,单瓜质量200 g 左右,瓜皮深绿色,有光泽,刺瘤中等大小,密生白刺;主蔓结瓜为主,第1 雌花节位位于主蔓第2~3 节,雌花节率75% 左右;抗霜霉病、白粉病和枯萎病;日光温室早春栽培前期产量2 900 kg·(667 m2-1 左右,总产量7 500 kg·(667 m2-1 左右,适宜日光温室早春栽培。  相似文献   

9.
<正>利用日本铁杆大葱直立性好、耐密性强且抗倒伏的特点进行高密度栽培,并配套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每667 m2节约人工培土费用1 350元,大葱品质好,葱白长度30~40 cm,平均每667 m2净葱产量6 5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临薯2号紫薯新品种的种植推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采用“3414”肥料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临薯2号产量的影响,并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中的“3414数据分析”系统工具分析得出最佳施肥量及最高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氮、磷、钾肥对产量影响明显,其中氮、钾肥影响较大,磷肥次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施肥模型: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 14.15 kg、P2O5 6 kg、K2O 24.13 kg,可得到最佳紫薯产量2 470.91 kg。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耕地质量、减量施用化学肥料,开展了腐植酸应用田间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T1常规施肥、T2常规施肥+600 k g/h m2腐植酸、T3常规施肥+1200 k g/h m2腐植酸、T4常规施肥+1800 k g/h m2腐植酸,研究了不同用量腐植酸对河西走廊灌漠土理化性状、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洋葱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秋季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甜玉米"HZ388"为试验材料,设置每667 m~2种植3 200、3 600、4 000、4 400、4 800、5 200株6个密度处理,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种植4 000株时,空秆率为零,商品率、穗粗和穗粒数达到最大,分别为90.0%、4.68 cm和532.7粒;在一定范围内,667 m~2无苞叶商品鲜穗产量较大,为650.2 kg。建议在武汉及周边地区秋季甜玉米"HZ3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67 m~2种植4 000株。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北省甘薯种植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造成的病虫害加重、品质下降、产量和效益降低等现象,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坚持数年开展田间种植观察、鉴定及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工作,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合河北省种植的品种——石甘薯1号。植株呈匍匐状,生长势中等,抗蔓割病、根腐病、黑斑病,薯块下膨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白色,平均667 m2产量2 239.4 kg。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做畦,定植方法、草害防治、肥水管理、控旺促根、病虫害防治、科学收获等7项措施,有力保障了石甘薯1号的高产、优质及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一鸣  缪鑫  唐建  宋锐  陈娟  张伟  何建兵 《蔬菜》2020,(5):71-74
为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对通过甘薯集团杂交法筛选得到的3个甘薯新品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个甘薯新品系熟食品质均为优,其中内17-71(紫薯),产量与南薯88相近,口感柔和细腻,符合现代人们对于薯形大小、口感的要求,适宜于进一步扩大种植试验;内16-22(紫薯),产量与南薯88相比偏低,口感偏硬,但薯肉颜色较内17-71更紫,需留种观察;内13-17(红薯),产量高,以大中薯为主,但含水量偏高不耐存储,不符合市场对甘薯大小的要求,宜淘汰。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番茄无土栽培质量,以番茄品种"金福莱"为试材,研究了6种不同配比基质对河西走廊温室无土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处理Ⅳ(沙∶玉米秸秆∶食用菌下脚料∶商品基质∶鸡粪=4∶5∶5∶6∶3)的基质配比(体积比),番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和气孔导度数值最大,植株保持较强的生长势与结果能力,番茄株高、茎粗、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折合667 m~2产量等性状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78.60 cm、1.13 cm、16.36个、3.12 kg和7 531.68 kg;其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VC和番茄红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15%、0.58%、7.30%、302.2 mg/kg和152.4 mg/kg,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河西走廊戈壁温室番茄无土栽培中推荐使用此配比基质。  相似文献   

16.
黄伟  齐恩芳  贾小霞  刘明霞 《蔬菜》2021,(11):21-24
为探索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材料,共设4种栽培模式。处理T1为露地坑栽,处理T2为黑色地膜单行栽培,处理T3为黑色地膜双行栽培,处理T4为黑色地膜双行微沟栽培,通过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相较于露地坑栽模式,3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出苗率略低、生育期晚,而株高、分枝数、地上干质量、穴薯块数、穴薯质量均较高,其中地膜覆盖双行微沟栽培方式(T4)表现最佳, 667 m2产量最高,为3 280.2 kg,较露地坑栽增产19.5%;且667 m2产值最高,达到3 936.28元;667 m2纯收益较露地坑栽增收657.2元,增加率达27.6%;因此,地膜双行微沟栽培不但产量高,而且纯效益也高,可作为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潍坊地区保护地种植的迷你型南瓜品种,引进14个迷你型南瓜新品种,开展设施栽培品种评价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桔瓜类南瓜品种中,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为迷你白(667 m2产量1 537.2 kg)、迷你皇冠(667 m2产量1 535.2 kg)、桔瓜(667 m2产量1 484.2 kg)和黄桔1号(667 m2产量1 189.52 kg),适合在休闲观光农业中适当种植;参试的贝贝类南瓜品种中,中型贝贝和贝贝生育期适中、长势好、易坐瓜,单瓜质量适宜,产量较高(中型贝贝667 m2产量2 502.0 kg,贝贝667 m2产量2 227.4 kg),而且瓜肉厚、橙黄色,肉质粉糯,口感佳,综合表现较好,适合在潍坊地区冬季大棚栽培。筛选出的迷你型南瓜品种均可在潍坊地区设施栽培,农户可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18.
水果甘蓝"甜味55"是以自交不亲和系B0309为母本,以自交不亲和系B031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交种。其栽培成熟期55 d左右;植株开展度为47.9 cm,生长势较强,整齐度好;叶色浅绿,蜡粉中等;叶球牛心形,肉质脆嫩清甜、适宜生食,熟食口感也较佳;单球质量1.0 kg左右,每667 m~2产量4 854.3 kg,适宜江苏省及类似生态条件地区春、秋季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