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陈意微 《广东园林》2020,42(5):18-24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应用植物营造香景,并在长期的园林审美活动中赋予了香景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对历代园林诗文绘画及匾额楹联的梳理考察,发现宋代以降受理学、禅宗、老庄思想的影响,植物香景富有深邃的哲理意蕴,突出体现在“静观生意”“闻于无香”“参香通禅”“听香”4种审美观照中,其核心在于透过植物散发香气的勃勃生机窥见大化流行,感悟生命本真,臻入物我为一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2.
园林是明代女性生活的重要空间,用香赏香是女性园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丰富的香气与女性的情感交融,营造出意蕴深远的香境,这在戏剧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选择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紫钗记》与《牡丹亭》为研究材料,梳理其中描述的女性园林空间的主要香气来源,解析氤氲的香气及其所在环境所蕴含的女性丰富情感,以此窥探明代女性园林香境...  相似文献   

3.
文如其人,在认识王绍增老师之前,我是先通过王老师的文章景仰、崇敬王老师的。2012年我从工作岗位上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袁晓梅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袁老师的引导下选择了中国传统园林香景作为研究方向。这个课题对于毫无史学研究基础的我来说是个艰难的挑战,于是我开始阅读古代园林图文资料,重新学习园林史,也收集了与园林史研究相关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组织30名视障人士对广州花城广场进行"声景漫步"(Soundwalks),采用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其对花城广场声景的感知,绘制主客观综合的空间感知地图。研究的内容包括花城广场声景类型、花城广场景观空间感知和花城广场声景主观评价。探讨视障人士对不同声景类型的喜好度、声源方向、方位辨别及空间想象之间的关系,探索适用于视障人士使用的声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虚景相对于实景存在,园林虚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列举园林虚景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从空间、光影、声香3个方面介绍园林虚景在园林景观中的设置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公共空间声景营造及评价的研究,而对文学作品中声景的分析则较少。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中声景与情感的关系,值得研究探讨。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李清照词中的声景意境与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营造案例。总结得出声音景观可以传达个人情绪,表达心灵内涵,是文学与景观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并根据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提出声景设计建议,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岭南园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到清中叶以后日趋兴旺。其在气候、文化、造园手法、构景要素等方面都体现着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特点,通过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的描述与评价,可见岭南园林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开放空间,其视听交互体验极为重要。文章以福建漳州南山文化生态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景观感知评价探讨城市公园不同空间景观属性变化对景观感知评价的影响,并厘清和比较视听感知对景观评价的贡献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声景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生动性、安静度。2)影响视觉景观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自然度、多样性、开敞度。3)影响视听景观满意度的感知属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舒适度、协调度、多样性、自然度、趣味性。4)在视听综合评价中,通常是视觉景观感知评价的贡献大于声景,但当视觉或声景一方出现短板时,便会凸显其在整体景观中的贡献;当视觉与声景出现明显不匹配现象时,声景在视听场景中所占的贡献大于视觉。  相似文献   

9.
钓鱼台国宾馆坐落在京西古钓鱼台风景区,昔日为帝王游憩的行宫,是北京最著名的园林,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爱其风光旖旎, 营建了养源斋、清露堂、潇碧轩、澄漪亭、望海楼、并亲笔题诗。现在基本上还保留了那时的原貌。养源斋院内回廊围绕,叠石为山,淙淙溪流在斋前汇成一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直接或间接以声音为元素的景观营造比比皆是。作者通过传统诗词、美学理论以及古典园林中的实例,阐述了声景的概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并从植物、地形和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层面探讨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湖心亭悠久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与良好的绿色植物基础形成了成功的植物景观,其成熟的植物配置模式值得深入探究。文章通过对湖心亭植物景观调查实测,总结得出湖心亭植物景观的经典配置手法、不同类型植物配置实例与优秀景观节点等,以期在植物选择、空间营造、文化传承、借景手法等方面为该类型地域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卢琼 《广东园林》2009,31(4):46-48
以佛山区域陶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为例,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园林建设的可行性,总结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是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佛山及同类城市未开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园林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与惠州西湖六如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刚经》是一部揭示无上智慧和生命关怀意义的经典,惠州西湖六如亭与这部伟大的经典有着不解之缘。从园林科学美和园林哲学美的角度出发,六如亭通过《金刚经》折射出生命本原关怀的园林美学时空意境。通过对六如亭在“孤山苏迹”以及整个西湖景观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和空间意义的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在以六如亭为中心的引导空间。追加新的景点——般若谷。并在般若谷内,以园林小品的精心命名、空性美学为基础的园林植物配置、引景空间的策划等具体方法,对般若谷的园林环境进行完善和改造,形成围绕六如亭展开的具有金刚般若特色的禅意园林景观带。  相似文献   

14.
施金凤  胡婷  张爱平 《绿色科技》2020,(5):173-176,18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分钟游程”构园法则将人的视觉感受与园林组景共同考虑,以25~30 m作为组景转换的理想距离,对游路结构进行反复烘托与不断强化,从而形成柔和、丰富的“构景曲线”。选择南北方各具代表性的苏州沧浪亭和北京恭王府花园,分析其园林的景观布局,对比园林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间距。结果表明,“一分钟游程”构园法则在南方私家园林及北方皇家园林中同样适用,为今后的游线组织与组景布设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湖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中结合针对湖州府城吴兴区和典型市镇南浔古镇为重点开展的湖州古典园林实地调查及大量古籍文献资料,从园林的历史脉络方面对其起源、发展、全盛、衰败和最后的昙花一现等几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分析,为湖州园林的保护、开发、传承提供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形式.余荫山房为富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它布局精巧.本文以岭南古典园林-余荫山房为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余荫山房八景文化景观这一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在现代景观设计加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桂花在园林中的审美艺术与造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园林植物中,桂花因其优美的姿态与飘逸的幽香而成为一种传统的造景植物。由于桂花在姿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审美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造景中来表现其丰富多采的园林美感及深厚的文化蕴涵。桂花造景主要有独立造景、与其他树木配置造景和用作专题布置3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琉球王国是位于中国东海的古代政权,曾拥有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园林,其中属于琉球王族的园林是该古代王国历史类型园林的典型代表。梳理史料,将琉球王族园林发展划分为生成期、转折期、成熟期3个阶段;结合各园林的位置、功能等因素,王族园林分为宫内庭园、内苑、外苑3个类型。琉球王族园林类型明确,在布局上模仿中国,在功能上突出外交功能。对历史上琉球王族园林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东亚园林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