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了国外流域治理模式的种类,介绍了主要的流域治理模式,即直接管制模式、市场治理模式、协商治理模式.分析了在治理模式选择上,多数国家三者兼有,且各有偏重.针对水污染形势越来越严重和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的现状,探讨了协商治理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运用及我国的协商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世界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发展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地的治理模式对于保护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改善治理可以帮助保护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的最大化。文中介绍了国际上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类型、应用现状并总结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问题及我国当前国情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治理模式应适当创新,逐步引入政府委托第三方治理、联合治理模式,现阶段形成以政府直接治理为主、其他治理模式为辅的多种治理模式并存局面。  相似文献   

3.
从总结武汉市的湖泊治理经验入手,分析治理工作与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维模式、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和发展模式等多样化的城市湖泊治理模式创新设想,并从城市与湖泊的历史演变、空间发展关系、污染治理的技术路径理想化、湖泊污染复杂性、城市湖泊生命周期以及城市发展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城市湖泊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全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对峰丛洼地各种主要治理模式类型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依据人为干扰的强度,选择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移民模式3种模式,分析了其在生态、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模式均产生了较好的治理成效,其中生态农业模式对生态环境明显较为显著;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经济效益相对突出;生态移民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较为均衡。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程度、降雨、气温、光照、土被等自然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治理措施,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理成效,但也存在治理模式及治理物种选取的支撑技术的基础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5.
旅游管理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宜的治理模式是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旅游利用多重管理目标的社会条件。文中在分析自然保护地治理统计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及其旅游治理模式,总结模式选择的特征,并提出我国模式探索的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应以政府治理为主,分类、分区域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因时、因地拓展多主体参与治理,旨在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管理效率、创新自然保护地多元治理提供借鉴,进而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风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模式等3种小流域治理模式。提出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结合本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王红梅 《中国林业》2011,(12):53-53
杨树深栽作为荒漠化治理的一种模式在治沙造林中广泛应用,其可在丘间地或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治理与设置沙障、直播造林同时进行,这种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能够大大缩短治理周期,使治理地区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我国露天采矿区恢复治理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治理资金短缺、治理技术落后、治理模式僵化等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及验收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技术等提高恢复治理成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西部毕节、六盘水等县(市)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岩溶石山区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林竹模式。  相似文献   

10.
依安县水保工程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地条件特征、治理技术思路、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模式成效以及适宜推广区域5方面叙述了依安县水保工程治理模式,为平原农区水保工程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