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产稳产高蛋白花生新品种豫花九号豫花九号(原名濮花10号)系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濮阳513(交)做母本、豫花二号做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多抗的大果型出口花生新品种。199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2.
花生新品种豫花9号豫花9号系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濮阳5l3(交)做母本、豫花2号做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多抗的大果型花生新品种。199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1996年河南省生产试验,英……  相似文献   

3.
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和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试验参试品种(系)的特征特性,促进江苏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高稳系数法分别对淮南、淮北组的12个参试品种(系)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并进行品质、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各参试品种均具有中等以上的耐旱性、耐涝性、叶斑病及锈病抗性。具体来说,淮南组的‘宁泰9922’产量较高,且稳产性较好;‘苏花0537’种皮深红色,熟期早,适应性广,粗蛋白含量较高;淮北组的‘连1001’、‘赣榆10-6’、‘东花9号’及‘徐0627’分别较对照‘徐花13号’增产4.7%~7.4%,同时产量稳定性优于对照。因此认为以上品种可以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也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花生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用量对泉红花1号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荣元 《种子世界》2017,(10):25-26
<正>泉红花1号系泉州市农科所以0540-0002为母本,泉花7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出的红花生新品种,201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系福建省通过认定的第一个红花生新品种,适宜福建及周边省份推广种植。该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等优良特性。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于2016年春季进行泉红花1号不同肥料用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一三七团地处风口地带,种植棉花、玉米等作物常造成作物受害。花生由于植株矮小,抗风能力强,2008年,一三七团安排了花生新品种鉴定试验,以鉴定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逆)性,为一三七团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09年河南省粳稻联合区试中的4个杂交粳稻新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焦杂粳1号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的优良杂交粳稻新品种(系);新粳优1号的丰产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产性,适应范围较窄,环境的变化对其产量有一定的影响;X65003稳产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丰产性,适应性广,对环境...  相似文献   

7.
濮科花1号系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年以濮花9号为母本、鲁花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稳产、早熟、出口专用型大果花生新品种。2003年4月河南省审定,编号:豫审花2003001。濮科花1号系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  相似文献   

8.
为建设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玉米新品种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搜集到25个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等分析测定方法对待选品种产量进行筛选及产量评价,筛选得到丰产性佳,稳产性突出的新品种5个,分别为龙单38、克单14、丰单3号、嫩单13和嫩单14。经过连续三年试验,以上5个品种具备丰产、稳产、抗逆性突出等特点,适宜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豫花9号是濮阳市农科所用高产、大果、结实性强的濮阳513(交)做母本,优质、稳产、适应性广的豫花2号做父本杂交,经南繁加代,多年定向单株选择培育而成的一个适应性广、高产稳产、适宜出口的大果花生新品种。适宜麦垄套种。1997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3—2015年度河南省夏直播花生区域和生产试验品质和产量结果,详细介绍了花生新品种豫花47号的特征特性,同时应用GGE双标图方法进行高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豫花47号是早熟、高油、高产稳产的优质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郭继民 《作物杂志》2001,1(3):33-33
豫花 1 6是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1 988年用鲁花 9号作母本 ,濮花 9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南繁加代、多年定向单株选择培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 2 0 0 0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 产量表现1 995~ 1 996年参加所内花生新品系比较试验 ,平均单产荚果 5 35 4.85kg/hm2 、子仁395 1 .6kg/hm2 ,比对照品种豫花 1号分别增产 1 6 .2 %、2 1 .4%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1 997~ 1 99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 ,其中 1 997年全省 8点平均单产荚果 46 48.35kg/hm2 …  相似文献   

12.
宛花3号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宛花2号为母本、远杂9102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短、稳产性好、油食兼用、结果集中、高抗花生青枯病。2016-2017年参加河南省花生新品种联合测试试验,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证号:GPD花生(2019)410141。适合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3.
商全玉 《中国种业》2017,(10):62-63
2016年在爱辉区河南屯村、爱辉区西岗子镇、孙吴县孙吴镇、嫩江县繁荣村、龙镇农场5点进行了早熟水稻新品种黑粳10号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黑粳10号在5点均稳产性好、熟期适宜、抗倒性强、结实率高,较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胶东花生生产困境,推广花生高产新品种,增加农民收入,以冀花甜1号、日花红玉抗青、日花白玉抗青等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以威选68为对照,开展威海地区高产花生新品种筛选试验,分析这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产量表现等,并结合抗病性、抗倒伏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育9510、威选68、冀花甜1号、花育955和花育655,共计5个品种,生育期适宜,产量较高,抗倒伏、抗病能力强或较强,适宜在威海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武科8号是2013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审定号为甘审玉2013011。为了更全面详细了解武科8号的生产特性,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论述.并以2011、2012两年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汇总结果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等参数对武科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武科8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适合甘肃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应我市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特引进各科研单位新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鉴定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参试材料镇稻11号、南粳45、南粳41优系、宁粳3号(对照)、南粳5055、武运粳24号、武运粳19号、HQ-2、W013、盐稻9号,共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豫花9号系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濮阳513做母本,豫花2号做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1997、1999、2000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北京市、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9年获“九五”国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二等后补助,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新品种。1 豫花9号的主要特征特性1.1 植物学特征 豫花9号为密枝直立大花生,株型好,发棵早,长势稳健,自身调控能力强。株高41.9cm,侧枝长46.6cm,总分枝11.1个,结果枝5.9个。叶片椭圆形,分布均匀。开花早,交替开花,花量大,结实性强。荚果普通型,  相似文献   

18.
花育9510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以60Coγ辐照鲁花11号干种子,经单粒种植后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大花生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国家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点,适宜在我国北方大花生种植区域春播和夏播种植,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9.
武科8号是2013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审定号为甘审玉2013011。为发挥武科8号的生产特性及增产潜力,根据2011-2012年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汇总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等参数对武科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武科8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适合甘肃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程星 《中国种业》2013,(Z1):28-30
对2010-2011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濮阳试点43个参加试验的小麦品系进行了品质性状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是否优质是小麦育种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也是评价优良品种(系)的重要指标,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鉴定育成或引进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并为生态区划、品种布局、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明确当前河南省区试品系品质性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