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了解南方红豆杉生长、干形变化、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的培育模式响应机制,为南方红豆杉林下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在福建明溪对林下套种与纯林培育模式12年生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高径比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影响,林下套种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生长,改良干形品质,利于南方红豆杉构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培育模式中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大小顺序均为干>枝>叶;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与构件生物量比有着显著性影响,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增加枝、叶、干等地上生物量分配比,降低根系生物量分配比;林下套种的生物量更趋向地上部分、干和叶的分配;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林下套种较纯林培育模式促进生物量高效积累与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2.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采用不同施氮处理,探讨氮肥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以了解燕麦生物分配格局对氮肥响应机制,为燕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了‘青引1号’燕麦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在施氮75 kg/hm~2时茎、叶、穗、根和总生物量积累最高,分别达到1332.97、375.53、587.52、205.20、2501.22 g/m2;茎、叶、穗和根分配分别在30、60~90、90~120、0~60 kg/hm~2施氮处理下较高。‘青引1号’燕麦随生育期推进,总生物量、茎、根生物量呈先慢后快的增长变化,叶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穗生物量呈持续增加的变化。乳熟期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茎穗叶根;茎、叶、穗和根生物量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茎、穗生物量的积累高于根,而叶生物量的积累则低于根。各器官在不施肥状态下的形态可塑性高于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了解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的培育模式响应机制,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林下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在福建明溪对林隙套种与纯林培育模式12年生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高径比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影响,林隙套种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生长,改良干形品质,利于南方红豆杉构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培育模式中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大小顺序均为干枝叶;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与构件生物量比有着显著性影响,林隙套种南方红豆杉增加枝、叶、干等地上生物量分配比,降低根系生物量分配比;林隙套种的生物量更趋向地上部分、干和叶的分配;林隙套种较纯林培育模式促进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物量高效积累与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5.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 ;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6.
比较研究了4种土壤环境(养分含量高低依次为:石灰土﹥混合土﹥园土﹥火烧土)对地枫皮种子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环境显著影响地枫皮幼苗的生长与成活率,随着土壤养分含量的增高,地枫皮幼苗的株高、基径和冠宽均显著增大,植株不同部位的干鲜重也均显著增大,地下根系更加粗壮发达。地枫皮幼苗可以通过调节生物量分配来适应养分环境的变化,养分水平低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根,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增大,养分水平高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叶,叶生物量比增加。石灰土栽培地枫皮幼苗能获得最好的生长和较高的成活率,火烧土栽培地枫皮幼苗的成活率最高,由于使用石灰土成本较高,建议采用灰分高的火烧土培育地枫皮幼苗。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叶千斤拔种子发芽最佳基本条件和种子的寿命,为栽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测定种子的吸水率;通过磨破种皮、热水处理和浓硫酸处理等找到破除种子硬实的最佳方法;考察不同温度和光照、发芽床、贮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千斤拔种子吸水率为31.26%,种皮透水性差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关键因素。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0℃,发芽前用磨擦种皮+80℃热水浸种4 h的方法可使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66.67%;光照和发芽床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种子在4℃低温条件下贮藏3年发芽率仍有61%,贮藏4年发芽率降至32%。综上,大叶千斤拔种子为硬实性种子,发芽前需要预处理;种子为高温萌发型、光中性种子;种子寿命在4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退耕还林树种仁用杏的固碳价值,进行了仁用杏不同林龄生物量特征研究。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枯落物层)分别获取6a(初产期)、12a(盛产期)、18a(盛产后期)张家口小五台山地区仁用杏生物量,并分析其结构组成、分配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仁用杏林的总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6a、12a、18a仁用杏生物量分别为15.81t.hm-2、31.43t.hm-2、50.53t.hm-2;(2)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配率高达83.72%~96.11%,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13.11t.hm-2、30.19t.hm-2、44.97t.hm-2,其次为草本层,占1.46%~10.82%,枯落物层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43%~5.46%;(3)不同林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6a为干>枝>根>叶>果实,12a和18a均表现为枝>根>干>果实>叶。仁用杏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用材林及其他经济林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滨海盐土对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掌握其盐碱土壤栽植下的耐盐特性,通过3、5、7、9、 11 g/kg等5个梯度的滨海盐土处理,对费菜生长指标及Na+、K+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分升高,株高、分枝、鲜重、干重均减小,≥7 g/kg盐分对费菜生长具有较大抑制,但盐分达到11 g/kg植株仍能继续生长;≥9 g/kg高盐分显著抑制地上干物质积累,对地下部生物量影响明显小于地上部。随着盐分升高,根、茎、叶中Na+的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从部位含量看,茎>叶>根;随着盐分含量升高,叶中的K+含量逐渐减少,根、茎有升高趋势,从部位看,茎、叶是根的3倍;随着盐分浓度升高,根、茎、叶的Na+/K+比值具升高趋势,≤9 g/kg盐分胁迫下,根保持高Na+/K+比值,是茎、叶的近4倍。低于7 g/kg盐土对费菜影响不大,其耐盐性可能与宿根特性及茎叶结构有关。费菜集食用、园林于一体,由于其耐盐性强,可在滨海盐碱区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10.
席溢  聂朝松  徐彦红  杨丰  陈超 《种子》2017,(11):85-90
以Victoria、WL 363 HQ、WL 903、WL 525 HQ 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构件生物量.结果表明:1)品种WL 525 HQ的生物量相对最大.各品种均把较多的生物量(50以上)分配到根上,分配到花的生物量极少(不到1),品种WL 903分配到花的生物量相对其他品种较高.2)繁殖构件生物量与营养构件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3)幂函数反映了茎、叶生物量随个体地上生物量呈等速生长模式,根、花生物量随个体地上生物量呈异速生长模式.根的生长速率,品种排序为:WL 903>WL 525 HQ>Victoria>WL 363 HQ;花的生长速率,品种排序为:WL 903>Victoria>WL 525 HQ>WL 363 HQ.4)线性函数是植株生物量与构件生物量关系的最佳拟合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胶园间作桑树主要生态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幼龄胶园(3a)和中龄胶园(5a)中间作海南特有桑种—唐鬼桑,研究了该模式下橡胶园的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唐鬼桑能促进中幼龄胶园的胶树生长;(2)可降低胶园的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胶园土壤含水量;(3)能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可见,“橡胶—桑树”的合理间作能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改善胶园生态系统小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胡杨树高、基径、冠径与胸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给人工胡杨林的造林设计、经营规划、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以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胡杨树高、基径、冠径与胡杨胸径的关系。结果表明,胡杨树高与胸径的回归方程,即树高曲线方程为:H=12.8737/[1 + e(1.4228- 0.1781D)];胡杨基径与胸径的回归方程:D0=1.2839D1.3+0.1465,胸径与基径的回归方程:D1.3=0.7516D0+0.4071;胡杨冠径与胸径的回归方程:CW= 0.1897D1.3+0.6911,将人工胡杨林林分平均胸径带入方程,求出各径阶平均冠幅直径估计值,按圆面积公式计算营养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除营养面积,即胡杨人工林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施用高氮控释肥对辣椒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椒5号’辣椒为试验材料,不施肥(CK)和普通施肥(CK1)为对照,通过盆栽方式,研究““一次性基施””不同缓释期高氮控释肥和““一基多追””普通化肥的施肥方式对辣椒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期为辣椒栽培中合理使用控释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可显著提高辣椒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增长以及干物质的积累,促进辣椒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强根系活力。辣椒移栽120天内,“一次性基施”控释肥的辣椒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一基多追”普通化肥低19.3%~30.5%、干物质积累速率低20.8%~33.5%;移栽120天后,干物质积累量较“一基多追”普通化肥高3.9%~15.5%、干物质积累速率高60.9%~63.6%;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滞后26~29天;“一次性基施”控释肥使根的干物质分配较“一基多追”普通化肥低8.3%~11.1%,叶片干物质分配较“一基多追”普通化肥高7.0%~7.2%。说明“一次性基施”控释肥有利于生育后期辣椒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样地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31科38属,灌木植物为优势品种。侧柏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样地间的变异性较强,而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中等变异。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在林分密度为2600~3000株/hm2时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林下盖度、生物量和灌木层高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来看,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30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硅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间作可以持续降低病虫害发生,但间作条件下硅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文通过砂培、水培试验,研究比较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施硅对小麦氮养分吸收及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平均降低小麦白粉病9.8%。施用硅肥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单作条件下施硅降低小麦白粉病发病率2.2%~35.1%,间作条件下降低3.4%~15%。水培条件下,施用硅肥没有提高小麦生物量的趋势,对小麦氮含量无影响。砂培条件下,施硅增加单作小麦生物量14.2%,增加间作小麦生物量57.1%。施硅降低单作小麦氮含量10.4%,而增加间作小麦氮含量5.5%。  相似文献   

17.
橡胶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省儋州市24个有代表性的橡胶园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很大不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有效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除杂灌、松土抚育措施对柚木、林下植被的影响及柚木与林下植被的相互作用,笔者于造林后第2年在柚木幼林中布设了除杂灌(全砍与全铲)和松土(松土与不松土)抚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除杂灌、松土处理措施对柚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生长影响显著:(1)全砍与全铲除杂灌处理相比,柚木树高、胸径分别减少39.2%和39.5%;林下灌木高度、盖度和干重分别增加32.6%、76.2%和184.0%,草本则分别增加36.8%、5.8%和39.3%;灌木和草本种类分别减少16.7%和50.0%。(2)松土与不松土措施相比,柚木树高、胸径分别提高13.5%和11.0%;对林下灌木及草本的生长也有显著影响,但较除杂灌措施程度小。(3)柚木树高和胸径生长与林下草本盖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