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学玲 《长江蔬菜》2013,(18):63-64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葡萄糖和蔗糖对莲籽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蔗糖均可使莲籽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To)、糊化峰值温度(Tp)、糊化终止温度(Tc)和糊化热焓值(△H)升高,其上升幅度与糖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莲籽在贮藏过程中,其蒸煮特性及食味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莲籽陈化变质。为了解这一变化的内在原因,以新鲜和陈化的广昌通心白莲为试验材料,对2种莲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胶凝性等功能特性和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鲜和陈化莲籽的水分、粗脂肪、蛋白质含量及醇提取物HPLC图谱相似度差异都不显著,但其他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且各种功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陈化莲籽的脂肪酸值、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支链淀粉和巯基含量显著降低,吸水性和吸油性、乳化性、发泡性、胶凝性等方面都有所降低。贮藏导致莲籽蛋白质、脂类和淀粉等化学成分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其功能特性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比了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不同温度下的热流变化.DSC结果表示,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分别为62.42±0.35℃、63.80±0.12℃,峰值糊化温度分别为69.65±0.23℃、66.80±0.1...  相似文献   

4.
陈学玲  关健  梅新 《长江蔬菜》2012,(16):57-59
以湖北产干莲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自然沉降法自制莲籽淀粉,研究了莲籽淀粉颗粒的形态、大小、偏光十字、晶体结构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莲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大多数呈卵圆形,偏长,少数为圆形;莲籽淀粉的粒径分布相对集中,颗粒之间的粒径差别相对较小,粒径分布区间为5~30μm,中位粒径D50为11.432μm;颗粒具有环层结构,有明显的轮纹;具有清晰的偏光十字,有的呈"十"字形,有的呈"X"形,都交叉于颗粒中心;结晶结构属于A型,结晶度为30.7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溶解度、透光率、水蒸气透过性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了微波时间、葛根淀粉添加量对葛根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最佳的葛根淀粉复合膜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微波时间为2min,葛根淀粉添加量为3.5%时,制备的葛根淀粉复合膜测得的性质均较优。此外,葛根淀粉复合膜中添加姜油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的效果,并且抑菌的效果会随姜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姜油浓度在1%时,制备的姜油-改性葛根淀粉复合膜透光性较好,抑菌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  相似文献   

7.
<正>以3年生的欧美杂交鄞红葡萄为试材,于盛花后40d套无纺布黑色果袋(透光率2.04%)、外黄内黑复合纸袋(透光率6.74%)和白色单层纸袋(透光率53.24%),研究其对果实品质和成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果袋和外黄内黑复合纸袋均能延迟果实成熟20d,但无纺布黑色果袋内温度高,透光率低,成熟期果实综合品质最差。外  相似文献   

8.
籽白莲又称籽莲或白莲,生产中称籽莲,深加工后称白莲。它是我国荷莲三大类型品系(藕莲、籽莲、花莲)的栽培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产区,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为多。籽白莲加工食品——莲籽八宝粥、莲蓉、莲籽汁、莲糕、莲籽糊等上百种高档营养食品畅销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黄峰华 《北方园艺》2012,(10):38-39
以黑龙江省地产小苹果K9为试材,研究了壳聚糖不同浓度添加量、澄清时间、澄清温度对小苹果汁透光率和色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澄清工艺的最优组合为A3B2C2,即添加量0.4g/L,澄清温度50℃,澄清时间180min,透光率最高可达95.47%。  相似文献   

10.
以水提醇沉的方法得到的云芝液体发酵菌丝体粗多糖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去除淀粉的研究,为今后云芝菌丝体粗多糖的进一步分离纯化提供了条件。试验选取酶用量、温度、pH、酶解时间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酶解法去除云芝菌丝体粗多糖中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耐高温α-淀粉酶在加酶量1 mg/g、pH6.5、温度100℃、酶解时间40 min;糖化酶在加酶量40 mg/g、pH4.5、温度60℃、酶解时间2 h的条件下,能明显酶解去除云芝菌丝体粗多糖中的淀粉。  相似文献   

11.
莲藕淀粉RVA谱特征和淀粉粒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莲藕根状茎成熟期淀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4个品种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 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人红’、‘鄂莲1号’、‘鄂莲4号’和‘武植2号’。根状茎中淀粉粒形态主要有近圆球形和长椭球形两种, 武植2号和鄂莲4号近圆球形淀粉粒明显多于鄂莲1号、美人红。武植2号和鄂莲4号的淀粉糊化特性相似, 其峰值粘度均较高, 冷胶粘度显著低于峰值粘度, 且回复值较小, 消减值为负值; 鄂莲1号和美人红的峰值粘度均较小, 冷胶粘度接近甚至大于峰值粘度, 回复值、消减值均显著大于武植2号和鄂莲4号。AAC与峰值粘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0.9748**和- 0.9793**, 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9860**和0.9804**, 与冷胶粘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9339*、0.9392*、0.9130*。淀粉粒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可能造成了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唐记平 《长江蔬菜》2013,(18):71-73
主要对野生子莲品种、传统子莲品种和人工选育的子莲品种等三类不同品种类型的子莲所含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组成以及矿物质含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子莲品种除外观等性状不同外,其营养成分也有一定差异。红花建莲的淀粉含量比莲湖野莲高5%左右,太空莲58号的蛋白质含量比百叶莲高5.7%,南梗野莲每1kg样品含钙量是百叶莲的2倍多等。子莲不同品种间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相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莲藕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褐变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能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活性,在4℃和10℃下贮藏3种酶的活性始终维持在较低状态,20℃、30℃下贮藏2 d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急剧上升,淀粉酶活性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其中温度达到20℃后酶活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4.
不同辣椒品种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立辣椒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的指标和条件,探讨低温对不同类型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的辣椒品种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这3项指标的相对值。结果表明,18℃培养下的相对发芽指数、14℃培养下的相对发芽率可作为辣椒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的指标,18℃可作为筛选耐低温品种的压力条件;早熟品种种子对低温的耐受性较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强;线椒品种种子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好,甜椒最弱。  相似文献   

15.
以水生蔬菜藕带为原料,从自然泡制藕带水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发酵藕带产酸能力强、亚硝酸盐含量低、风味好的乳酸菌菌株,生理生化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两菌株最适生长pH值为5.0~6.0,短乳杆菌在pH值3.0时生长良好,pH值大于8.0时生长受到抑制,植物乳杆菌在pH值3.0时生长很慢,而pH值大于9.0时仍能一定程度存活;在盐浓度低于6%时两菌株均能正常生长,10%含盐量抑制二者生长,植物乳杆菌能耐8%的盐浓度;两菌株生长温度范围较宽(20~3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在15℃时也能缓慢生长。在MRS液体培养基中,两菌株对初始浓度为100μg/mL的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为89.65%和97.40%。  相似文献   

16.
莲藕贮藏中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莲藕状态、不同褐变抑制剂处理对莲藕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节藕、抗坏血酸(0.25%)+柠檬酸(0.2%)和NaHSO3(0.05%)+柠檬酸(0.2%),莲藕褐变最轻。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17.
莲藕田间越冬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莲藕田间越冬过程中淀粉(包括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莲藕成熟期根状茎贮藏物质以淀粉为主,其中武植2号含量最高,达12.8%,鄂莲1号最低,为11.2%。从成熟期至11月30日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不变;11月30日~翌年1月30日,19.6%~26.4%的淀粉被分解,葡萄糖、果糖含量增加,且部分转化成蔗糖积累;1月30日~3月30日,根状茎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未变;3月30日~4月30日,根状茎中18.7%~33.9%的淀粉再次被分解,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升高。整个越冬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分解多于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莲藕萌芽及产量产值的影响,以东河早藕为试验材料,利用大棚、小拱棚及露地栽培模式改变莲藕生长环境温度,通过温度变化的跟踪分析,探求温度与莲藕萌芽的关系。结果表明,莲藕大棚、小拱棚栽培模式.主要通过促进莲藕前期生长实现早收增收,其中钱叶抽生时间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早21d和18d,具有较好的促进萌发的作用:终止叶抽生期分别比露地栽培模式提前25d和7d,早熟作用明显,但单位面积产量并无优势。此外,东河早藕在日平均温度12~13℃时约10d即可萌芽,与各地报道莲萌发温度在13-15℃有差异。因此,早熟莲藕以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