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同作物种植垦作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大田作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甘蔗、木薯、玉米3种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显著差异。3种不同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小均表现为:玉米>木薯>甘蔗。其中,玉米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量分别比木薯增加了15.00%、30.44%、35.53%、34.73%、31.84%、34.80%;木薯分别比甘蔗增加了41.60%、39.66%、46.86%、41.57%、54.75%、41.89%。由此可见,不同的作物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对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玉米种植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耕地水土流失量最大,其次是木薯,再次是甘蔗。旱地尤其是旱坡地不同作物适当轮作,不仅有利于调节土壤肥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植烟地水土养分流失和实现烟叶产质量最大化,试验研究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3种耕作方式对深丘山地烤烟土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均能减少水土流失,径流量分别减少9.54%,26.01%;不同耕作方式养分流失量不同,全氮和全磷流失特征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的全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3.68%、39.59%,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9.72%、27.57%。免耕栽培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成分协调性,并以免耕+稻草覆盖效益最好,增加收益5822.85元/hm2。研究表明,免耕、免耕+稻草覆盖对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免耕+稻草覆盖增产增值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省常宁市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楠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楠竹生长随距离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楠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P外其它养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到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K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这些结论对同类地区的楠竹栽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垦作方式与广西旱坡地水土流失的关系,为旱坡地水土流失治整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对等高垦作、非等高垦作2种不同垦作方式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垦作方式对旱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等高垦作相比,等高垦作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水流失量减少了10.51%,土壤流失量减少了67.09%,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减少了67.34%、66.46%、66.73%,土壤有机质减少了68.13%。由此可见,等高垦作是旱坡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区域天然林保护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态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比较分析了灌草丛、马尾松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4种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灌草丛(131.52×104/g干土)>常绿阔叶林(116.65×104/g干土)>马尾松阔叶混交林(95.74×104/g干土)>马尾松林(67.68×104/g干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变化类似;不同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均呈显著相关性。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4种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微生态特征态存在较大差异,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种方式对水土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3年不同耕种方式对水、土、养分及作物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等高线种植比顺坡种植减少流失水量53.5%、土量85.7%、养分总量84.3%,产量提高17.6%间作比净作减少流失水量22.2%、土量56.4%、养分总量51.4%,产量提高23.0%。浅耕比翻耕减少流失水量10.4%、土量21.6%、养分15.7%,增加产量10.O%。在各处理组合中,沿等高线种植、间作、淡耕的流失量最小,顺坡种植、净作、翻耕的流失量最大。试验证明,通过采用合理的耕种方式能极显著地减少旱坡耕地的水、土、养分流失量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海南蕉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巴西香蕉蕉园土壤根际营养特性, 分别采集海南地区三种母质的蕉园土壤,测定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形态氮素、有机质的含量特征及土壤 pH的变化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分别平均高出 50.7 %、35.9 %、36.7 %和19.3 %,土壤有机质平均高出 36.8 % ,土壤 pH值平均低0.06个单位。三种母质的根际土壤养分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全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均成显著差异,而铵态氮和碱解氮在不同母质间的差异不同。铵态氮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其它养分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缙云山不同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保护缙云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良好的植物群落空间结构指明方向,采用比较法探讨了缙云山的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空间结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植被群落中土壤养分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空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乔灌草层优势树种有着明显的综合优势;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于常绿阔叶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则以常绿阔叶林最高。土壤肥力养分因子pH值,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显著增大趋势,反之,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含量水平则呈不同程度的降低;综合各养分因子含量情况,灌木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低。另外,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分析得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与土壤肥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区土壤的改良效果,调查沙区土壤的养分状况,笔者对青龙湾沙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有效磷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龙湾沙区土壤pH值范围为7.40~7.72,土壤呈中性略偏微碱性;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对于土壤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均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区土壤的改良具有一定的差异,除农田外,果园、毛白杨刺槐混交林的改良效果较好,小叶杨林改良效果较差。总体来说,经过生态林改良后的土壤养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凡  焦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6):237-241
通过对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定点观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量、泥沙量随降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径流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4199.96 mL)>退耕自然恢复地(3614.28 mL)>天然草地(1190.3 mL);泥沙流失量由大到小为:坡耕地(0.329 t/hm2)>退耕自然恢复地(0.256 t/hm2)>天然草地(0.087 t/hm2)。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天然草地在自然环境综合因素下进行更新,有利于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量比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小,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旨在了解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以及林地土壤结构,以期为今后陕北黄土区枣林营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神木市马镇乡枣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刀浸水法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5),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大小为草地>山地枣林>杏树林;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大小为杏树林>山地枣林>草地;(2)研究区不同林龄河滩枣林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年生的河滩枣林持水性方面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好,但是20年生的河滩枣林土壤结构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差;(3)研究区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土壤持水性和孔隙度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在60~100 cm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是10.38%和19.65%。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覃勇荣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79-184
植被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凋落物的水分涵养能力,作者对桂西北典型石漠化地区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调查样地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等相关项目的分析测试及数据整理,得到不同植被凋落物的现存量及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土壤含水量的大小排序。凋落物现存量的排序为:青冈栎>杂木林>湿地松>单性木兰>枫香>湿地松+桉树混交林>桉树>青檀>吊丝竹> 檵木>杉木林>任豆>黄荆;最大持水量的排序为:青冈栎>杂木林>单性木兰>枫香>青檀>湿地松+桉树混交林>吊丝竹>湿地松>桉树> 檵木>杉木林>任豆> 黄荆;最大持水率的排序为:黄荆>杉木、任豆>青檀>枫香、单性木兰、吊丝竹>檵木>青冈栎>杂木林>湿地松+桉树混交林>桉树> 湿地松;土壤含水量的排序:任豆>吊丝竹>黄荆>青冈栎>青檀>杂木林>湿地松>湿地松+桉树混交林>檵木>单性木兰>枫香>桉树>杉木。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及气候地理等因素,作者提出了一些提高土壤水分涵养的优化植被恢复模式, 为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对于不同的用地类型,灌木林地及天然草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形成的团聚体颗粒粒径较小。土壤微团聚体:灌木林地和草地土壤1~0.01mm微团聚体含量较高,果园偏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果园表层土壤的微结构水稳性最差,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市果园剖面土壤氮磷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果园能更加合理的施肥,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漳州地区主要水果品种的果园剖面土壤营养及其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剖面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层次性十分明显,都大于对照相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种类果园剖面不同层次土壤,其有机质差异很大。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基本表现为龙眼、荔枝园土壤有机质普遍处于比较低水平,而柚园、香蕉园、芦柑、枇杷园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果园土壤可溶磷含量层次性很明显,表现出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下降,除荔枝园和种质资源圃外,其他果园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可溶磷含量都较高。龙眼园、荔枝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而柚园、香蕉园、芦柑园、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通过土壤管理或施肥,提高果园土壤碱解氮水平,大部分果园都处于极高状态或高水平;果园剖面各层次土壤N/P值明显低于对照剖面土壤,0.08~0.28倍于对照剖面土壤N/P值。不同剖面,其表层、亚表层土壤N/P值普遍小于中下层土壤。通过耕作、施肥等管理,降低了土壤N/P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动态特征,探讨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对江西安福林区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土壤热水浸提态有机碳(HWcC)含量及其季节变化和剖面分布进行研究,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HWcC含量差异较大,0~60 cm土壤HWcC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竹阔混交林(1047.14 mg/kg)>阔叶林(952.49 mg/kg)>毛竹纯林(912.39 mg/kg)>竹杉混交林(879.22 mg/kg)>杉木林(851.63 mg/kg)。各林分类型土壤HWc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土壤HWcC含量平均值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土层间均达到显著差异,表层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类型土壤HWcC占TOC比率在7.16%~7.38%,高于阔叶林的6.79%,低于杉木林的8.46%。竹阔和竹杉混交林的土壤HWcC与TOC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蚯蚓粪对果树根系生长和根际的影响,以“石硖”龙眼为试材,把龙眼的根系剪断后分别插入装有蚯蚓粪、牛粪和果园土的根际袋中,研究断根后龙眼根系的生长情况、根际袋中蚯蚓粪的养分变化情况以及根际微生物的情况。结果表明:与果园土相比,蚯蚓粪和牛粪诱导新根生长的量分别提高了342.3%和231.6%。蚯蚓粪中氮的含量分别比牛粪和果园土高144.3%和434.1%,磷的含量分别高366.5%和1256.0%,钾的含量分别高248.9%和392.0%。蚯蚓粪和牛粪中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比果园土高240.5%和211.1%,细菌的数量分别比果园土高255.9%和229.6%,蚯蚓粪中真菌的数量与果园土相差不大,而牛粪中真菌的数量比果园土高204.6%。蚯蚓粪是最适宜龙眼根系生长的基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改良效果,以松原市乾安县分布的柽柳林、黑杨林、油松林、黑杨白榆混交林及枸杞林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未造林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各林分0~3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林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未造林地相比,5种林分均表现为土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渗透性能得到改善。各林分对0~10 cm表层盐碱土pH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对照相比降低了3.69%~7.50%。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与未造林地相比有显著提升,各土层深度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大于未造林地,土壤养分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层深度,呈表聚现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土壤改良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枸杞(43.81)>柽柳(40.79)>黑杨白榆混交林(40.33)>黑杨(39.31)>油松(39.03)>未造林地(33.55)。结果表明5种人工林均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进行盐碱地改良时,可考虑枸杞与柽柳为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20.
围场县地处内蒙、东北、华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由于地形、气候、土壤及历史的原因,这里野生资源丰富.该县坝上西北部为草甸草原,在沟谷侧坡和小丘阴坡有小面积针阔混交林分布;东部起伏和缓的高原山地为森林草原,山地阴坡为块状针阔叶混交林,呈带状分布;接坝地区和坝下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全县植物资源约有100余科,300余属,1000余种或变种.按其利用价值可分为:一般用材与特种用材植物,固沙及水土保持植物,薪炭材植物,饲用植物,药用植物,食用和饮料植物,工业原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八类,本文列举了各类用途中主要植物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