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抗根肿病大白菜自交系‘YM-7’和感病自交系"冠291"及其杂交F1、F2代和24份国内外引进的大白菜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对与抗根肿病基因Crr3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稳定性及24份新材料中Crr3基因的情况。结果表明:引物OPC11-2S在‘YM-7’中扩增出1条1.3kb片段,在"冠291"中扩增出1条1.0kb片段,在其F1代中同时扩增出1.3kb和1.0kb的片段,该分子标记在F2代中的鉴定结果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一致,利用引物OPC11-2S能准确标记出大白菜种质资源中Crr3基因,而且能够区分出Crr3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共选出2份含有杂合Crr3基因的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2,28(1):195-200
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研究以番茄成熟突变体品种07905和正常成熟品种07009为亲本材料,分析鉴定了其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各单株在完熟期果实的成熟表现。结果表明,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单隐性遗传性状。用1024对引物对2个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  相似文献   

3.
茄子单性结实基因的遗传分析及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富中  万翔  陈钰辉  连勇  宋明 《园艺学报》2008,35(9):1305-1309
以茄子单性结实自交系D-10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03-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单性结实基因的遗传特性及其AFLP标记。对杂交后代F1、F2、BC1单性结实性表现型分离比例的分析表明,茄子D-10的单性结实性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其基因用符号Pat表示。采用AFLP分析技术和改良BAS法,通过512对E/M引物组合的筛选,获得1个与茄子单性结实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E75/M53-70,该标记与单性结实基因间的遗传图距为15.38 cM,可用于茄子单性结实性的鉴定和单性结实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茄子单性结实基因的转育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本研究以全雌品种‘戴多星’自交系和弱雌品种‘北京截头’自交系为双亲杂交获得F1 ,然后得到F2 性型分离群体, 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构建全雌和弱雌两个基因池, 筛选了64对AFLP选择性引物EcoR I-NN +Mse I-NNN组合, 发现EcoR I-TG +Mse I-CAC引物组合在全雌基因池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234 bp的特异带。经F2 代单株验证, 该特异条带能在全雌单株中稳定出现。以MAP MAKER (Version 310) 软件分析, 该标记与全雌性位点的连锁距离在617 cM。命名该连锁标记为TG/CAC234。将该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 设计特异SCAR引物, 再对F2 代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仅在全雌单株中扩增出1条分子量为166 bp 的特异带, 表明已成功地将与黄瓜全雌性连锁的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 该标记命名为SA166。  相似文献   

5.
番茄耐热性相关的SSR和RAPD标记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热性差异较大的热敏感材料 01137和耐热材料CLN2001A杂交产生的256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应用SSR和RAPD 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了与番茄耐热性数量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得到与耐热性相关的1个SSR标记和1个RAPD标记,对其耐热性遗传的贡献率分别为5.2%和7.7%。利用单标记法在第3 和第7连锁群上各检测到1个与耐热性有关的QTL。利用筛选出的与番茄耐热性显著相关2个分子标记对43份番茄耐热、热敏种质资源进行SSR和RAPD分析,将43份番茄种质资源分成2组,耐热组的分组准确率为93.3%,热敏组为96.5%。  相似文献   

6.
辣椒抗根结线虫基因Me3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Me3基因的抗根结线虫辣椒自交系‘HDA149’为父本,感根结线虫辣椒自交系‘8214’为母本,构建了一个2 133株的F2作图群体。采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抗、感病两个DNA池,对由两亲本筛选出来的285对引物进行扩增分析,发现引物SSCP_B322和EPMS658在抗、感池间具有稳定的多态性。继续用这两对引物对F2单株进行扩增,以JoinMap 3.0软件分析发现SSCP_B322和EPMS658标记位于Me3基因两侧,遗传图距分别为0.56 cM和1.33 cM。运用回交群体BC1和F3群体验证实了这两个标记,可有效用于辣椒抗线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图位克隆Me3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DGMS79-399-3与优良品系02-12回交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远红外荧光标记AFLP技术及Li-cor基因测序仪对回交自交系不同基因型(MsMs、Msms和msms) 材料进行AFLP连锁标记快速筛选, 从51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7个差异标记。利用这些差异标记在02-12回交8代群体中进行检测, 其中11个为与显性核不育基因相连锁的AFLP标记, 覆盖21 cM; 另外6个标记为与显性核不育基因不连锁的遗传滞留连锁群, 跨越9 cM。通过分析选择了其中3个单株为理想的雄性不育株, 可用于进一步回交。  相似文献   

8.
茄子RAPD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其它蔬菜作物相比,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分子图谱构建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初步构建了茄子的RAPD标记连锁图。茄子材料为两个纯合的自交系E-31和E-32,杂交F1自交后获得的119株F2代群体。使用了660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能够扩出带的引物共有442条。选其中能够扩出差异明显且稳定谱带的引物72条,用于图谱构建。扩增出的带大小在300~3000bp之间,每条引物扩出带5~8条。用这些引物在F2代分离群体中进行扩增,共得到多态性的带101条。进而在119株F2代分离群体中对这些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用JoinMap3·0构建连锁群,77…  相似文献   

9.
结果 L^3基因的初步定位 我们首先利用NK群体定位了L^3基因,NK群体是辣椒栽培品种(C.annuumcultivar)和从灯笼椒(C.chinense)PI152225导入的含有L^3基因的衍生品种种内杂交的F2代群体。对抗PMMoV及敏感的F2后代的大量DNA进行三轮AFLP分析发现了应用7个组合的选择性PCR引物扩增到8个多态性DNA片段。从其中得到了两个SCAR标记。  相似文献   

10.
以辣椒抗蚜虫野生种质03-C79′与感蚜品种A0003杂交并自交得到F2为试材,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寻找与辣椒抗蚜虫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从200条RAPD引物中筛选到1个辣椒抗蚜虫性状特异的多态性引物RA750。经F2单株验证,RA750的扩增片段在抗蚜虫植株中稳定出现,而在感蚜植株中没有。利用JoinmapV3.0软件计算标记与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6.03 cM。根据对该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1对引物,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RA750-S。  相似文献   

11.
辣椒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辣椒(Clapsjcum annuum L.)材料为研究对象,对AFIJP反应体系中的DNA用量、酶切连接时间、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适宜辣椒作物的AFLP反应体系。研究结果:酶切连接反应中,基因组DNA适宜用量为100ng,反应时间是6h最为合适,预扩增产物适宜稀释倍数在30-50倍时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豫椒17是以自交系101-1为母本,104-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辣椒一代杂种。果实羊角形,纵径15.2 cm,横径3.1 cm,平均单果质量50.2 g,果色黄绿,每667 m2产量3 000.0 kg左右,VC含量873 mg?kg-1,可溶性糖含量2.33 %。高抗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适宜露地和保护地春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13.
以高感根肿病的青花菜自交系‘93219’和高抗根肿病的甘蓝近缘野生种(Brassica macrocarpa Guss.)自交系‘B2013’为亲本配制的6个联合世代(P1、P2、F1、BC1、BC2和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根肿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青花菜 × 甘蓝近缘野生种‘B2013’后代对根肿病抗性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C1、BC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1.22%、78.36%和80.0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79.86%,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20.14%,表明抗病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C1、F2世代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辣椒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疫病QTL定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抗疫病材料perennial和感疫病材料83-60杂交得到的F2群体144个单株为试材,利用AFLP、RAPD、SSR等分子标记,采用JoinMap3.0构建辣椒分子连锁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12个连锁群,70个标记位点,其中AFLP标记54个,RAPD标记15个,SSR标记1个,覆盖长度为429.02cM,平均图距为6.13cM,连锁群长度在4.30~85.85cM之间。对F2群体进行辣椒疫病的室内人工接种,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0软件进行QTL分析,在第4连锁群上检测到两个QTL,解释表型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9.5%和16.4%。  相似文献   

15.
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高抗霜霉病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两个抑制差减文库,经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测序和序列比对,筛选到3个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未知功能抗病相关基因2I15(GD254229)、3C19(GD254243)和1O08(GD254207)在抗病自交系接种霜霉病病原菌后,可早期高丰度特异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中特异上调表达丰度较低或被特异抑制表达。水杨酸(SA)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抑制2I15和3C19的表达;茉莉酸(JA)处理可诱导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ABA处理可显著诱导3C19和1O08特异上调表达,而抑制2I15的表达。机械伤害、高盐、冷害和热激等其它非生物胁迫可显著抑制或诱导这些基因的表达,因此推测,所筛选到的功能未知基因可能具有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辣椒白粉病抗性QTL 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Capsicum annuum)白粉病抗、感病亲本H3 和83-60 构建的包含142 个重组自交系的RIL(H3×83-60) F8 群体为试验材料,基于亲本重测序数据设计KASPar 引物,构建了包含16 个连锁群的辣椒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1 356.5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69 cM。基于2016 年和2017 年重组自交系群体白粉病发病表型数据,获得了PMR6.1、PMR9.1、 PMR11.1、PMR11.2 和PMR5.1 等5 个白粉病抗性QTL 位点,其中PMR6.1、PMR9.1 在两年中均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在 10.8%~21.4% 之间。通过辣椒白粉病抗性QTL 定位,开发与白粉病抗性基因连锁的SNP 分子标记,对于辣椒抗病辅助育 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辣椒抗逆性鉴定及生理遗传育种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有详尽的研究,但是对辣椒抗高温多湿鉴定及育种策略却少有人涉及。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和近几年辣椒育种实践提出了辣椒抗高温多湿鉴定及生理遗传育种策略:①辣椒抗高温多湿鉴定评价必须综合辣椒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系统评价;②收集抗高温多湿种质资源、拓展遗传基础;③加强抗性亲本的创新研究,组合其优良遗传物质;④加强辣椒物候期研究;⑤采用同一地区创造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态区多点鉴定结合,发挥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综合作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植株表面茸毛常与抗虫、耐干旱、耐盐、抗病及防御紫外线辐射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抗性育种中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本试验以多茸毛辣椒材料1789M和无茸毛辣椒材料1788W及其F1、F2群体为试材,观察辣椒体表茸毛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特点,研究辣椒茸毛性状的遗传规律,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对辣椒茸毛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辣椒植株茸毛是由部分表皮细胞向上突起形成,以直立不分杈的单茸毛为主,并且植株不同部位的茸毛密度不同,一般为幼茎成熟茎叶片背面叶片正面;辣椒茸毛性状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在辣椒10号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ssr10-19和ssr10-21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3.3c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