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渭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播期、播量、氮肥三因素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田间采取裂区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A1)、105 kg/hm2(A2)、不施肥(A3),播期分别为10月2日(B1)、10月18日(B2)、10月27日(B3),播量分别为180×104苗/hm2(C1)、270×104苗/hm2(C2)、360×104苗/hm2(C3)。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渭麦9号’在10月18日,270×104苗/hm2和360×104苗/...  相似文献   

2.
优质高产苹果园结构参数及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优质高产苹果树的环境参数和生理指标,以幼龄和成龄2个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对优质高产苹果园树体结构参数、群体结构参数及一些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质高产园树高在260~290 cm之间,主枝角度70°—75°;果园覆盖率75%~94%,行间和株间的交接率较小;成龄高产园总枝量达到1.04×106条/hm2,幼龄果园枝量在8.79×105条/hm2;其叶片较厚,叶绿素含量较高,SPAD值达58.22;光合作用较强,净光合速率17.48~21.8μmolCO2/(m2·s);抽生果苔副梢比例高,分别为81%和75%。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对黑塌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2种肥料类型(F1,N-P2O5-K2O=15-15-15;F2,N-P2O5-K2O=26-9-9)和7种施肥方式(N1,纯复合肥525 kg/hm2;N2,F减施10%+生物有机肥400 kg/hm2;N3,F减施10%+生物有机肥600 kg/hm2;N4,F减施10%+生物有机肥750 kg/hm2;N5,F减施20%+生物有机肥400 kg/hm2;N6,F减施20%+生物有机肥600 kg/hm2;N7,F减施20%+生物有机肥750 kg/hm...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外源蛋白表达量,以pET20b载体、BL21(DE3) E.coli宿主细胞,比较了乳糖和IPTG对CBM2(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蛋白表达量的诱导效果。ZYM-5052自诱导培养基菌体OD600是IPTG LB培养基菌体的4.4倍。SDS-PAGE显示200 μL ZYM-5052菌体细胞含有82.3 μg CBM2,占细胞总蛋白55.3%;等量IPTG LB菌体细胞含有16.6 μg CBM2,占细胞总蛋白25.7%。取不同培养时间等量等同OD600的ZYM-5052菌体进行SDS-PAGE,结果显示单位细胞中蛋白量随着培养时间而增加。所以高密度自诱导不仅提高了细胞生长密度、而且提高了单位细胞中蛋白表达量。自诱导方案用于表达葡聚糖酶,与IPTG LB菌体相比,自诱导菌体OD600是其2.3倍,酶活性是其4.5倍。该研究为提高外源蛋白表达量提供了较为简单、普适的高密度自诱导方案。  相似文献   

5.
探究影响玉米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对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有重要意义。以‘宁玉0905’为材料,经农杆菌介导将梭梭的BADH基因转入玉米基因组。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加入乙酰丁香酮(AS),玉米遗传转化效率提高;当菌液浓度OD600=0.3,浸染时间为5 min时,玉米的转化效率最高;农杆菌和愈伤组织共培养2天,玉米的遗传转化效果最好。对转化苗进行PCR检测得出BADH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当菌液的OD600=0.3,浸染时间为5 min,农杆菌和愈伤组织共培养2天时,玉米的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苦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Taq酶、模板DNA以及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从苦瓜顶端嫩叶中提取的基因组DNA OD260/OD280值在1.8~1.9之间,OD260/OD230值为2.0左右,对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主带清晰,降解较少,产量和纯度均较高,效果较好。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 10×PCR buffer,2.5 mmol/L MgCl2,250μmol/L dNTPs,10 ng模板DNA,0.75 U Taq酶,引物浓度0.7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μL,引物UBC826最佳退火温度为53℃。该体系在多次重复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最适合的部位为顶端嫩叶。  相似文献   

7.
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3个早稻品种不施钾处理的产量变幅为5080.0~6653.3 kg/hm2,平均为6214.4 kg/hm2,变异系数为6.73%。施钾处理增产量变幅为-80~1646.66 kg/hm2,平均增产量为716.41 kg/hm2,变异系数为59.62%。不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89.8~154.2 kg/hm2,平均为116.4 kg/hm2,变异系数为15.3%。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124.1~193.1 kg/hm2,平均为157.0 kg/hm2,变异系数为12.6%。‘湘早籼32号’的增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达到24.44%,‘陵两优211’和‘中早39’的增产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分别为1.47%和-1.23%。供试的13个品种早稻中,‘湘早籼32号’为钾素敏感型品种,施钾能使该品种早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陵两优211’和‘中早39’为低钾耐受型品种,施钾对这2个品种早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巴西橡胶树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的分析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检测巴西橡胶树DNA甲基化位点,确定巴西橡胶树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结果表明:16对MSAP引物选择性扩增,共扩增262条带,其中甲基化位点87个,甲基化比例为33.21%,其中,半甲基化位点为32个,比例为12.22%;全甲基化位点为55个,比例为20.99%。对部分巴西橡胶树基因组甲基化位点进行回收,最终分离了18条存在甲基化的基因组DNA序列。BLAST比对后,同源分析表明巴西橡胶树基因组中包括转录因子、蛋白激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DNA序列中均存在甲基化现象。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巴西橡胶树的DNA甲基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灌溉对土壤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以探明最适废水还田量。试验设置清水3000 m3/hm2(W1,CK)、废水600 m3/hm2(W2)、废水900 m3/hm2(W3)、废水1200 m3/hm2(W4)、废水3000 m3/hm2(W5) 5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灌溉量对土壤团聚体、N、P、K、有机质、酶及玉米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25~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废水灌溉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别比W1增加了14.90%、17.04%、4.09%和16.67%;(2)灌溉1年,废水灌溉表层0~20 cm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3)过氧化氢酶、脲酶及磷酸酶活性分别在W4、W2 及W4处理下增加最高,增加量分别为9.64%、5.34%及17.24%;(4)过量灌溉会降低玉米出苗率,废水灌溉量不宜超过1200 m3/hm2。2年灌溉W3时玉米产量最高,分别为69171、59404.5 kg/hm2。总体来看,最适废水灌溉量为900 m3/hm2。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播期推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问题,以春季灌水及叶面喷施氮肥为主要栽培措施,研究其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2个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副区为春季灌水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W0(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900 m3/hm2)、W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450 m3/hm2)、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灌水300 m3/hm2);副副区为花后10 d叶面喷施氮肥,设3个水平,分别为N0(不喷氮肥)、N1(喷施1%纯氮)、N2(喷施2%纯氮)。结果表明,藁优2018产量高于师栾02-1,后者加工品质整体优于前者。晚播条件下,春季灌水总量相同时,W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0 430.9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个稳定的高粱遗传转化体系,以高粱RHMC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内含有P CAMBIA3301质粒载体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的方法研究了高粱遗传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2d,GUS表达效果最好;在侵染液和共培养基中加入200μmol/L乙酰丁香酮时,GUS表达效果最好;侵染液浓度OD600值的适宜范围为0.8~1.0;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的适宜时间为5~10min;共培养的适宜时间为2d。初步建立了一套高粱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高粱转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碱解法提取菠菜基因组DNA的方法,并为大批量育种材料的分子标记筛选奠定基础,本试验以菠菜幼嫩叶片为试材,以PCR扩增效果为主要依据,研究NaOH浓度、水浴温度与方法、吐温20浓度对菠菜DNA提取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4 mol/L NaOH为提取液研磨后沸水浴1 min提取的菠菜DNA的PCR扩增效果明显好于常温处理。样品不经研磨、可直接用PCR扩增仪99℃、4 min代替沸水浴加温并省去离心步骤,此时以0.4 mol/L NaOH+0.5%吐温20为提取液时PCR扩增效果最佳。提取DNA的A260/A230比值较高时PCR扩增效果较好,因此A260/A230比值是评价提取DNA质量的最优指标。本试验优化了碱解法简便快速提取菠菜DNA的技术规程,达到了理想的PCR扩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棉花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25、6.75和8.25万株hm~(-2) (D_(5.25)、D_(6.75)、D_(8.25)) 3个种植密度, 0、105、210、315和420 kg hm~(-2) (N_0、N_(105)、N_(210)、N_(315)、N_(420)) 5个施氮量,研究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_(5.25)相比, D_(6.75)、D_(8.25)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升高, 2016年提高了17.6%、28.7%, 2017年提高了12.6%、20.9%。与N_0相比,施氮肥后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升高, 2016年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了4.5%、11.1%、13.7%、16.3%, 2017年提高了3.6%、13.5%、15.3%、19.8%。棉花氮素吸收与干物质积累动态曲线均符合Logistic模型, 2年间棉株氮素最大累积量(Y_m)均在D_(8.25)N_(420)处理下获得,与平均值相比,棉株氮素最大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7.3%和23.8%、快速累积持续时间(T)延长了5.2%和9.9%、最大累积速率(V_m)提升11.5%和13.8%,氮素快速积累期起始时期(t1)比干物质积累分别提早了4.1 d和6.4 d。2016年D_(5.25)N_(315)、D_(6.75)N_(210)、D_(6.75)N_(105)和2017年D_(5.25)N315、D_(6.75)N_(210)处理的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显著,增密减氮可以获得高产,推荐本地区棉花种植密度从常规的5.25万株hm~(-2)增加到6.75万株hm~(-2),施氮量从常规的300kghm~(-2)第一年减少为105 kg hm~(-2),第二年减少为210 kg hm~(-2)。  相似文献   

14.
茭草ISSR-PCR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适用于茭草的ISSR-PCR反应体系,以湿地植物茭草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筛选引物为UBC818,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茭草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结果表明,在 25 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PCR缓冲液、250 μmol/L dNTP、2.0 mmol/L MgCl2、0.5 μmol/L引物、1.0 U Taq DNA聚合酶和100 ng模板DNA最适用于茭草ISSR-PCR扩增。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 5 min;94℃ 1 min;56℃ 45 s;72℃ 90 s;35个循环;72℃ 10 min;4℃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 (D1)、30×10 cm (D2)、30×12 cm (D3)、30×14 cm (D4)、30×16 cm (D5) 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 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种植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 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和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3个受体材料,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 mg·L-1;茎尖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1.0,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 g·L-1)作为恢复培养基.用本研究创制的转化技术体系,转化处理3个陆地棉受体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阳性抗性植株26株,移栽成活23株.以茎尖外植体数计算,本体系的转化成功率6.4%.该转化体系适合于转化抗草甘膦基因或以抗草甘膦基因为筛选基因的外源基因,具有转化频率高、嵌合体少、转化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明确密植栽培中不同株型玉米的冠层光能截获、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以不同株型玉米陕单609 (紧凑型)、秦龙14 (中间型)和陕单8806 (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104、6.0×104、7.5×104和9.0×104株hm–2),于2016—2017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密度对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秦龙14和陕单8806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2,176、9624和8533 kg hm–2,分别在9.0×104、7.5×104和6.0×104株hm–2达到高产,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26.9%、20.4%和19.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降低,LAI和叶向值增加,在高密度下陕单609中间层由于较大的叶片和叶向值能截获更多的光能,秦龙14次之;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max)、粒重(Wmax)、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ave)、籽粒活跃灌浆期(P)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陕单609的Dmax分别较秦龙14和陕单8806早1.4 d和3.0 d, Wmax和P分别高于秦龙14 (0.3g和3.3 d)和陕单8806 (1.1 g和5.4 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陕单60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高于秦龙14 (5.1%、36.0%、33.5%)和陕单8806 (26.6%、46.7%、59.1%)。穗位层光能截获与产量(r=0.631)显著正相关(P0.05),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r=0.661)和平均灌浆速率(r=0.859)极显著相关(P0.01)。可见,与秦龙14和陕单8806相比,紧凑型品种陕单609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延缓冠层叶片衰老,增加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籽粒灌浆速率,实现了增产。  相似文献   

18.
对杂交树种密胡杨盆栽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Na2SO4处理,测定其生理指标,以评估其对Na2SO4环境的生理适应性。选取1年生密胡杨幼苗,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50、100、150和200 mmol/L Na2SO4处理,对密胡杨在不同盐渍环境下生长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对照相比,50~200 mmol/L的Na2SO4溶液处理下,密胡杨幼苗发生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MDA含量增加),但细胞膜选择透性未被破坏,3种保护酶活性显示不同的变化趋势(SOD活性维持不变,CAT活性先减后增,POD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在Na2SO4环境下表现复杂的代谢适应。本试验设置的Na2SO4处理对密胡杨幼苗未构成胁迫。密胡杨可以适应0~200 mmol/L Na2SO4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栽植抗逆性强的密胡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