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改善树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北镇市五峰林场开展了长白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当年有41.2%的比例不能正常封顶,2年生封顶率达98.5%;其生长速度低于樟子松,苗高、地径分别比樟子松低19.75%和6.08%;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与樟子松相当,分别达到77.0%和65.0%,15年生幼树与樟子松相比,高径生长略高于樟子松;长白松的物候期与樟子松相似,只是高生长停止期较樟子松晚5~8d,初现雄花年限较樟子松晚1年。  相似文献   

2.
在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实验基地,选择退化的灌草丛和草丛进行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退化的灌草丛生态系统,人工植苗恢复以山杏和红皮云杉营养杯苗成活最好,樟子松营养杯苗次之,兴安落叶松最差。保水剂处理对樟子松和红皮云杉地径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对于落叶松和山杏地径和高生长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山杏施用保水剂后虽然地径生长量有明显增加,但高生长量却出现降低;樟子松采用防蒸腾剂处理,其地径和苗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43.1%和8.7%。红皮云杉地径、苗高分别比对照增加39.1%和177.7%。不同整地方式明显影响了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水平沟最好,鱼鳞坑整地次之,最差是穴状整地;在草丛中,不同树种播种造林,胡枝子和山杏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沙棘。  相似文献   

3.
不同处理措施对盐碱地樟子松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处理措施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地膜、喷醋、炉渣和稻草填埋处理与常规栽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处理和喷醋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株高、胸径、冠幅和生长量比常规栽植均有显著提高;保存率分别提高33.38%和34.76%,株高分别提高13.6%和14.25%,胸径分别提高14.04%和14.62%,冠幅分别提高14.69%和15.28%。地膜处理和喷醋处理可提高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提高,樟子松总生长量增加,且二者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进行地膜和喷醋处理是盐碱地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营造生态经济型固沙林,以银中杨、小美旱杨、黑林-1杨和樟子松等树种为对照,选择彰武小钻杨在不同沙丘部位进行造林试验。试验表明:在平缓沙地彰武小钻杨生长量比较高,树高和胸径分别为银中杨的91.8%和104.2%,为黑林-1杨的105.9%和120.6%,为小美旱杨的112.5%和195.2%;在沙丘下部彰武小钻杨比樟子松生长量显著增加;而在沙丘上部比樟子松生长降低,并发生干枯。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为,沙地林木生长条件主要受土壤类型、沙丘部位和地势高低等因子的作用。当地3种土壤间养分含量和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幼林的生长亦不同。生草风沙土和草甸土型风沙土比流动风沙土的樟子松高生长量分别大4.9%、12.1%,比彰武小钻杨分别大60.4%、76.8%。在沙丘下部比上部的樟子松高生长量大22—26%,比彰武小钻杨大26%。试验表明,樟子松的适应性比彰武小钻杨强,故在条件较差的流动风沙土区和沙丘中上部营造樟子松较适宜,而彰武小钻杨适于在条件比较好的草甸土型沙土和沙丘下部及丘间低地栽植。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樟子松生态林经济功能,于2013年在新江实验林场开展了不同播种季节欧李种苗繁育及与樟子松幼龄林复合经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欧李播种繁育苗木,秋播与春播对出苗率及苗木生长影响不大;欧李与樟子松株间复合经营,成活率与保存率可达97.5%和92.5%,当年苗高可达24.24cm,第二年苗高可达34.95cm。樟子松高生长在复合初期第一、第二年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1.6%、23.9%;欧李与樟子松幼龄林复合,第二年即可结实,单株结实量达172个,产果量达1 216g。  相似文献   

8.
在赤峰赛罕乌拉综合防护林示范基地,以樟子松幼苗为研究材料,对比50 cm×50 cm和80 cm×80 cm两种移植密度樟子松幼苗的苗高、地径、冠幅(东西);根系长度、直径、数量;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80 cm×80 cm密度的幼苗的平均苗高比50 cm×50 cm密度的高14.9%、平均地径高17.5%、平均冠幅(东西)分别高21.4%与13.9%;80 cm×80 cm密度的幼苗的平均根系长度比50 cm×50 cm的高29.0%、平均根系直径高57.5%、平均根系数量高75.0%;80 cm×80 cm密度的幼苗的平均生物量比50 cm×50 cm的高128%。说明80 cm×80 cm密度的幼苗的质量比50 cm×50 cm密度的幼苗质量要好,更适宜当地造林。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樟子松苗木生物量、抗逆生理指标及立枯病发生率,探讨单接种与双接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Phialocephala fortinii D575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 N94后对樟子松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接种处理对樟子松苗木促生效果最好,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比对照分别提高11.18%,14.11%,24.13%,41.09%。接种内生真菌和外生菌根菌可提高樟子松苗木对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在接种立枯丝核菌后,双接种处理的樟子松苗木保护酶CAT、POD和SOD酶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32.65%,10.96%和19.39%,丙二醛含量降低23.42%,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提高33.97%和36.92%,内生真菌和外生菌根菌的存在可以降低苗木立枯病的发生率,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微生物 ,土壤持水性、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探讨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状况 ,得出针阔混交林比针叶纯林土壤质量高。松杨混交林、松枫混交林下微生物细菌、真菌数量分别比樟子松纯林高 1~ 3倍 ,表层枯枝落叶量比纯林高 8.5 4%~ 10 .0 2 % ,0~ 2 0cm最大持水量提高了 4~ 5个百分点。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容重差异不大 ,混交林有降低趋势 ;养分状况表层有较明显差异 ,但深层土壤中除速效N之外 ,其它各项养分含量差异不明显 ,表明林木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