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年来,我区各地加快了绿化造林、美化环境的步伐,也促进了育苗生产的发展。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使育苗工作成绩显著。每年生产的苗木,都是当年秋季造林和翌春造林和园林绿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每年所培育的苗木,不仅要满足当年秋季造林的需要,还必须生产一部分越冬苗木留  相似文献   

2.
板栗秋季带叶栽植有利于根系的愈合与生长,当年可使伤根愈合并发生新根,翌春及时生长,因此能明显地提高栽植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同春栽相比,栽植成活率提高17.1%,春季萌芽期提前14天,新梢生长量提高58%。  相似文献   

3.
板栗秋季带叶栽植有利于根系的愈合与生长,当年伤根即可愈合并发生新根,翌春及时生长,因此能显著地提高栽植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同春栽相比,栽植成活率提高17.1%,春季萌芽期提前14天,新梢生长量提高58%。  相似文献   

4.
东北大黑金龟子是主要的地下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在黑龙江省鸡西矿务局所属各林场苗圃经常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为确保苗木丰产,保证单位造林的苗木之需,进行了呋喃丹颗粒剂防治害虫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东北大黑金龟子习性简述东北大黑金龟子属于完全变态地下害虫之一。在鸡西地区两年完成一个世代,以2—3龄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五月末六月初出土为害,六、七月为危害高峰期,七月上旬开始化蛹,七月末八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随着气温降低逐渐潜入地下越冬,越冬成虫翌春六月初出土,  相似文献   

5.
在乌江沿岸典型地段设立不同造林试验点,利用不同覆盖保水方法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对几个造林树种造林当年成活率、两年后保存率和3年生幼树生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不同树种当年造林成活率均产生显著影响,地膜覆盖当年保存率比其它两种方式好,草覆盖苗木保存率较其它两种方法高。黄花槐、刺桐在乌江瘠薄地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 多年来,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人们根据干旱地区的特点不断改进造林方法,先后总结出了改春季造林为春、夏、秋三季造林,截(?)造林和钻孔深栽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成活率的途径,我们于1983—1986年先后在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郭家大湾林杨、羊路乡甘草掌村、骆驼腰岘村进行了秋植幼树埋土越冬试验、推广和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秋植刺槐、白榆埋土越冬后比常规造林(不埋  相似文献   

7.
我区属大陆性气候,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年生的幼树越冬后其枝梢常常出现由上而下抽缩干枯,群众把这种现象叫“抽条”。“抽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原来冬春期间土壤冻结,幼树的根系浅,分布在土壤冻土层内的根系吸收水分困难,而幼树地上部分尽管在气  相似文献   

8.
一年生落叶松幼苗,冬季易受冻害或干旱枯梢,为防止这些现象发生,并为秋翻、春耕提供方便条件,使翌春早期移植提高成活率,须在当年秋季起苗,进行越冬假植或坑藏、窖藏、垛藏等方法防寒越冬。垛藏苗木,集约经营,便于管理,苗木可安全越冬;翌春受季节气候限制较少,可提早取苗,顶浆移植,提高成活率。我圃落叶松幼苗历年来都采用此法越冬,效果很好。1、选地:要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并便于管理的地方堆垛藏苗.2、时间:在结冻前(十一月上、中旬),不宜过早,以免垛内发热(?)苗;过晚则结冻,作业不便。  相似文献   

9.
鹅掌楸山地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鹅掌楸北方山地造林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其中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和幼树越冬防寒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立地类型及管理条件下,用马尾松营养袋苗造林,可比用1年生大田裸根苗造林成活率提高10%;幼树当年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也大19%和44%。马尾松1年生大日裸根苗造林前用钙镁磷处理根部,可促进其当年生长;用3号ABT生根粉处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测树学对6种立地类型样方内的样本进行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势也存在显著差异(0.05),在样方调查30株中阳坡厚层土生长良好株树比阴坡薄层土生长良好株树多了16株,所以得出最适宜樟子松生长的立地类型是阳坡厚层土,其次为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最差的是阴坡薄层土。樟子松在坝缘山地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差异很大,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05),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阳坡厚层土和阴坡薄层土相差最大分别为4.4 cm、110.8cm;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中,海拔高度在1 600 m的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80%,阴坡良好率66.7%)明显好于1 700 m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46.7%,阴坡良好率26.7%),所以可知研究区域内适宜樟子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应在1 600 m。最终得出张家口坝缘山地适生立地为海拔高度为1 600 m的阳坡厚层土,而且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坡向及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13.
在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按照不同沙丘部位,选择不同造林树种进行了杨树用材林模式、樟子松杨树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阔叶树混交造林模式、乔灌混交造林模式、针针混交造林模式等5种更新模式造林,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樟子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生态效益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在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杨树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樟子松.降低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4.
2019年4-7月在辽宁省抚顺市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枯死、濒死树取样调查,发现树体内含有线虫,经形态学比较、测量以及核糖体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樟子松是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的变种,我国早期的接种试验表明樟子松为人工接种感病树种,但始终未见樟子松自然感染现象,此文是我国自然条件下樟子松感染松材线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就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pH值变异系数为4.22~5.90,属弱变异性;樟子松纯林下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0.97%,属于强变异性,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16.38%~50.89%,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17.
对彰武县北部沙地不同利用类型立地的土壤钾素状况的研究表明:彰武县北部沙地土壤全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仅杨树纯林及樟子松、油松和樟子松、杨树混交林为较高水平,而大面积的樟子松林和农业用地均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彰武松蒸腾速率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彰武松和樟子松生长季各月蒸腾速率与当月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地面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平均气温高、地面温度值高、平均风速大的月份,彰武松和樟子松的月平均蒸腾速率也大。降水量大的月份,彰武松和樟子松的月平均蒸腾速率较小。彰武松每个季节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明显不同,6月份呈双峰型,8 月份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也呈双峰型,10月份呈现单峰型;彰武松的年蒸腾速率的走势呈现单峰型,全年蒸腾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7 月份;与樟子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同样生态条件下,彰武松比樟子松有较小的蒸腾强度。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樟子松容器育苗,不同营养土配方、不同苗木质量、苗龄、产地的对比试验指出,使用当地2年生优质壮苗,选用合理配方的营养土、使用ABT生根粉浸根、严格苗木保湿等三个因子是提高樟子松容器育苗成活率的关键,并详细地阐述了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