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是当地常发性的一种病害,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推广玉米拌种技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种子包衣剂大面积推广,群众认为“包衣剂万能,一包就灵”,玉米拌种技术受到冷落,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回升并有逐年加重之势。全市每年发生面积达102万亩,其中严重发生面积近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 据初步调查,2008年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约0.8万公顷,严重发病面积约0.4万公顷,平均发病率15%,因病减产粮食450余万千克,(如望台镇严重发病面积110公顷,平均发病率15.7%;耿庄镇种植的6个玉米品种普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面积近700公顷,发病率1.4%~83%;南台镇发病面积近550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0%左右,其中二道村近50公顷沈单16玉米生产田中,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达58%).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重要的病害。甘肃省永昌县历年虽有发生,但为害较轻,2002年前,常年平均发病率在3%以下,损失很小。自2003年起,随着玉米种植及制种面积的扩大、品种抗性的丧失及感病品种的推广种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为害渐趋严重,2004-2007年年均发生面积为1580hm^2,占年均种植面积的48.9%.已严重威胁本县玉米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王明春 《农技服务》2001,(12):22-22
<正> 玉米丝黑穗病是春玉米的重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近年来,由于鲜糯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连作增多,贵阳近郊的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达5%~10%,严重地块高达70%~80%。由于该病破坏整个果穗,其发病率即为产量损失率,所以危害极重。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兴城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占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近年有增加的趋势,一般地块发病率在8%10%,严重的高达20%以上,给玉米产量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了解和掌握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对于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晋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7.33万hm^2左右。丝黑穗病是为害玉米的主要病害,近两年在晋城市的部分县(市)发生较重.如2005年在高平市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4万hm^2.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一般地块发病率在8%~10%,严重的高达30%以上,给玉米产量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易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0万亩左右。但是,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高达5万亩左右,对玉米生产构成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9.
加大力度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忻州市种植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十多年来,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给正常的轮作倒茬带来困难,使得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2003~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的几个县(市、区)发生面积大,发病率高。2005年,忻州市加大了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力度,玉米丝黑穗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发病面积由2004年的90万亩减少到60万亩,田间发病率由2004年的15%~25%压低到5%左右,挽回粮食损失45400吨。根据综合因素分析,2006年忻州市滹沱河流域几个县(市、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从2005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情况来看,一…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高粱黑穗病和苗期病害是当前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多功能种子包衣剂对上述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85.1%,对高粱各种黑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90.4%,增加保苗10%以上,且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火焰苞、灰苞、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达30%。因玉米丝黑穗病危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玉米乌米,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和西北等地区受害较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应用有效的综合防病措施,使病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2-3年来,一是由于玉米地的多年连作,二是由于推广抗大、小斑病但不抗丝黑穗病的品种,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为河北西北春玉米区,蔚县为张市南部一个玉米面积较大的种植县,每年种植面积达1.67万hm^2左右。近几年来,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偏重,2004年发病面积达0.67万hm^2,一般地块平均病株率为6%~10%,严重地块高达40%~50%,产量损失一般为5%~10%,严重者达到40%以上。因该病引发的农民与种子生产单位、种子经营单位三者之间的纠纷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地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推广的一些玉米品种对该病的抗性较差,加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等原因,使得该病害呈上升趋势,发病较重,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达到70~80%,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忻州市大流行,流行范围遍布全市各地。其中尤以忻定盆地为最,流行面积达6600余公顷,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9%。一般田块被害株率10%~20%,严重田块高达40%以上。粗略统计,仅此一项,全市玉米减产约35万吨,减收2800万元,损失非常严重。因此,分析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1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近年来,丰宁县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通过两年考察和专项调查,玉米丝黑穗病病田率达70% ̄80%,病株率轻者10% ̄20%,严重年份达30%,个别严重地块达40%。2004年在丰宁县大阁镇韩村调查,千亩玉米平均病株率30% ̄40%,个别地块达50%,造成严重减产。玉米丝黑穗俗称黑乌米,传播途径很广,可通过土壤、气流、水流、农机具传播。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地块发病率达10%左右,个别地块高达50~6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丝黑穗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通常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由此导致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在北方地区,近年来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那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承德市玉米田常见病害,据市植保站2004年田间调查,防治田发病率1-3%,未防治田一般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10-25%,严重地块达65%。因此,抓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省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上世纪70年初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多数杂交种不含抗玉米丝黑穗病基因,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使玉米生产遭受损失。对此,玉米丝黑穗病,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人员,通过收集筛选基础材料,对抗病基因进行转育,选育出一批抗性好的抗病品种,到80年代,由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