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土壤—植物系统(Soil-plant system)是生物圈的基本结构单元,土壤环境与植物的生长状态息息相关。红皮病是人参栽培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土壤元素动态密切相关。土壤中元素过量造成生长发育异常,最终导致人参红皮病发生,严重影响人参品质及人参种植的经济效益。综述了铁、铝、锰、氮等土壤元素过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角度综合分析了土壤元素过量驱动人参红皮病形成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人参红皮病可能的发生机理,尝试从土壤调控角度开展人参红皮病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对人参红皮病发生机理的深入阐释和病害防治措施的建立,为人参红皮病防治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参红皮病是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对人参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并使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文中综述了人参红皮病的发病特征、危害、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人参红皮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作一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3.
高明  张亚玉  孙海 《特产研究》2011,33(2):63-67
综述了铁、锰元素的生理功能,铁与锰相互作用机制,铁、锰与人参红皮病的发生关系等研究内容,为深入研究铁、锰对人参红皮病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参对铁铝环境胁迫的保护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ICP法多年对长白山区各参场人参红皮病病株根茎叶与健株根茎叶的无机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病参全株铁、铝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根周皮铁、铝含量大幅度上升,而茎叶及根的其它部位铁,铝含量却相对减少。人参把铁、铝中毒受害部位局限在周皮,这种保护反应使人参其它部位免受其害。  相似文献   

5.
林下护育山参发展过程中,山参红皮现象是影响护育山参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利用ICP法对15年生护育健康山参、红皮山参的根区土壤及对照土壤的表层和根层中的25种无机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均含有所测试的25种无机元素,但量上差异较大,以Al、Fe、Mg含量较高,Mn、Ti、Ba的含量次之;健康山参土壤与对照相比,根层土壤的多数无机元素含量比对照含量有减少,红皮人参表层土壤中的Al、Ba、Be、Cu、Li、Mg、Mn、Sb、Sr等元素与对照和健康人参表层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红皮人参根层土壤中的Ba、Be、Fe、Ni、Mn、Sr、Ti、V等元素与对照和健康人参根层土壤相比差异达屁著水平,其中病根土壤中Fe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参土壤,Mn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参土壤。  相似文献   

6.
人参和西洋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均为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药材,栽培年限越长,药用成分含量越高,但连续几年的栽培易导致多种病害发生。红皮病是栽培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引起参根部周皮出现红褐色斑块,且病斑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逐渐扩大,使参根商品等级下降,品质变差,进而影响人参和西洋参种植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围绕红皮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综述将对该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以期为国内人参和西洋参红皮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4种不同栽培方法栽植人参防治红皮病,其效果显著,并且各栽培区参根的优质参数率及单产均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人参红皮病,亦称“水锈病”,参农俗叫“小红孩”,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并且日趋严重的病害,轻者为10%~30%,重者可达80%~100%,严重危及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人参红皮病的表现特征是参根表皮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并伴有腐烂,人参地上部出现萎蔫,也有的人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硅胶柱层析法,首次众三叶人参中分离得到一种单体Q,,经鉴定为人参皂甙-R0。同时对三叶人参中的皂甙、氨基酸、无机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对三叶人参中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人参,西洋参不同生育期的根系活力,发现人参根系活力在6月中旬(开花期)较低,是人参红皮病发病的主要时期,7月上旬(结果期)明显升高,西洋参根系活力在6月中旬(展叶期)较低,7月上旬(开花期)达高峰,随后降低。  相似文献   

11.
水稻黄叶生理病与硅肥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垦红壤植稻后发生的黄叶生理病与铁毒缺硅有关。施用硅肥能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并提高土壤水溶性及活性Si/Fe值,抑制黄叶生理病症,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水稻产量。电子探针分析根内元素表明:施用硅肥可减少铁在根表皮层的积累,增加根内皮层硅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光质对铁棍山药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将带1个叶片、长2~3cm的茎段,接种在1/2MS+IBA 0.5mg/L+PP3330.05mg/L培养基上,置于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白光及黑暗下培养。结果表明:接种7d,在黄光下的茎段切口处首先有根点出现,11d各光质下均有根长出。从根数和根长上看,红光表现出促进效应,达到5.02个和6.08cm,而蓝光和绿光则表现出抑制效应。对于根鲜质量、根冠比来说,白光下的比较大,达到1.20g和0.563,而蓝光、绿光下的则比较小。从侧根数来看,白光下侧根最多,而红光下极少。从苗情上看,白光、红光下的试管苗比较矮壮,叶片数较多,叶绿素含量较高。综合看来,白光和红光有利于铁棍山药试管苗的生根。  相似文献   

13.
紫红薯色素、辣椒红色素和胭脂红色素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紫红薯色素与胭脂红素和辣椒红素稳定性的详细研究比较,发现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对光热的稳定性较好,辣椒红素对光热的稳定性则较差。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与辣椒红素的耐氧化性均较好,而三者的耐还原性都相对较弱。常见的金属离子对胭脂红素影响不明显,Fe3 、Fe2 、A13 、Cu2 对紫红薯色素影响较明显,Fe2 和A13 对辣椒红素也有影响。酸碱对辣椒红素影响较弱,但碱对紫红薯色素和胭脂红素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对不同铁营养状态(正常供铁、缺铁和高铁)下苹果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水培苗根部镉吸收速率和植株不同部位镉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半定量RT-PCR研究MxIRT1在不同铁营养状态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正常供铁培养条件下,小金海棠根部各区镉吸收速率有明显差异,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缺铁培养条件下,小金海棠植株根部分生区和伸长区镉吸收速率明显增加,成熟区无明显变化,植株地上部和根部镉积累增加;高铁培养条件下,小金海棠植株根部分生区和伸长区镉吸收速率明显降低,成熟区无明显变化,植株地上部和根部镉积累减少。铁转运蛋白编码基因MxIRT1在不同铁营养状态下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推测铁营养可能通过调控基因MxIRT1的表达影响重金属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了在浓度梯度的Zn×Cd胁迫下两个水稻品种黄华占和IR68144幼苗根部和地上部Cd和矿物质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营养液Cd2+浓度的上升,黄华占和IR68144根部和地上部的Cd含量都大幅增加.中等浓度的Zn2+能有效地减少高浓度Cd胁迫时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但低浓度Cd胁迫时表现为协同吸收,而高浓度Zn2+则主要促进Cd的吸收.中等浓度的Z2++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有效减少水稻地上部的Cd积累量,但其作用与Cd2+浓度和水稻基因型都有关,而高浓度Zn2+则完全表现为促进Cd的积累.(2)黄华占和IR68144根部和地上部的Zn含量都随着营养液Zn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Cd对水稻Zn积累的影响与Zn2+浓度和基因型都有关,但大多数情况下Cd胁迫明显降低了水稻对Zn的积累.(3)在正常Zn2+浓度(0μmol/L)营养液中,Cd2+浓度上升时,黄华占和IR68144根部Fe积累量都保持相对平稳,但两者地上部Fe积累量明显持续降低;两品种根部Mn含量都不断增加,但黄华占地上部Mn积累量持续下降,而IR68144中保持平稳.Zn×Cd互作对水稻Fe积累的影响在根部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地上部则主要显示出抑制作用,但两品种的Mn积累量表现出复杂的Cd2+、Zn2+浓度和基因型相关性.说明锌镉互作能有效调控水稻幼苗对镉的吸收与转运,但其互作效应与Zn2+和Cd2+浓度有关,且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同时还改变了水稻幼苗中锌、铁、锰等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在室内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供铁(1×10-4 mol•L-1 Fe-EDTA)和不供铁黄瓜根系的Fe3+还原酶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组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含铁量,测定各处理植株地上部、根部的干重并计算其根冠比,分析不同光照条件影响黄瓜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原因。【结果】与6 d光强Ⅰ相比,4.5 d光强Ⅰ+1.5 d光强Ⅱ、6 d光强Ⅱ、4.5 d光强Ⅰ+1.5 d黑暗处理的缺铁植株根表Fe3+还原酶活性分别减少68.9%、84.6%与93.1%。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根系质膜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与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无直接关系,而与碳水化合物向根部运输及植株地上部Fe累积量的变化相一致;然而,缺铁植株经4.5 d光强Ⅰ+1.5 d黑暗处理后与6 d光强Ⅰ下相比,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则与其地上部叶绿素含量、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及全株Fe累积量的变化趋势均不一致;各种光照条件下,茎尖的Fe累积量与根表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显著受光照有无和不同光照条件影响,照光条件下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随光强减弱及低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蔗糖等糖类向根中积累减少有关。不同光照条件下根表Fe3+还原酶活性均受地上部对铁的生理需求调节。黄瓜幼苗茎尖的铁含量较地上部其它部分更能快速衡量植株铁营养需求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以圆锥八仙花(Hydraangea paniculata Sieb.)新鲜粉红花瓣为原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圆锥八仙花红色素最佳浸提条件,即:使用pH值为2的60%乙醇溶液,以料液比为1 g:20 mL,在80℃下提取6 h.该红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及一定的耐光性,不耐氧化还原剂,Cu2+、Fe...  相似文献   

18.
食用苋菜红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苋菜 (Amaranth)所含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和工艺过程 ;研究了该色素对酸碱、光热、氧化剂与还原剂以及重金属离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中重度污染农田利用问题,本研究采集Cd含量为3.41 mg·kg~(-1)的污染土壤,应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全生育期淹水条件下,赤泥、海泡石、凹凸棒石和腐植酸四种钝化材料16个单一及复合配方对水稻产量、净光合速率、精米和米糠中Cd含量、铁膜Fe和Mn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联合调控的效果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四种钝化材料单施及复配均能不同程度增加稻米的产量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稻米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所有钝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精米和米糠中Cd含量,0.5%赤泥、1.0%赤泥、1.0%海泡石、0.5%海泡石+0.5%赤泥、1.0%海泡石+1.0%赤泥、1.0%凹凸棒石+1%赤泥、0.5%海泡石+0.5%赤泥+0.5%腐植酸、1.0%海泡石+1.0%赤泥+1.0%腐植酸等9个处理均能使精米中Cd含量达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7)(0.2 mg·kg~(-1)),其中0.5%海泡石+0.5%赤泥处理不仅对稻米Cd含量的降幅最大,而且投入量和经济成本较低。除单施腐植酸外,其他14个钝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精米Cd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正相关。所有钝化材料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铁膜上Fe、Mn和Cd的含量,且精米Cd含量与铁膜Fe、Mn和Cd含量呈正相关,铁膜Cd含量与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16种钝化处理均能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增加水稻的产量;均能通过提高pH,降低土壤Cd有效态含量来减少水稻籽粒对Cd的富集(除单施腐植酸外);均能通过减少铁膜上Fe和Mn的含量,阻止铁膜对Cd的吸收,进而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和富集。0.5%海泡石+0.5%赤泥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20.
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葡萄皮红色素在食品中使用时的稳定性。[方法]以红提葡萄为材料提取葡萄皮红色素,研究温度、VC和金属离子对葡萄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葡萄皮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其残存率随温度上升而逐渐降低,18、25、40、60和80℃条件下的残存率分别为81.77%、80.98%、79.41%、78.80%和75.72%。葡萄皮红色素的残存率受食品添加剂VC浓度的影响不显著。葡萄皮红色素的残存率受K+影响较小,受Fe3+影响较大,在Zn2+、Mg2+、Al3+、Cu2+、Ca2+、Fe3+和K+影响下,其残存率分别为85.05%、85.47%、91.30%、88.72%、85.58%、83.23%和93.47%。[结论]葡萄皮红色素不耐高温,VC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K+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Fe3+、Cu2+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