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栽培香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玉米芯、玉米秸秆及稻草为主料设置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香菇,对各培养料的碳氮营养及不同培养料对香菇菌丝生长和对子实体形态、产量、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芯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碳氮营养充足、C/N比合适,香菇菌丝生长正常,子实体的个体较大、营养含量丰富、生物学效率较高;以玉米秸秆或稻草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由于培养料密度小、质地蓬松、C/N比较低,香菇菌丝转色不好、产量低.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53-54
以双孢蘑菇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选用稻草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设置了稻草、麦秸加不同比例的兔粪共4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双孢菇栽培过程中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处理2(配方:稻草52.5%、麦秸秆30%、兔粪17.5%、尿素0.15%、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C/N为32.85/1)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期集中,初产量和总产量高,蘑菇品质极佳,为最佳处理配方。  相似文献   

3.
双孢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鸡粪、猪粪等原料作为双孢菇(A garicus bisporus)培养料,研究不同配方培养料对菌丝生长、菌丝满袋时间及双孢菇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优配方为稻草43.6%、牛粪35.7%、鸡粪15.9%、饼肥1.2%、尿素0.2%、石膏1.2%、过磷酸钙1.2%、石灰1.0%.  相似文献   

4.
胡文华 《农家科技》1998,(10):29-29
<正>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养料中碳源和氮源适当浓度的比值。一般认为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碳氮比以30~40:1为佳。食用菌的种类及培养材料不同,对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堆制原料时的碳氮比为33:1、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的最适碳氮比为17:1;草菇的碳氮比为40~60:1;香菇木屑培养料为25:1、木材  相似文献   

5.
双孢菇是当前食用菌中发展前景最好的菇类之一,发展双孢菇产业必须从培养料着手研究,培养料的转化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发酵质量。为双孢菇培养料的充分转化利用提供参考,对双孢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综述,归纳总结影响发酵过程中C/N、纤维素、总糖等物质变化和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不同培养料栽培双孢菇的效果,结果表明,以30%苜蓿草和70%麦草为培养料时,双孢菇产量和转化率最高,分别为12.5 kg/m2和91.5%,其次以70%苜蓿草+30%麦草为培养料时,双孢菇产量以及子实体表现较好,而以100%玉米秸秆以及麦草和玉米秸秆混配栽培双孢菇时,产量低,子实体表现差。  相似文献   

7.
麦秸栽培双孢蘑菇可有效构建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解决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双孢蘑菇品种As2796为试验材料,选用稻草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设置了麦秸加尿素、麦秸加不同比例的牛粪共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的一次发酵温度变化、不同发酵阶段的pH变化、C/N变化、总糖含量变化等,并对各处理双孢菇栽培过程中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情况等作了观察和统计,初步确定每1 000 kg原料的麦秸培养料的配方为:麦秸秆70%、牛粪26%、过磷酸钙2%、石灰1%、石膏1%.  相似文献   

8.
浦学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48-6949
优质的培养料来自于高质量的堆制发酵原料和正确的堆制发酵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堆制发酵材料中需要有适合于发酵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科学合理的碳氮比(C/N)。发酵材料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相对比值和种类关系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及其繁殖和活动强度,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活动直接影响培养料发酵的速度、堆温的高低及材料的分解状况。培养料配制时碳源和氮源及其成分的配合比例合理,发酵进程就快。料堆发酵时,温度高,材料分解也好。发酵结束时就能得到腐熟适度的优质培养料。所以在拟定培养料配方及配制培养料时,对培养料中的C/N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十分必要。科学的C/N计算与调节对培养料配方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双孢菇生产技术相对简单、投入少、效益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般每棚占地100平方米,投资600元,纯收入3900元,经济效益显著。下面介绍一下双孢菇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一)培养料的堆制 1、培养料配方 栽培双孢菇堆制培养料的全过程需25天左右。建堆时间应在播种前期25天进行,一般应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期间播种。以栽培100平方米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新鲜干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同氮源材料(麦麸、豆粕及玉米粉)设计了6个香菇培养料配方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N4(杂木屑85%+麦麸10%+豆粕3%)配方为最佳,主要表现为子实体产量高(与CK相仿),而且原料成本较低,可作为香菇培养料新配方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茬口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六年试验结果得出,玉米、小麦、大豆产量均轮作高于连作,其中,豆茬玉米六年平均产量5615.90kg/hm^2,连作玉米为4909.42kg/hm^2,二者之间达到1%极显著差异。麦茬麦六年平均产量1876.35kg/hm^2,豆茬麦在1540.78kg/hm^2,连作麦是1419.37kg/hm^2,三者之间达到1%极显著差异水平。麦茬豆六年平均产量1613.63kg/hm^2,油菜茬大豆1574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236块稻田产量的实际调查情况表明,水稻的产量差异普遍存在于品种和田块间,从变异系数看,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千粒重,是导致品种间和田块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稻的产量均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双季晚籼稻和单季常规粳稻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大穗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水稻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对单季籼稻,种植密度在(1.00~1.2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650 kg/667m2的概率较大,而种植密度在(1.20~1.4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500 kg/667m2和>650 kg/667m2的概率均较小,稳产的把握较高;对双季晚稻,种植密度以(1.10~1.40)万丛/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配施对油葵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3414"最有饱和设计方案,以氮(N)、磷(P2O5)、钾(K2O)肥为探讨因子进行田间试验。建立氮、磷、钾3因素与油葵杂交种F60的籽粒产量、籽粒粗脂肪含量、粗脂肪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施肥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供试条件下,氮、磷、钾单因子对油葵籽粒产量和粗脂肪产量的影响是一致的,表现为P﹥N﹥K;对粗蛋白产量的影响是K﹥N﹥P;增施氮肥降低粗脂肪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增施磷肥增加粗脂肪含量,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增施钾肥增加粗脂肪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施肥模型的寻优结果表明:施N=9.9 kg/667m2,P2O5=6.3 kg/667m2,K2O=8.8 kg/667m2,可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为217.5 kg/667m2;施N=8.5 kg/667m2,P2O5=6.6 kg/667m2,K2O=8.5 kg/667m2,可获得最高粗脂肪产量为90.9 kg/667m2;施N=9.6 kg/667m2,P2O5=6.6 kg/667m2,K2O=10.2 g/667m2,可获得最高粗蛋白产量为35.5 kg/667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沙尔套山主要草地类型可食牧草产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各草地类型总产量、优势种牧草产量及各经济类群产草量动态。以沙尔套山垂直分布的针茅(Stipa capillat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紫花鸢尾(Iris ruthenica)+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型、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杂类草型、西伯利亚羽衣草(Alchemilla sibirica)+杂类草型、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型(标号依次为I型~V型草地)5个主要草地类型为对象,研究其不同月份产草量。【结果】I型草地中,总产量和针茅产量在9、10月最高,禾草9月产量最高,豆科草6月产量最高,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II型草地中,紫花鸢尾7月产量最高,禾草9月产量最高,总产量和豆科草、杂类草均为8月产量最高。III型草地中,豆科草和杂类草7月产量最高,鸭茅、禾草和总产量均为8月最高。IV型草地中,西伯利亚羽衣草和总产量均为7月最高,禾草和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V型草地中,线叶嵩草、禾草和总产量均为7月最高,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结论】沙尔套山各草地型全年总产量按高低排序为:III型草地>II型草地>I型草地>IV型草地>V型草地。其中鸭茅+杂类草型草地可食牧草产量最高(12 080.1 kg/hm2),主要用于夏、秋牧场放牧。  相似文献   

16.
耿基玉  黄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76-8176,8186
[目的]为了寻求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两系杂交组合两优6326进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2个试验,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施肥水平试验设4个处理。[结果]从实际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12.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9865.95kg/hm2;3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折合9332.1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折合10293.45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折合9454.35kg/hm2。从理论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2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3531.5kg/hm2,12.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为9865.95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12412.50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为9855.00kg/hm2。[结论]综合实际产量、理论产量等方面因素,提出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栽培密度22.5万株/hm2;基肥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分蘖肥施尿素180kg/hm2,氯化钾120kg/hm2;穗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钾30kg/hm2。  相似文献   

17.
2008~2009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蔗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ROC22和ROC16为对照,2008~2009年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来宾、崇左和合浦等区试点进行两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对10个参试甘蔗新品种进行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结果]10个参试品种中桂糖02/208早熟高糖高产稳产,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柳城03/1 82和桂糖02/901表现特早熟特高糖稳产;桂糖02/770、桂糖02/833表现中晚熟高产中糖;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表现晚熟高产中糖.[结论]桂糖02/208、柳城03/182、桂糖02/901、桂糖02/770、桂糖02/833、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达到广西甘蔗品种审定的标准,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有效光截获和利用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为超高产(9.1—9.5 t·hm -2)、更高产(8.1—8.6 t·hm -2)和高产(7.6—7.8 t·hm -2)3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颖花量和千粒重。超高产类型品种的平均日产量为82.4 kg·hm -2·d -1,分别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提高10.2%和19.8%。干物质积累量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18.3%—21.4%。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中后期有效光截获量和光截获利用效率,分别与其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群体有效光截获量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且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响应效率。另外,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抽穗期总粒重/叶4.1%—11.3%,这与其高的中后期光截获利用率密切相关。【结论】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品种适宜选用叶面积指数高(穗分化期5.6—6.0、抽穗期7.1—7.3)、穗粒数多(124—132)、千粒重高(25.8—27.0 g),且日产量为80.8—83.7 kg·hm -2·d -1的品种,可获得超高产水平(>9.0 t·hm -2)。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早造超级稻品种试验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经农业部确认、可在桂林市作早稻种植的超级稻株两优819、两优287、中早22等5个品种进行抛秧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株两优819产量、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单产达515.9kg/667m2、增产5.4%,日产量达5.01kg/667m2、增产14.6%;其次是中早22,单产达499.2kg/667m2、增产1.9%,日产量达4.62kg/667m2、增产5.7%;其他组合作早造综合性状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磷钾用量对潮土中产田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中产田玉米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在河南省汤阴县潮土中产田进行了不同氮磷钾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其增产幅度在用量超过210kg/hm2后下降,氮肥农学效率以氮肥施用量210kg/hm2最高,为20.5kg/kg。磷肥在0~112.5kg/hm2用量范围内,玉米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随磷肥施用用量增加而增加,并在75kg/hm2用量时达到最高,产量较不施磷处理增加20.8%,农学效率为20.2kg/kg,之后开始降低。钾肥在0~112.5kg/hm2用量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但钾肥农学效率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汤阴县中产田玉米增产增效的氮磷钾最佳配比为N 210kg/hm2,P 75kg/hm2,K 37.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