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1年在广西隆安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ROC 22、桂糖02-901、云蔗99-91、粤糖55、福农39、桂糖32、福农30等7个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处理,以不种马铃薯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对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对甘蔗和马铃薯生长及产量未见有不良影响,却可增加马铃薯产量14 000~16 000kg/hm2,比不种马铃薯收益增加42%~85%,平均62.71%.收获的马铃薯可帮助解决广西粮食紧张问题,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获取广西甘蔗、柑橘、蚕桑、香蕉产业2011—2021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数据,计算不同产业单产量,基于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研究不同产业发展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发现,甘蔗、柑橘和蚕桑茧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榜首,甘蔗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甘蔗单产逐年增产,柑橘种植规模呈增长趋势,柑橘单产稳步提高,桑树种植规模呈先增后减趋势,桑蚕茧单产较平稳;香蕉种植面积排名全国第三,产量及单产位列全国第二,种植规模缩减趋势明显,单产逐年提高。虽然广西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取得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品牌、产业链短等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培训、加强企业培育,以促进广西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国糖业2015/2016年制糖期绩效同业对标活动中,广西农垦良圻制糖公司荣获多项荣誉:综合绩效名列全国甘蔗糖厂第一、甘蔗单产名列全国第二、百吨甘蔗耗标煤和吨蔗耗新鲜水均位列第七,获得了全国甘蔗糖厂"综合绩效标杆企业""甘蔗单产标杆企业""百吨甘蔗耗标煤标杆企业""吨蔗耗新鲜水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彰显了该公司作为广西农垦糖业绩效排头兵的实力。此次表彰的企业是通过生产技术、甘蔗产量、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01至2015/2016榨季中国甘蔗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6年来,我国甘蔗生产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敏感性分析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分析表明,广西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适合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但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广东和海南也具有明显的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应加强甘蔗产业发展;福建甘蔗面积不断缩小,比较优势处于劣势,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甘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甘蔗种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认识广西甘蔗种植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2007~2016年广西甘蔗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主要甘蔗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发现2007~2016年广西甘蔗年平均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05.8 hm~2、7 670.5万t,占全国的60.5%、64.7%;单位面积产量在66.6~78.5 t/hm~2,平均为72.6 t/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之后,广西甘蔗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2016年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15.5%、7.9%。但甘蔗单产从2011年之后持续提升,2016年比2011年提高了17.9%。本文还分析了广西各地级市及农垦管区的甘蔗种植情况,发现甘蔗单产较高的依次为农垦管区、玉林市和崇左市,平均分别为104.2、92.9、81.5 t/hm~2。本文认为广西甘蔗种植存在规模化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蔗田基础设施薄弱、主栽品种单一、多系布局不够合理、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加快整合土地资源、加强甘蔗新品种选育和优化品种多系布局、加强蔗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甘蔗种植机械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1 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广西蔗糖业在这几年持续快速发展 ,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全国蔗糖业中的地位 ,有力保障全国食糖市场供应 ,充分显示其在我区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广西蔗糖业却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 ,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影响广西蔗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 1 单产仍然偏低我区 80 %以上糖料蔗种植在旱坡地上 ,土质瘦、薄、酸 ,土壤肥力低下 ,有机质少 ;水利设施差 ,缺乏灌溉 ,主要靠天“吃饭” ,历年来甘蔗平均单产徘徊在 5 2 5吨 /公顷左右 ,这两年才达到 6 3吨 /公顷 ,低于广东湛江地…  相似文献   

7.
实施"千亩万吨"工程推动农场甘蔗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菱农场地处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北麓.几年来,农场大力实施"沃土工程"、 "千亩万吨"工程,推动了生态甘蔗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场甘蔗种植面积2.85万亩,糖料蔗总产达25.63万吨,提前3年实现广西农垦下达农场的甘蔗生产"十一五"任务目标;平均亩产糖料蔗达8.99吨,创造了广西乃是全国万亩以上连片甘蔗单产新纪录,承包甘蔗职工年人均纯收入高达2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甘蔗产量是从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的,因土地有限,而且从提高效益出发,当前甘蔗生产应主攻单产,但提高单产受到制约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旱地瘦地。为了提高单产,从科学种蔗的角度略谈国营农场甘蔗生产上存在问题与意见。一、蔗地严重缺乏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有机质能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松软,不易板结,并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陇川从1956年就开始种植甘蔗,已有60多年的历史。甘蔗单产从当时的2.5吨/亩,到现在的提高到单产5.71吨/亩了,单产逐步得到提高。但是根据目前的发展需求,还没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陇川县委、县政府一直在考虑甘蔗生产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上,再增加农民的收入,保证蔗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其实质的就是提高甘蔗的单产。如何才能提高甘蔗单产是县委政府给我们农业部门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甘蔗生产现状及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日本甘蔗生产现状(自然条件、栽培面积、产量以及栽培模式)及研究动向(育种、栽培技术、环保和综合利用开发领域),以增进对日本甘蔗产业的了解。同时,建议加强与邻国日本在甘蔗生产等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日本甘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广西甘蔗单产和生产效率,实现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5%新型棵棵无损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蔗经济指标及抗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药剂处理的甘蔗枯心率、蓟马为害株率、螟虫蛀茎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5%棵棵无损及新型棵棵无损的防治效果好于其他药剂处理;甘蔗的有效茎数、株高、公顷有效茎数、产量及产糖量在药剂处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公顷产量及产糖量在5%棵棵无损及新型棵棵无损处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5%新型棵棵无损在甘蔗上的甲拌磷残留量小于0.01mg/kg,低于EPA(美国环保局)和我国规定的MRL值。因此,生产上可改用5%新型棵棵无损防治甘蔗虫害,以达到防治虫害及增产、增糖的目的,推荐剂量为67.5kg/ha,在甘蔗种植时一次施完。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甘蔗有机—无机配方肥对甘蔗产量、糖分及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10—2012年开展甘蔗施用有机—无机配方肥与等量氮磷钾化肥的小区定位对比试验研究(1年新植2年宿根)。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丘陵旱地每年每667m2施商品有机肥500kg、有机—无机配方肥(15—6—9,有机质20%)200kg和氯化钾10kg的处理,获得较佳的综合性状:平均蔗茎产量7419kg,蔗茎含糖分16.61%,三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增0.11g/kg、全氮增0.045g/kg、有效磷增2.74mg/kg、速效钾增2.3mg/kg、酸性土壤pH值增0.09。表明"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方肥"对甘蔗生产兼有营养作物和培肥地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广西甘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时空连续变化的影响,以探求优化广西甘蔗种植中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途径。【方法】甘蔗试验田设无秸秆覆盖(T0)和秸秆覆盖(TS)2个处理,常规耕作,并对试验区的降水量及试验田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甘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覆盖可改善甘蔗地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TS处理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2.8%、29.1%和45.4%(P<0.05,下同);秸秆覆盖同时可提高甘蔗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TS处理0~10 cm、10~30 cm和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T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0.5%、16.0%和11.5%。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与T0处理相比,TS处理提高了0~5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向上供给,水分运动更活跃。【结论】在广西甘蔗种植中进行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蒸散发,从而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土壤环境,为甘蔗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卢一科 《广西农学报》2009,24(6):14-15,34
测土配方+稻草还田技术措施,既能提高稻草利用率、杜绝焚烧稻草引发生活环境污染,又能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较好的沃土技术。通过小区重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沃土技术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稻草还田比常规对照平均每667m^2增产稻谷69.4kg,增长1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免耕保护性耕作下秸秆覆盖对蔗田土壤有机碳与CO2排放的影响,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以秸秆覆盖第2年宿根蔗田为研究对象,设粉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SR1)、粉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SR2)、常规免耕宿根蔗秸秆覆盖(CT1)和常规免耕宿根蔗无秸秆覆盖(CT2)4种处理,在甘蔗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采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CO2排放通量,并计算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秸秆覆盖提高了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33.60%和22.0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18.13%和42.22%。秸秆覆盖增加了免耕蔗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1.86%和37.78%,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54.84%和31.03%。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甘蔗收获后SR1处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SR2处理分别提高83.21%和126.43%。秸秆覆盖改变了免耕蔗田CO2排放通量,SR1处理CO2排放峰值较SR2处理提高26.26%,CT1处理较CT2处理提高79.18%。粉垄免耕提高了蔗田CO2排放通量,粉垄免耕CO2排放峰值是常规免耕的1.66~2.35倍。秸秆覆盖提高了蔗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SR1处理较SR2处理分别提高16.99%和55.90%,CT1处理较CT2处理分别提高29.50%和28.53%;秸秆覆盖下,粉垄免耕0~15和15~30 cm土层碳库管理指数较常规免耕分别提高67.58%和102.54%。【结论】秸秆覆盖提高了粉垄免耕蔗田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该模式可作为旱地蔗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生物有机肥对甘蔗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制了新型生物有机肥A、B,并对其在甘蔗施用效果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新型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改善甘蔗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施用新型生物有机肥A、B,其甘蔗产量分别比施用同等量的常规复合肥提高7.06%和10.76%,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施用该新型生物有机肥,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施用生物有机肥后90 d,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8.40%、17.65%、63.16%和36.84%。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相似文献   

18.
龙黑果蔗是龙岩龙津作物品种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苏坂农业技术推广站共同选育的甘蔗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2014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文介绍了龙黑果蔗的选育进程、选育结果、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 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氮肥施用方式对甘蔗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氮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氮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38、276和414kgN/ha)和3种不同施用方式(1:氮肥10%作基肥,30%小培土时施用,60%大培土时施用;2:氮肥30%作基肥,70%小培土时施用;3: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测定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结果】甘蔗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276kgN/hat曾产效果较好。氮肥早施可以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土壤氮素、速效钾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大量施用氮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早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土壤磷酸盐的溶解,提高磷的吸收利用。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容易造成氮流失,氮利用率低。【结论】甘蔗氮肥合理施用方式为两次分施,施氮量为138~276kgN/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