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辣椒是四川省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近年来,辣椒生产发展迅速,全省种植面积已近7万hm2,其中成都地区超过7000hm2,辣椒已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栽培制度的变革和新品种的不断引进,辣椒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为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促进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生产无农药污染辣椒,1999~2001年,笔者连续3a在成都市双流县实施了辣椒病虫综合防治(IPM,下称)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开展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举办IPM农民田间学校(FarmerFieldSchool,简称FFS)培训菜农,把IPM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形成了一套辣椒IP…  相似文献   

2.
<正>据田间调查,咸宁市大棚辣椒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灰霉病、软腐病、青枯病等,影响辣椒的生长,造成辣椒减产。1病毒病1.1症状识别辣椒病毒病发生后,造成辣椒"三落"(落花、落叶、落果),田间症状十分复杂。最常见的症状有两种类型。1.1.1斑驳花叶型该类型在田间所占比例较大,典  相似文献   

3.
正重庆是辣椒集中消费区和调味品生产的重要区域。加工型辣椒是重庆山区农村的特色作物,也是重庆农业百亿产业链"调味品产业"的重要生产原料。日前,由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2个加工专用型辣椒新组合N1434(艳椒434)、N1419(艳椒435),通过了由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田间鉴定。通过实地考察我院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九里村的科研试验基地区试点栽培的2个辣椒新组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四川省种子管理站邀请四川省农业厅产业处、成都市农委、四川省种子站和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在新都泰兴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柑橘新品种和新材料进行了田间技术鉴定。鉴定专家组在田间对申请鉴定的三个柑橘新品  相似文献   

5.
柯名 《植物医生》2017,(1):17-18
正一、旌7A等4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和德恢3485等3个水稻恢复系通过田间技术鉴定近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创制的水稻恢复系德恢3485、德恢381和德恢1092,水稻不育系旌7A、旌8A、旌9A和旌10A进行了田间技术鉴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选育汇报,通过实地考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受农业部委托,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水稻科研、推广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泸优727"在四川省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实施的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现场考察整片百亩高产示范方,示范方田间生长较平衡,目测生长势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成熟落色好,田间病虫危害轻。随机抽取了有代表性的3块田,采取机械收割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由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选育的2个高粱新组合"45A/R882"和"13163A/20982R",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田间现场技术鉴定。通过实地考察院特作所设在永川区五间镇的高粱种植基地的2个高粱新组合的田间生长情况,并经过挖方测产和听取选育工作情况汇报、审阅相关技术资料与充分讨论后认为:两个高粱新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四川省种子站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四川省农作物品审会办公室、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专家在夹江县界牌镇凤山村对夹江县妇幼之家水果专业合作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乐山市市中区脆红李技术协会等单位选育的李新品种"凤山早红脆"进行了田间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9.
间作套种可增加田间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化防病治虫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明确孜然与辣椒间作模式对辣椒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在田间设置了孜然+辣椒间作与辣椒单作的两种处理,在秋季分别采集辣椒叶片样品,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进行辣椒病毒病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单作区辣椒病毒病总检出率为100%,间作区辣椒病毒病总检出率为61.33%,且单作区辣椒病毒检测含量在间作区的2倍以上,无论是病毒病发生率还是病毒含量,辣椒单作区均明显高于孜然与辣椒间作区,由此证实孜然与辣椒间作对辣椒病毒病的田间发生确有控制作用,采取该模式有利于减轻加工辣椒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省内同行专家,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长松村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共同选育的中熟桃新品种"霞脆"和耐贮运中晚熟桃新品种"霞晖8号"进行了田间技术鉴定。专家组分别考察了简阳市周家乡南冲堰村中晚熟桃科技示范基地和龙泉驿区柏合镇长松村桃  相似文献   

11.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是一种新发病毒,严重威胁番茄的安全生产。为了快速、简便地检测该病毒,我们制备了ToBRFV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本研究以ToBRFV粒子为免疫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17个抗ToBRFV的单克隆抗体。将不同单抗两两组合分别作为胶体金标记抗体和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上的捕获抗体,共获得272个配对组合的胶体金试纸条。通过特异性测定筛选到一组配对抗体制备的试纸条能够在5 min内特异识别ToBRFV,而与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辣椒轻斑驳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灵敏度分析表明,该试纸条可从稀释12 800倍的番茄叶片病汁液中检测到ToBRFV,也可检测到50 ng ToBRFV粒子。本研究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使用方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合田间大批量样品检测,可用于ToBRFV的精准监测及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2.
探讨仲丁灵土壤喷雾处理防除移栽辣椒田杂草的可行性,采用室内盆栽法及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仲丁灵对反枝苋等杂草的除草效果及对辣椒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仲丁灵防除辣椒田杂草的选择性系数为4.27,安全性好;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仲丁灵对反枝苋等辣椒田具有代表性的杂草有很好的防效,施药后40 d的株数防效为84.67%~93.68%,鲜质量防效为88.70%~96.36%;辣椒收获时测产结果表明,除草、增产效果明显。总体可见,仲丁灵对于辣椒田具有代表性的杂草具有防效高、杀草谱广、安全性好等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受农业部委托,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水稻科研、推广专家,对院水稻高粱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内香6优9号"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悦兴镇实施的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现场考察整片百亩高产示范田,"内香6优9号"田间生长较平衡,目测生长势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成熟落色好,田间病虫危害轻。随机抽取了有代表性的3块田,采取机械收割方式进  相似文献   

14.
蚜虫迁飞动态与辣椒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江苏省泰县和南京城郊辣椒病毒病的优势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次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此外还鉴定了一种蚕豆萎蔫病毒(BBWV)。辣椒病毒病发病株率随迁入辣椒田内有翅蚜总量的增长而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蚜虫迁飞高峰后20天左右出现辣椒发病高峰。田间最有效的传毒介体为桃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它们的迁飞高峰都在5月中、下旬,此时正值辣椒感病阶段,对发病率和产量影响较大。5月中旬至6月中旬置放田间的辣椒苗发病率最高,说明此时迁入田间的有翅蚜传毒最为有效,此期间是阻断蚜虫传毒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新疆辣椒疫病菌的越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新疆辣椒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关于辣椒疫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越冬规律,国内末见详细报导,本文就此对该菌在新疆的越冬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查明了该菌在种子上不能越冬;因菌丝耐寒性差,在新疆田间也不能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其主要侵染来源是土壤中和植物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  相似文献   

16.
2016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发生严重的辣椒病毒病,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花叶、皱缩、畸形以及枯死斑,果实有坏死斑等,根据症状难以判断病毒种类。本文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田间自然发病的2株辣椒标样进行了毒源鉴定,发现样品1由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辣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BPEV)4种病原复合侵染;样品2中除鉴定到上述4种病毒外,还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Y,PVY)。进一步通过反转录PCR(RT-PCR)对深度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准确可靠。其中4个辣椒标样中均有的辣椒内源RNA病毒(BPEV)为贵州省首次报道。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是辣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是辣椒生产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7.
辣椒病毒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黎城县辣椒特别是朝天椒的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20hm2扩大到2001年的2700hm2,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也呈逐年加重趋势。2001年调查,全县病田率99.6%,平均发病株率达76%,严重地块发病株率达100%,对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很大。自1995年开始,笔者针对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田间调查及一些初步探索。1症状及病原田间常见症状主要有花叶、黄化、局部坏死和畸型4种。据资料并结合田间观察,我们认为本县大面积流行的辣椒病毒病原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  相似文献   

18.
张蔚  张志想  李世访 《植物保护》2017,43(1):158-160
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对我国部分地区鲜食辣椒和辣椒加工品中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进行了调查。其中,鲜食辣椒样品(249份)中PMMoV检出率为75.5%;147份辣椒加工品中有97份检测到PMMoV,且所采集的每一类别的辣椒制品中都有阳性样品。调查结果表明:PMMoV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辣椒种植区,而且在多种辣椒加工品中的检出率也较高。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PMMoV的来源及可能的传播途径,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辣椒疫病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 4年的调查研究 ,明确了辣椒疫病田间类型、发病部位、流行时间动态 ,探明了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栽培方式、气候条件、灌水及品种抗病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轮作倒茬、高垄地膜栽培、合理灌水为主 ,抗病品种与杀菌剂相结合为辅的综防配套技术措施。该套技术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辣椒疫病的危害。4年累计综防示范推广3 481hm2,效果 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应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线辣椒苗期土壤水分下限、灌水上限对后期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对线辣椒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和交互效应,灌水上限主效应为土壤水分下限主效应的1.65倍;线辣椒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之间的效应函数为报酬递减函数,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效应存在一个合理协同区域,灌水上限为62%~84.1%,土壤水分下限为40%~49%;在上述协同区域内,提高灌水上限、土壤水分下限均能起到增产的目的,且两因素之间的作用具有补偿性,即灌水上限(或土壤水分下限)的降低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水分下限(或灌水上限)的水平保证产量不减;本盆栽试验线辣椒获得最大产量的适宜灌水上限为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84.1%,土壤水分下限为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