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阿克苏河采捕的小个体亲鱼和从克孜尔水库采捕的大个体亲鱼,根据其性腺成熟度采用直接采卵或人工催产,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和鱼苗培育。使用的30组亲鱼中有8组在捕捞时已经性成熟,直接采卵1.30×104粒;22组经人工催产,13尾雌鱼产卵,催产率59.1%,采卵1.18×105粒。累计采卵1.31×105粒,受精率为72%~85%;水温14~19℃时,4~5d出膜,累计出苗8.60×104尾,孵化率在65%~98%波动。初孵仔鱼全长7~8mm,6d后全长约10mm,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  相似文献   

2.
在龙南县大猿叶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5℃、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龙南种群春季世代和秋季世代成虫产卵量。结果显示:秋季世代雌虫每雌总产卵量和平均产卵量均高于春季世代,早期产卵量接近,但三者间均无显著差异。由雌虫产卵曲线可知春季世代雌虫每日产卵量明显低于秋季世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十二种赤眼蜂的产卵行为及其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5~1987年我们相继用人造寄主卵(简称人造卵、即体外培育法)育出国内外十二种赤眼蜂。我们发现,只要雌蜂在人造卵中产下充裕的卵,不被霉菌污染,这十二种赤眼蜂都可在同一种培养液内产卵、发育,但事实上体外培育各种赤眼蜂的成功率是不同的,我们曾载文(1987)论述了不同种赤眼蜂的产卵管大小影响到它们对不同质地厚薄的人造卵壳膜的选择。本文讨论了12种赤眼蜂产卵管的长、宽、每次的产卵数、产卵速率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并将12种赤眼蜂分成了三类。  相似文献   

4.
在光期对甜菜夜蛾雌蛾注射人工合成的小分子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并观察其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甜菜夜蛾PBAN适宜的注射浓度为3.5 pmol/μL。与注射蒸馏水对照相比,注射PBAN能够有效促进雌蛾提前发生求偶行为,且持续交配时间显著延长,单雌产卵量也显著增加。但与空白对照(未注射)相比,尽管注射PBAN的雌蛾求偶行为有所提前,但交配率和产卵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步说明外源注射PBAN对甜菜夜蛾求偶、交配与产卵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引起雌蛾求偶行为明显提前,甚至在光期观察到注射PBAN的雌蛾出现求偶行为。这为验证甜菜夜蛾PBAN的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遗传改造PBAN基因干扰成虫交配达到无公害防治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下褐带卷蛾茧蜂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温度对褐带卷蛾茧蜂Bracon adoxophyes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该蜂在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褐带卷蛾茧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36℃下产卵前期略高于32℃下的产卵前期,说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卵巢发育。随温度降低,其世代历期显著延长,说明低温会显著抑制该蜂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该寄生蜂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24℃下单雌产卵量最高,为619.86粒,16℃和36℃下的产卵量最低,分别为139.60粒和154.43粒。在24、28和32℃时,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01.78、74.25和73.41,在36℃和16℃时,其种群趋势指数较低,说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其种群繁殖,且低温的影响大于高温。在24~32℃下,褐带卷蛾茧蜂的种群趋势指数较高,说明24~32℃是适宜该寄生蜂种群增长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日照时长是调控季节性繁殖动物性腺功能的重要因子。长期处于繁殖抑制光周期相位中的动物,往往出现性腺功能恢复的现象,被称为"光周期不应性"。布氏田鼠是严格的季节性繁殖鼠类,但是其光周期不应现象是否存在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比了室内秋季出生的雄鼠在长光照(16 h)、短光照(8 h)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的体重、睾丸、储精囊的重量,及粪便睾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长光照组相比,自然光照组和短光照组雄鼠性腺重量和睾酮含量在6周龄时被显著抑制,而在6~24周龄增长迅速,至24周龄(春分左右)达到长光照组水平。这些结果说明,短光照可以显著抑制雄性布氏田鼠性腺发育,但布氏田鼠存在光周期不应机制,在春季繁殖期到来前恢复性腺活性。  相似文献   

7.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茄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番茄、马铃薯、茄子和辣椒4种寄主对番茄潜叶蛾产卵选择、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对4种寄主的产卵偏好性强弱依次为番茄马铃薯茄子辣椒。辣椒上卵发育历期最长,幼虫孵化后不能完成发育。番茄上成虫前期存活率高于马铃薯和茄子,但总发育历期较长。该虫取食番茄叶片时的单雌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高于其取食马铃薯和茄子叶片。其取食番茄、马铃薯和茄子叶片时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43 4、0.140 6、0.113 3。综上所述,番茄潜叶蛾的最适寄主为番茄;在辣椒上无法完成生长发育;在马铃薯和茄子上种群增长潜能较强,具有暴发成灾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范氏黄蚜小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氏黄蚜小蜂Aphytis vandenboschi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重要的寄生蜂。其发育历期在23—26℃变温下平均为19.3±1.4天;在27、28和30℃恒温下分别为17.0—19.0天、14.0—18.0天和14.0—16.0天。成蜂全天可羽化,羽化高峰出现在14—18时。成蜂雌雄比平均为11:1。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行孤雌生殖。雌蜂一生产卵量平均为30粒;产卵期约10天。经常更换寄主,促使寿命缩短,从而减少总产卵量。光照存在与否对产卵寄生无明显影响。雌蜂基本上仅选择雌性蚧虫产卵,尤其对发育日龄为30—36天,即孕卵后期至产卵初期的寄主寄生率为最高。雄蜂寿命约为2天,雌蜂为3—15天;有补充营养和寄主存在时其寿命最长。林间散放后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稻蝗 Oxya Chinesis(Thunb)发生量近年上升很快。为搞好预测预报,作者于1988~1989年对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1988年10月上中旬从野外捕获成虫,置于罩笼内饲养产卵。共搜集蝗卵281块,分别置于10种温度的恒温箱中培育,逐日观察记录各箱蝗蝻孵化虫数。用加权法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匀鞭蚜小蜂Encarsia sp.在1989年从日本引进到广东,在室内能用茶钹盾蚧Abgrallaspiscyanophylli来大量繁殖。在25~28℃恒温下,发育历期为23~26天,成蜂寿命1~3天,与温度关系密切。成蜂羽化高峰在羽化后的第2~4天,每日的羽化高峰在12时~20时.此蜂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在30.04℃下,能产卵和完成发育,但子代成蜂寿命仅数小时;当温度在32.01℃时,成蜂仍可产卵和幼虫早期能发育,在33.03℃时,幼虫则不能发育;在适温条件下,平均每天产卵4.3±5.8粒。  相似文献   

11.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新发现的橡副珠蜡蚧成虫内寄生蜂,自然寄生率约为15.68%。实验室内对其形态、发育、繁殖、存活、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6±1℃,RH70%±5%条件下,每头寄主出蜂4.5头,雌性比例80.6%;雌蜂生殖系统解剖发现,未交配雌蜂卵巢内的卵经1d可发育成熟,但同一雌蜂卵巢内卵粒之间发育程度不一致;该蜂完成一个世代需15~19d,但幼虫蜕皮现象不明显;该蜂可营孤雌产雄生殖,孤雌羽化后24h内即可产卵,平均每头寄主可出雄蜂5.3头;雌蜂交配后24h内即可产卵,产卵期1~17d;1头已交配雌蜂可寄生1~10头寄主,一生产卵3~76粒,每日平均产卵量为8.2±4.0粒;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均不超过3d,补充蜂蜜水可延长雌、雄成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12.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草地螟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转主取食的特性,研究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不仅影响草地螟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其产卵量和交配率.如幼虫取食灰菜和大豆苗时发育历期较短(约17天),存活率高,蛹重较大;雌蛾产卵量分别达到238、222 粒/头,交配率分别为75%、67%,其种群增长指数较高.而取食玉米和马铃薯苗时发育历期则延长到24天,存活率不足40%,蛹重较轻;其雌蛾产卵量分别为93、50粒/头,交配率均为40%,种群增长指数较低.转主取食有利于草地螟的生长和繁殖,而且提高其种群增长指数.如低龄幼虫取食灰菜至3龄再转食玉米或马铃薯苗,其发育历期、蛹重、产卵量和交配率均比仅取食玉米或马铃薯苗的有明显改善.寄主植物对成虫干重及甘油酯含量的影响亦表现出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松褐天牛肿腿蜂属卵育型寄生蜂,雌蜂补充营养后卵巢开始发育,且雌蜂可多次产卵并寄生多头寄主。为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下的寄生能力和子代发育情况差异,本研究测定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在不同产卵寄生批次下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子代发育历期、子代数量和雄性比例等生活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麻天牛幼虫为寄主,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最多可完成4次寄生行为,85%的雌蜂能完成2次寄生,但仅有31%的雌蜂能完成3次寄生,可能完成4次寄生的雌蜂仅有4%。随着产卵批次的增加,母蜂寄生能力逐渐减弱。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不同产卵批次间其子代幼虫历期、蛹历期均差异显著,以第1批次最长,第4批次最短。不同的产卵批次间子代雌蜂数量、子代雄蜂数量均差异显著。第1和第2产卵批次中雌蜂平均数量为40.2头和35.1头,较后续产卵批次更多;这两个产卵批次育出雄蜂数量均少于10头。第3个产卵批次中子代雌蜂数量锐减,且雄蜂比例超过60%;第4批次时,子代全为雄性。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平均最大产雌数为80.6头。以上研究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人工繁育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暗黑鳃金龟生殖力和卵巢发育的观察发现,食物对暗黑鳃金龟产卵量影响显著,取食榆树叶的暗黑鳃金龟产卵量最高,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9.30粒;取食桃树叶的暗黑鳃金龟产卵量最低,平均单雌为4.72粒;两者相差8倍。食物对暗黑鳃金龟的卵巢发育也存在明显影响,取食榆树叶的暗黑鳃金龟卵巢最长,平均为9.34mm;取食桃树叶的暗黑鳃金龟卵巢最短,平均为6.12mm,与取食榆树叶的卵巢长度差异显著。产卵量(Y)与其产卵前期(X1)和卵巢长度(X2)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群体产卵量的计算公式:Y=-713.82-9.23 X1+160.53 X2(P0.01)(R2=0.79)。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交配前后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雌成虫生殖系统中的组织形态及结构变化,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麦蛾卵巢形态及卵子的发生情况,并探究交配对卵巢及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卵巢的发育主要分为5个级别:卵巢发育初期(I 级,初羽化雌成虫)、成熟待产期(II 级)、产卵初期(III 级)、产卵盛期(IV 级)以及产卵末期(V 级);卵子的发生主要分为卵黄发生期、卵黄成熟期和卵黄消亡期3个阶段。未交配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停留在成熟待产期,而交配后72 h内雌成虫的卵巢管长度、总卵粒数和成熟卵粒数均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成熟待产期向产卵初期过渡时达到最高值;交配更有利于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6.
在赤眼蜂体外培育中,由于人工蜡卵不具备自然卵壳保湿和透气的特性,在悬滴制片中发育的赤眼蜂多因氧气不足、水份调节差、营养过剩,多数幼虫不能化蛹,长期“泡”在培养液中,不再发育,且易于长霉;能发育成蜂的,也因蜂体沾满粘稠的培养液,影响展翅与活动。反之,若培养液过少,则不能满足其需要而干瘪死亡。其次,接蜂时蜂数多,每腊卵中的产卵数亦多,蜂卵过多,则不利于子蜂的发育,也极易长霉。因此有必要摸清蜂幼虫数与培养液量的最适比例以及通气需求。  相似文献   

17.
五种赤眼蜂产卵管大小及产卵行为与体外培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1985年,在赤眼蜂体外培育过程中,用同一培养基培养了10种赤眼蜂。试验表明:培养基的选择与蜂种的差异无关。体外培育的成功率取决于赤眼蜂雌蜂能否在人造寄主卵上产卵,以及产卵量的多少,这就决定于各种赤眼蜂产卵管的大小及产卵行为。我们清楚地观察到,赤眼蜂雌蜂每穿刺一次人造塑料卵所产下卵的多少是不同的,每完成一次穿刺和产卵所花时间也是不同的。在人造寄主卵中产的卵越多,培养基可被蜂幼吃的越多,营养充  相似文献   

18.
卵巢是实蝇产卵繁殖的重要器官,卵巢构成及发育进度决定了实蝇成虫的行为活动及繁殖力。本研究从桔小实蝇羽化之日起,逐日取样观察记录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描述了桔小实蝇卵巢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并对卵巢进行了发育等级划分。研究表明:桔小实蝇卵巢由两组卵巢管组成,每组卵巢含卵巢管28根。新羽化桔小实蝇卵巢处于发育初期,无卵巢管。羽化后第4 d,卵巢管开始显现,卵巢管数量增加,至第10 d左右,卵巢发育成熟。进入产卵末期,卵巢管逐渐消解,卵巢变小萎缩。本研究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分为5个发育等级,即发育初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本研究为开展桔小实蝇繁殖生物学和繁殖行为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卵巢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 (Poppius)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用于多种温室害虫的防控。由于该天敌具有在植物组织内产卵的特殊习性,其卵的发育离不开植物,导致筛选适宜的产卵基质植物一直是其规模繁育的重要基础。豆科植物不仅可以作为绿肥和保护型生物防治的功能植物,而且还可以作为东亚小花蝽的适宜产卵基质。因此,本研究以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卵孵化时间、卵孵化率及净生殖力等为指标,在实验室内评价了豇豆、菜豆、大豆、豌豆、绿豆和花生6种豆科植物作为东亚小花蝽产卵基质的适合度。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总产卵量和净生殖力最高,分别为72.0粒和59.5头,显著高于菜豆、大豆和花生;卵孵化率最高的是花生,为86.79%,但与绿豆并无显著差异;东亚小花蝽在6种植物上的产卵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在绿豆上卵的孵化时间最短,显著低于菜豆和花生。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产卵位置也优于其他植物,所以综合考虑绿豆为所试6种植物中东亚小花蝽的最适产卵基质植物。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LS)在生殖发育中的作用,采用血球计数法并结合显微摄像系统,研究了灰飞虱雌虫体内YLS的数量动态及与卵巢发育和产卵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25℃常温和35℃高温处理的灰飞虱体内YLS数量均随成虫的生长而下降,高温处理4龄若虫可以显著减少成虫体内YLS数量。25℃和35℃处理,灰飞虱卵巢发育级别和其体内YLS数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903,P<0.05;r=-0.970,P<0.01),而日均产卵量则与其YL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r=0.659,P<0.05)。表明共生菌的存在有利于灰飞虱的卵巢发育与卵子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