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香兰 《土壤学报》1987,24(1):27-34
关山不同植被下山地普通棕壤腐殖质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植被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不同,因而形成腐殖质的量与质有明显差异:(1)纯红桦林地腐殖质在剖面中含量由上而下降低最大,纯辽东栎林地与纯次生人工油林地较次.(2)腐殖质总量为:纯红桦林地>纯辽东栎林地>纯次生人工油松林地.(3)胡敏酸总量及胡敏酸/富里酸比值为:纯辽东栎林地>纯红桦林地>纯次生人工油松林地.(4)活性胡敏酸含量为:纯红桦林地>纯辽东栎林地>纯次生人工油松林地.(5)胡敏酸芳构化程度为:纯辽东栎林地>纯红桦林地>纯次生人工油松林地.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型下土壤腐殖质研究表明:(1)当年枯枝落叶及表层土壤C/N值均以油松林地最大,沙棘林地最低;表层土壤C/N值与林龄、枯枝落叶C/N呈正相关,与枯枝落叶灰分含量呈负相关。(2)剖面中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各平均值为白桦林地>辽东栎林地>辽东栎×山杨林地>山杨林地>沙棘林地>油松林地,即阔叶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针叶林地;胡敏素平均值大小顺序与此完全相反。(3)表层土壤胡敏酸芳构化程度在子午岭的为:白桦林地>辽东栎林地>辽东栎×山杨林地>山杨林地>油松林地>沙棘林地;六盘山为:山杨林地>辽东栎林地。剖面芳构化程度为:三层>二层>一层。  相似文献   

3.
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青山5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石砾含量(粒级≥1 mm)、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除辽东栎一虎榛子混交林外,乔木林地土壤石砾含量、土壤容重较灌木林地小,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较灌木林地大.土壤饱和导水率平均值排序为:虎榛子灌丛林>山杨天然林>白桦天然林>油松人工林>辽东栎-虎榛子混交林.0-60 cm土层饱和蓄水量山杨天然林最大达3 550.36 t/hm~2,辽东栎一虎榛子混交林和虎榛子灌丛林较小,分别为2 319.85 t/hm~2和2 271.87 t/hm~2.  相似文献   

4.
人工纯林的长期连续生长或连栽所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是导致土壤退化和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防治的根本途径是引入种间关系协调的其他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该研究针对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针叶纯林,通过野外采集典型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和不同针阔树种当年枯落叶后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受自身枯落叶的影响,油松林地土壤会向偏碱化、土壤贫养(缺N)化和富啡酸含量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辽东栎,其次为白桦,而刺槐不适宜;落叶松林地土壤会向偏碱化、土壤碱解N和速效K的缺乏及细菌、真菌数量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其次为刺槐,而白桦和辽东栎不适宜;侧柏林地土壤会向土壤胡敏酸含量减少、部分酶酶活性降低和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和辽东栎,而白桦和刺槐不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认识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在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演替中的竞争关系,利用"平板培养法及MPN法"测定了辽东栎与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辽东栎与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总数量,根面高于根区。细菌数量在根面为辽东栎高于油松,但在根区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根面与根区均为辽东栎高于油松,硝化细菌数量在根面与根区均无显著差异。辽东栎根区土壤MBC含量高于油松。以上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浓度及种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影响较大;辽东栎丰富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有益于其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与利用,并在与油松的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人工针叶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退化的问题,通过土壤与枯落叶混合后进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1)小叶杨枯落叶对侧柏林地土壤碱解氮、有机C和胡敏素的改善效果显著;沙棘枯落叶对油松林地土壤速效磷和侧柏林地土壤pH值、速效磷、速效钾、富啡酸的改善效果显著;柠条枯落叶对油松林地土壤速效钾、有机C、胡敏酸和胡敏素的改善效果显著。(2)对油松林地来说,枯落叶的综合改善效应为:沙棘>柠条>辽东栎>小叶杨>刺槐枯落叶;对侧柏林地来说,枯落叶的综合改善效应为:小叶杨>沙棘>辽东栎>柠条>刺槐枯落叶。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辽宁省森林土壤与植物中钙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3种典型树种(油松,樟子松和柞树)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土壤及叶片(针叶)采集与测试基础上,采用统计对比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土壤水溶性钙和植物叶片全钙含量的东西向分布特征及土壤与植物叶片钙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与辽西森林土壤间水溶性钙含量有较大差异,辽西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分别为0.037~0.072 g kg-1和0.047~0.078 g kg-1;辽东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分别为0.025~0.039 g kg-1和0.019~0.038 g kg-1。相应地它们的植物叶片全钙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辽西和辽东分别在4.663~10.156 g kg-1和2.436~2.700 g kg-1之间。辽西林地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与植物叶片中钙含量均高于辽东,由辽西至辽东呈下降趋势,这与降水量增加有关。3种树种林地植物叶片全钙含量与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均呈正相关(油松P0.05,樟子松和柞树P0.01)。  相似文献   

8.
子午岭次生林区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就子午岭次生植被辽东栎、山杨、沙棘、狼牙刺、白羊草的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被间土壤持水力为:辽东栎>山杨>狼牙刺>白羊草>沙棘,除沙棘外,各植被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提高.②土壤比水容量即释水能力表现为乔木林大于灌木林和草地.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Gardner模型参数A、土壤有效水、土壤无效水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80,0.79.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N肥、NP混合、NK混合和NPK混合长期(10年)施用对黑土中水溶性有机物(WEOM)及其三维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K处理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氮肥单一和混合施用均能明显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EOC)含量,NK混合处理可降低WEOC占SOC的比例,而N、NP和NPK处理能增加WEOC占的比例,分别增加7.6%,9.4%,12.1%。NP处理能增加WEOM的芳香度,与对照相比增加41.6%。其他处理则降低土壤WEOM的芳香度。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施肥能明显增加类腐殖酸有机物和类富里酸有机物的含量,NP处理明显降低类酪氨酸蛋白质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的量,NK明显增加水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量,NP明显增加类腐殖酸有机物的量。荧光参数表明,NP处理可降低土壤老化程度,N处理增加可类色氨酸蛋白质的分子量和芳香度,N和NK处理则明显降低类腐殖酸有机物的分子量、芳香度和缩聚度,NP处理土壤中WEOM中类富里酸有机物的分子量、芳香度和缩聚度明显增加,N、NK和NPK处理则容易产生小分子量的水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不同的施氮肥方式都可增加类酪氨酸蛋白质的分子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肥可对黑土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且不同的施用方式具有不同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54,自引:11,他引:54  
研究了子午岭北部黄土区次生植被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关系符合幂函数θ=aSb,且相关系数达极显著。参数a值也随着植被类型的不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辽东栎群落>白桦林群落>山杨林群落>狼牙刺群落>虎榛子群落>铁杆蒿群落。在同一吸力段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辽东栎林群落、山杨林群落、白桦林群落、虎榛子群落、狼牙刺群落、白羊草群落、铁杆蒿群落、撂荒地。在低吸力段,不同群落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明显,乔木林土壤的含水量最高,灌木林高于草地土壤,撂荒地土壤最低。在20~50cm土层中,随着土壤吸力的增高,各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缩小。在中吸力段,乔木林地0~20cm土壤含水量最高,但草地土壤含水量超过了灌木林地。20~5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与上层土壤相似。植被类型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的蓄水和持水性能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著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油松、柴松3种群落的特征及其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子午岭辽东栎林除局部林是与其它林木混交外,一般都是纯林;油松林和柴松林常形成以该种群为主的单优群落,但混有少量阔叶树种.(2)子午岭林区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而柴松林物种不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3者的多样性指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特点.(3)子午岭辽东栎林、油松林、柴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分别为32.65,48.95和47.30 t/hm2.(4)辽东栎、油松、柴松枯枝落叶最大拦蓄量分别为50.93,70.15和61.68 t/hm2.  相似文献   

13.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剂之一,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对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农田,植被恢复可增加土壤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不同层次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就粒径而言,虽然各个植被下〈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的是〈0.25mm粒径,辽东栎林地〈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农田〈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3倍;其次,植被类型对〉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草地和弃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农田土壤〉5ra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149%,209%,104%,62%,10%。说明植被演替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首先是增加较大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植被的进一步演替,小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相应的增加,这部分有机碳是稳定的,说明植被恢复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生物炭与强还原处理(RSD)对退化设施蔬菜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影响.处理为对照(CK)、生物炭修复(BC)、淹水(SF)、淹水覆膜(SFF)、强还原修复(RSD)、RSD与生物炭联合修复(RSD+BC),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0-20,20-40 cm 土壤DOM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0...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探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挖掘了2 854个土壤剖面,采集了22 78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防治规划,初步估算了石漠化防治工程的土壤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碳呈现含量高、密度小的特征。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平均含量25.07g/kg,平均密度仅为4.27kg/m~2。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小为灌木林地乔灌木林地灌草地乔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草地水田园地旱地与坡耕地;表层碳密度大小为水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木林地弃耕地与荒地灌草地旱地与坡耕地草地园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人为干扰较为敏感,6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实施退耕还林,人工种草及人工造林等石漠化防治工程会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到2050年,贵州省0-10,0-20,0-30,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将增加1.99×10~(13),3.37×10~(13),4.45×10~(13),6.29×10~(13) g。可见,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具有含量高、密度低的显著特征,石漠化治理能有效增加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汇。  相似文献   

16.
The high vari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natural systems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means rapid methods are required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so that a high number of samples can be analyzed.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pectrometer type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centration on the humification indices of water‐soluble fulvic acids (FAs) derived from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thus enable the broader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for DOM characterization. We used three standard FA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umic Substances Society, 24 water‐soluble FAs isolated from topsoil,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in a fen area, and two different spectrometers. The wavelengths at which bands occurred were similar for all the FA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ctra of the FAs studied could be described by humification indices (band ratios). The humification indices calculated correlated very well between spectrometers despite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wavelengths of bands and shoulders.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se indices deduced from two spectrometers can only be directly compared if the spectra are corrected using a standard substance. Increasing DOC concentration resulted in a linear increase in humification indices with a sample specific slope. Therefore, we recommend using an uniformly low DOC concentration of about 10 mg C l—1 for recording the spectra of samples with typically low DOC concentrations (aquatic samples, soil solutions). This value is a compromise between relatively low absorption to minimize inner filter effects and a sufficient signal‐to‐noise ratio.  相似文献   

17.
在同一"气候-母质"条件下,本文研究了滇中飒马场流域4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本地植被群落和1种外来植被群落对酸性紫色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草丛、云南松、针阔混交林到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本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土壤的容重、pH、水溶性盐阳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而土壤粘粒、水解性酸、活性铝、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同时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占其剖面总含量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0~15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贮存量比灌草丛土壤的分别高出35 Mg hm-2和1.2 Mg hm-2,而其pH则比灌草丛土壤的低0.33。这反映出酸性紫色土的富铝化过程、生物富集过程和粘化过程随着植被演进而加强。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全氮贮量和pH分别为93.04 mg hm-2、2.45 mg hm-2和4.49,与针阔混交林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贮量和pH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其水解性酸度和活性铝含量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土壤的,表明长期种植桉树有加速土壤酸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福泉  吴介华 《土壤学报》1965,13(2):208-215
土壤的有机质状况与成土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借助于腐殖质形成分析法,ТюРин确定了腐殖质形成过程的地带性规律。他指出,不同发生学土类,其腐殖质形成有着明显的不同[1]。Кононова把土壤腐殖质看作为一个高分子物质体系,她证明成土条件对腐殖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分祖形成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胡敏酸的本性方面[2]。另一方面,一些工作表明,有机厦状况的不同又将对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产生不同的影响[3]。因此,研究土壤的腐殖质状况,不仅有助于对土壤性质的了解,而且可为成土过程,从而为土壤分类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