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在胚胎植入过程中的作用,取正常妊娠(6W~11W)人工流产子宫蜕膜组织30例,自然流产蜕膜组织30例,利用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流产组与正常妊娠蜕膜中STAT1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STAT1在正常妊娠6W~11W蜕膜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蜕膜STAT1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说明在自然流产子宫蜕膜组织中,STAT1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蜕膜细胞过度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而影响胚胎正常植入,这可能是诱发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ICAM-1在妊娠早期和流产大鼠子宫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妊娠早期和流产大鼠子宫中ICAM-1的分布与表达。发现ICAM-1在各组大鼠子宫腔上皮、腺上皮、子宫基质或蜕膜、子宫肌层及部分血管内皮上均有表达。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基质、肌层和蜕膜细胞中ICAM-1的表达比发情期增加,且植入期和植入后期增加极显著(P〈0.01),植入期较植入前期在以上部位中增加极显著(P〈0.01),达到最高峰;植入后期肌层中ICAM-1的表达较植入期显著降低(P〈0.01)。流产大鼠蜕膜中I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子宫含胎儿部分蜕膜上皮细胞中ICAM-1的表达较强。结果表明ICAM-1主要在植入期发挥作用,其在妊娠早期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与脂多糖(LPS)诱导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转录因子kppaB(NF—κB)的表达。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和LPS诱导流产模型。采用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鼠13d蜕膜组织TNF-α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LPS诱导流产模型蜕膜组织TNF-α和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结论:NF-κB异常表达可能是小鼠流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了早期流产、正常妊娠和非妊娠大鼠子宫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分布与表达,探讨IL-18、iNOS和NF-κB的表达与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阴道涂片法将经过自然交配的大鼠分为流产组、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3组,每组10只.流产组大鼠于妊娠第7天和第8天分别灌服米非司酮4 mg/(kg·d).各实验组大鼠均于交配后第9天处死,取子宫,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结果]IL-18、NF-κB和iNOS在正常妊娠组、非妊娠组和流产组大鼠子宫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子宫基质细胞或蜕膜细胞、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与正常妊娠组相比,流产组大鼠子宫中IL-18和iNOS的表达极显著减弱(P<0.01),NF-κB表达极显著增强(P<0.01),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IL-18、NF-κB和iNOS的表达均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IL-18、NF-KB和iNO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miRCURY LNATM microRNA Arrays 10.0对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绒毛和正常胚胎绒毛组织miRNAs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流产绒毛和正常绒毛组织有43个miRNAs存在明显表达差异(ratios≥2.O或ratios≤0.5).其中上调表达33个,下调表达10个.文献检索显示有12个差异表达miRNAs(上调10个,下调2个)已有功能研究报道,主要与细胞侵袭、离子转运和信号转导相关,另外31个尚无功能研究报道.该研究结果提示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某些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正常绒毛为对照,通过qRT-PCR检测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组织中hsa-miR-26a的表达水平;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使用Targetscan预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可能为hsa-miR-26a所调控的靶基因.结果显示hsa-miR-26a在自然流产胚胎绒毛中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中hsa-miR-26a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有2个: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hsa-miR-26a可能通过转录后调控着床相关基因LIF的表达,进而调节HCG水平,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以及荧光定量PCR等试验技术,研究HIF-2α基因在大鼠早期妊娠1~9 d、激素处理、人工诱导蜕膜化及体外诱导人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中表达情况。妊娠1~5 d子宫基质细胞中低表达;妊娠第6天在围绕着床位点子宫基质细胞中HIF-2α表达升高;妊娠第7~9天HIF-2α蜕膜中表达逐渐增强;24 h雌激素和孕酮处理HIF-2α在子宫中表达无变化。HIF-2α在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中高表达。在体外诱导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中,HIF-2α随诱导天数增加表达升高。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表明,HIF-2α可能在早期妊娠蜕膜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基因及其蛋白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受孕3~7 d的小鼠子宫内膜MMP1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并以未孕小鼠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①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组织MMP1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未孕小鼠均显著增加,且表达量从着床前期到着床后期逐渐增强,其中d6、d7表达最强,与其他妊娠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MMP10基因和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结论:MMP10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有利于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胚胎滋养细胞的侵袭,参与着床中子宫内膜的蜕膜化过程以及胚胎的早期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9.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妊娠的20%,其中因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感染所致胚胎异常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40例自然流产绒毛进行HCMV-DNA特异片段体外扩增,并与正常绒毛组进行对照,以探讨HCMV宫内感染和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绒毛的来源及处理:40例自然流产患者均是1996年3月以来因早孕并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经检查被诊为:先兆流产6例,难免流产8例.胚胎停止发育9例,过期流产7例,不全流产IO例。分别在门诊及病房行吸宫术。均在手术无菌下取绒毛2g,捣碎后溶于生理盐水2ml中,转入1.5ml…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白介素1受体Ⅱ基因在小鼠子宫蜕膜组织或细胞中的转录.获取正常的小鼠子宫蜕膜组织和人工诱导蜕膜化组织,同时利用酶消化分离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进行体外诱导蜕膜化,以未诱导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为对照.结果表明:白介素1受体Ⅱ在正常子宫蜕膜组织、人工诱导蜕膜化组织、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基质细胞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说明白介素1受体Ⅱ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