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生物肥功能菌贵州木霉NJAU4742液体发酵过程中产胞外木聚糖酶的参数,为生产木霉固体菌种及其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获得不同单因子对菌株产胞外木聚糖的影响;利用Minitab 15.0软件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出核心因子;再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设计Box-Behnken试验完成核心因子的优化,并结合Design Expert 10.0软件分析试验数据,最终得出菌株产木聚糖酶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利用凝胶电泳分析胞外蛋白条带差异并测定蛋白含量。[结果]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尿素与氯化钙含量、培养基初始pH值、温度、培养时间对菌株产木聚糖酶影响比较大,尿素和氯化钙最佳含量分别为0.25 g·L~(-1)、0.40 g·L~(-1),最佳初始pH值3.0、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 d。响应曲面优化试验确定尿素添加量、氯化钙添加量、初始pH值和磷酸二氢钾添加量为影响菌株产胞外木聚糖酶的核心因子,并确定液体发酵主要参数:尿素0.29 g·L~(-1)、氯化钙0.35 g·L~(-1)、磷酸二氢钾2.12 g·L~(-1)、初始pH值3.16、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 d、孢子接种量1.0×10~5CFU·mL~(-1)。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优化后部分区域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发酵过程参数优化后贵州木霉NJAU4742产胞外木聚糖酶活性达到19.86 U·mL~(-1),比没有优化前提高1.25倍,菌株胞外蛋白含量比原始培养条件培养提高1.50倍。  相似文献   

2.
糙皮侧耳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影响糙皮侧耳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降解的因子。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由正交试验优化组合各个因素,确定氮素的添加量,最后确立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2.5,pH为5.5,培养温度为28℃时,在原有发酵料的基础上添加尿素1%,接种培养糙皮侧耳10d后,玉米秸秆的处理效果最佳,此时ADL降解率和DM损失率分别为38.64%和14.78%.  相似文献   

3.
固态发酵中2种微生物降解玉米秸秆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这2种菌株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玉米秸秆的效果,通过25 d的室内发酵培养试验对固态发酵中添加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后玉米秸秆的有机碳、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以及β-葡萄糖苷酶活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第10~16 d时,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玉米秸秆分解速率、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均达到最高,发酵25 d后,2种微生物处理的玉米秸秆分别累积降解了21.79%和20.12%,说明两者的降解效果差异不大;与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相比,哈茨木霉处理的秸秆剩余量、有机碳含量、剩余秸秆有机碳总量分别降低了1.67%、0.26%和1.80%,秸秆纤维素降解率、秸秆木质素降解率、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分别升高了6.99%、6.54%、0.7 FPU·m L~(-1)、0.04 IU·m L~(-1)和9.26 IU·m L~(-1),说明添加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降解秸秆,但两者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黑木耳菌丝体液体发酵富硒条件及菌丝体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旨在寻找新型富硒抗氧化物质并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资料。以黑木耳菌丝体的富硒量为测定指标,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黑木耳菌丝体液体发酵富硒条件进行优化,以DPPH(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清除率为测定指标,采用DPPH还原法对黑木耳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适富硒条件为:葡萄糖20 g·L~(-1),酵母膏2.5 g·L~(-1),硒浓度7.5μg·m L~(-1),p H 6.5,温度28℃,转速140 r·min~(-1),培养时间5 d。该条件下黑木耳液体发酵的菌丝体富硒量可达853.16μg·g~(-1),较优化前提高了66%。黑木耳菌丝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6.12%。优化后的培养条件较好地提升了黑木耳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富硒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基于厌氧发酵发酵产沼气为目标的糙皮侧耳预处理甘蔗叶工艺,以糙皮侧耳对甘蔗叶的降解特性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碱处理、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湿度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工艺,并通过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预处理条件为1%Ca(OH)2浸泡1 h、接种量50%、培养温度28℃、培养湿度60%时;甘蔗叶经糙皮侧耳预处理25 d,可有效改善甘蔗叶的厌氧产气性能,沼气总量为33957 m L、发酵物料的木质素降解率为52.1%,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8.9%、26.2%。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基于厌氧发酵发酵产沼气为目标的糙皮侧耳预处理甘蔗叶工艺,以糙皮侧耳对甘蔗叶的降解特性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碱处理、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湿度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工艺,并通过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预处理条件为1%Ca(OH)2浸泡1 h、接种量50%、培养温度28℃、培养湿度60%时;甘蔗叶经糙皮侧耳预处理25 d,可有效改善甘蔗叶的厌氧产气性能,沼气总量为33957 m L、发酵物料的木质素降解率为52.1%,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8.9%、26.2%。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枯草芽孢杆菌NTGB-178发酵工艺,为提高发酵液中的生物量与芽孢产量,降低该菌产品制剂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响应面法(RSM)对NTGB-178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出影响NTGB-178芽孢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逼近存在最大响应值的中心点。最后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Box-Behnken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建立响应面方程,绘制响应面图,并对影响发酵产孢的主要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响应面分析和评价,确定最优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结果]麸皮、NaCl、初始pH为影响NTGB-178芽孢产量的主要因素,方程预测最优水平为:麸皮10.35 g·L~(-1),NaCl 4.41 g·L~(-1),初始pH6.07,其他条件分别为:玉米粉12.5 g·L~(-1),豆粕25.0 g·L~(-1),CaCO_31.0 g·L~(-1),MgSO_4·7H_2O 2.0 g·L~(-1),接种量4%,装液量65 m L/250 m L,培养温度36℃,摇床转速220 r·min~(-1),培养时间36 h。经验证,优化后发酵液中生物量为6.55×109CFU·m L~(-1),芽孢产量为6.16×10~9CFU·m L~(-1),芽孢产量较优化前提高了8.48倍。最后在中试培养条件下,发酵36 h后芽孢产量最高为7.33×109CFU·m L~(-1),验证了摇瓶优化条件的稳定性。[结论]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发酵工艺,可显著提高NTGB-178的生物量与芽孢产量,此发酵工艺为芽孢杆菌NTGB-178工业化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发酵性丝孢酵母产生油脂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摇瓶培养优化试验,对发酵性丝孢酵母菌体生长与产油脂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发酵性丝孢酵母最佳生长及产脂条件:葡萄糖质量分数12%,碳氯比75,乙醇体积分数0.2%,接种量10%,发酵时间4 d,温度27℃,产脂培养基初始pH值5.8,震荡培养150 r·min~(-1),300 mL三角瓶装液量25 mL,优化后可得生物量31.26 g·L~(-1)发酵液,油脂含量60.20%,产油率迭15.81%.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黄原胶,优化黄原胶高产菌株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对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离子)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pH、装液量和接种量)进行优化,试验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g·L~(-1)、豆饼粉30g·L~(-1)、KH2PO42g·L~(-1)、pH值9.0。在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条件下发酵72h,黄原胶产量达到21.0g·L~(-1),是初始培养条件产量8.65g·L~(-1)的2.43倍。优化发酵工艺后,黄原胶品质提高,丙酮酸含量从8.9%升高到16.3%,而蛋白质含量从15.27%降低到4.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预处理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不同pH、温度、接种量和时间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木质素的影响。[结果]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2℃,pH=6,接种量10片,时间15d。[结论]在最适条件下,还原糖得率由0.47g·L~(-1)提高到0.79g·L~(-1)。本研究可提高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利用率可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T-500是1株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通过优化其摇瓶发酵工艺,从而提高发酵液中脂肽类抗生素的含量,为T-500菌株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指示菌,利用酸沉淀法提取T-500菌株发酵液中的脂肽类抗生素,并进行脂肽抗生素粗提液的抑菌效果分析,筛选影响抑菌效果的发酵培养基主成分;随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优化T-500菌株高产脂肽类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结果]T-500菌株高产脂肽类抗生素的最佳培养基为:黄豆饼粉7.00 g·L~(-1),蛋白胨4.92 g·L~(-1),酵母粉1.90 g·L~(-1),小麦粉5.00 g·L~(-1),玉米糊5.00 g·L~(-1),NaCl 1.00 g·L~(-1),MgSO_40.20 g·L~(-1),MnSO_45.0 mg·L~(-1),FeSO_40.5 mg·L~(-1)。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装液量500 mL三角瓶装105 mL,接种量0.87%,发酵时间41.35 h,温度28℃,转速180 r·min~(-1)。利用最佳摇瓶发酵工艺,T-500菌株所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对纹枯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1.23±0.15)mm,菌含量达(7.41±1.18)×109CFU·mL~(-1)。经摇瓶发酵试验和抑菌活性验证,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质谱和色谱检测表明:优化发酵工艺后产生的Surfactin含量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48.2%,Iturin含量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180.9%;优化发酵工艺后检测到了Fengycin的产生,但优化前未发现Fengycin的产生。[结论]利用响应曲面法成功优化了枯草芽胞杆菌T-500产脂肽类抗生素的摇瓶发酵工艺;优化后,T-500产脂肽类抗生素产量增加,抑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响应面法优化双孢蘑菇菌株W38液体菌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中心组合设计对双孢蘑菇新菌株W38液体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模型并确定其最佳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小米粉49.90g·L~(-1),黄豆粉13.60g·L~(-1),KH_2PO_4 2.00g·L~(-1),MgSO_4·7H_2O 1.067 5g·L~(-1),初始pH 6.5,发酵时间7d,发酵温度24℃,摇瓶转速180r·min~(-1)。在此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38液体菌种的菌丝体每100mL生物量可达2.35g,与初始培养条件下的菌丝体生物量相比提高了3.05倍,平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了14.7%。  相似文献   

13.
云芝糖肽对烟草花叶病毒TM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物质。为提高杂色云芝菌液态发酵多糖产量,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杂色云芝菌液体发酵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6.5、装液量100 mL·250 mL~(-1)、接种量10%、温度27℃、7 d、200 r·min~(-1)。优化后杂色云芝菌液体发酵的生物量为10.82 g·L~(-1),胞外多糖为1.98 g·L~(-1),较优化前生物量提升2.06倍,胞外多糖提升2.33倍。优化后多糖产量有大幅提高,可为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抗真菌的枯草芽孢杆菌210的发酵工艺,提高芽孢产量。结果显示,影响芽孢产量最主要的3个因素为玉米粉、蛋白胨和KH_2PO_4用量,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10.75 g·L~(-1)、黄豆粉9.00 g·L~(-1)、蛋白胨6.97 g·L~(-1)、KH2PO40.66 g·L~(-1)、Na Cl 4.00 g·L~(-1)、MgSO_4·7H2_O 0.60 g·L~(-1)、Ca Cl_23.00 g·L~(-1)、MnSO_4·H_2O 0.60 g·L~(-1)。基于优化配方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1℃、装液量30 m L·250 mL~(-1)、接种量4%。枯草芽孢杆菌210在上述优化后的条件下培养,芽孢产量达到1.64×10~(10)cfu·mL~(-1),较优化前提高6.5倍。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东北寒区冬季沼气发酵水解效率低下问题,从土壤中定向筛选一组耐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系LTF-27。利用间歇试验,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其稻秆水解培养条件。反应装置有效体积300 mL,底物唯一碳源为2 g·L~(-1)水稻秸秆,温度控制在(17±1)℃、摇床转速100 r·min-1,培养13 d。通过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组合为水稻秸秆2 g·L~(-1),(NH_4)SO_41.5 g·L~(-1),NaCl 5 g·L~(-1),酵母浸粉1 g·L~(-1),MgSO_40.057 g·L~(-1),CaCO_31.49 g·L~(-1),K_2HPO_40.75 g·L~(-1)。优化后低温条件下稻杆降解率可达64.51%,提高10.2%。利用分光光度法对复合菌系LTF-27产酶结果分析表明,该菌系可将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完整纤维素酶系,酶系中3种关键酶产酶过程相似,β-葡萄糖苷酶酶活(最大值3.4 IU·mL~(-1))较内切葡聚糖酶活(Cx)(最大值8.5 IU·mL~(-1))、外切葡聚糖酶活(C_1)(最大值7.9 IU·mL~(-1))活性低。  相似文献   

16.
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实验室保存的46株纤维素分解菌中筛选出1株可高效降解半纤维素的木聚糖酶高产菌株APS35,其酶活力高达31.801IU.g-1,比APS02(对照)高4.91倍。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以水稻秸秆为底物,APS35产木聚糖酶的最适条件: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4d,稻草粉与麸皮比4∶1,接种量10%,氮源为酵母膏(总氮量0.4%),pH为4.0,吐温80浓度0.4%。在此条件下的木聚糖酶活力为32.024IU.g-1,与优化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慕士塔格峰江布拉克冰川融水中筛选获得一株耐低温蛋白酶细菌菌株P3-1,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假单胞菌,其分泌的蛋白酶最适催化温度为25℃,符合低温酶特性.通过单因子筛选及正交试验优化P3-1发酵条件,确定其最佳产酶培养基配比为:3.0%葡萄糖、1.5%蛋白胨、0.3%Mg SO4,最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p H 7.0,发酵时间42 h.在此条件下菌株发酵产酶活力可达82.1 U·m L~(-1),是最初(37.3 U·m L~(-1))的2.2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杨木屑替代杂木屑栽培平菇的可行性及其与玉米秸秆不同配比对平菇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为平菇栽培基质的选择和配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侧耳属平菇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为试验材料,以杨木屑和玉米秸秆为栽培主料,通过调整杨木屑和玉米秸秆的比例设计平菇栽培基质配方,以传统配方栽培为CK,比较分析不同配方基质栽培平菇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的差异,筛选适合平菇栽培的基质配方。【结果】在杨木屑30%+玉米秸秆53%+麦麸10%+黄豆粉2%+玉米粉3%+石灰1%+石膏1%组成的培养基上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3种平菇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表现最佳,均优于其他配方,与CK最接近,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9.14~9.79 mm/d),菌丝长势强,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为24~26 d),子实体菌盖直径最大且最厚,菌柄长度适中且最粗,子实体外观色泽好、圆整、韧性好且朵大型好;糙皮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80 g,生物学效率为119.21%;金顶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73 g,生物学效率为114.57%;美味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79 g,生物学效率为118.54%。【结论】杨木屑30%+玉米秸秆53%+麦麸10%+黄豆粉2%+玉米粉3%+石灰1%+石膏1%适宜侧耳属平菇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的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CN181菌株在发酵液中的数量,本试验通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CN181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和筛选。通过单因子试验得出,玉米粉为最适碳源,豆粕为最适氮源,K~+和Na~+为最适金属离子;正交试验法得到了发酵液中各组分的最佳含量,分别是:玉米粉15.0 g·L~(-1)、豆粕10.0 g·L~(-1)、K_2HPO_4 2.0 g·L~(-1)和NaCl 2.0 g·L~(-1);在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含量后,对CN181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条件为: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8.0、250 m L摇瓶装液量30 m L、接种量2%(体积分数)、培养温度30℃、转速180 r·min-1、培养时间24 h。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异Vc钠生产废液(WEP)复合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高蛋白饲料.通过富集培养、分离与鉴定等方法得到1株耐15%WEP的犁头霉(Absidia sp.)Z2菌株,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Z2和白地霉混菌固态发酵WEP和玉米秸秆生产高蛋白饲料的条件.结果表明:m秸秆∶m麸皮=5∶1,固∶液(液体为15%WEP,1 g·L-1硫酸铵,0.5 g·L-1磷酸二氢钾,0.1 g·L-1的硫酸镁)=1∶4,初始pH值5.5,28℃,发酵4 d时发酵物料中的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101.2 mg·g-1和62.5 mg·g-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2.96%和26.0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1.20%和8.57%,发酵后物料为黄褐色、香味浓郁.异Vc钠生产废液复合玉米秸秆经犁头霉和白地霉混菌发酵后提高了玉米秸秆作为饲料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