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近30年国内学者对我国野生大豆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文分别从野生大豆表型水平、生化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对我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野生大豆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于2019年、2020年分别对吉林省全境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与收集。结果表明,在吉林省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区均发现有野生大豆的分布,在白城市和松原市的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未发现野生大豆分布,共收集野生大豆种子212份,其中有半野生大豆7份、披针叶野生大豆11份。考察过程中发现有新类型野生大豆及新的分布地点,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公路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破坏,吉林省野生大豆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威胁,分布面积急剧减少甚至消失,尤其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接壤的半干旱型大陆气候的白城市原本就分布较少的野生大豆资源,如今濒危状况更为严重。因此,提出了加强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补充收集及野生大豆优异资源发掘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于2013年9月~10月和2014年9月~10月分别对辽宁省喀左县和盘山县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与收集。结果发现在盘山县的14个乡镇均发现有野生大豆的分布,而在喀左县的21个乡镇中只有11个乡镇发现有野生大豆分布,共收集到野生大豆资源225个居群,其中有半野生大豆15个居群,披针叶型野生大豆6个居群,于2015年种植于田间并进行表型性状鉴定评价。考察过程中发现有新类型野生大豆以及新的分布地点,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公路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破坏,对辽宁省这两个地区野生大豆的生长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野生大豆的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甚至绝迹,尤其身处辽西北干旱气候的喀左县原本就分布较少的野生大豆资源,如今濒危状况更为严重。因此,提出了加强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和补充收集以及野生大豆优异资源发掘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7,(1):12-15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半野生大豆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地利用价值。通过对优异品种、品系的分析,浅谈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野生大豆创制优异资源的方法和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效果。并结合多年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经验,提出利用野生大豆创制种质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分布、起源、分类、研究与利用5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野生大豆的产量品质、生理性状、杂种优势的优良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角度介绍了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利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野生大豆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野生大豆在饲料及药用作物上的应用价值。阐述了利用野生大豆所取得的成果,并对野生大豆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野生植物保护关系到自然生态平衡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和遗传育种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宣传、采取原位资源保护、使野生大豆种类得以衍续。针对淮河中下游野生大豆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种质资源保护提出建议,为中国大豆育种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种质资源与有利基因库。S#$NL下 关键词:野生大豆;分类调查;五河县;加强;资源保护;S  相似文献   

8.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祖先种,具有高蛋白、繁殖系数大、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进行大豆品种改良、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多样,在新种质创制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自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全面搜集考察至今已有整整37a。在这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对本省寒地野生大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的历史和分布现状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加强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有效利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强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辉  张文明  胡晨  任冲  姚大年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7-11788
2006年9~10月对安徽省26个市(县)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收集野生大豆样本34份。通过考查分析可知,安徽省野生大豆分布范围广、类型多,生长的小环境各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依此提出加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研究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长期自然环境选择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是大豆珍贵的基因库,具有高蛋白含量、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笔者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评述,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创新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长期自然环境选择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是大豆珍贵的基因库,具有高蛋白含量、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笔者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评述,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创新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抗旱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野生大豆抗旱性,发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提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需要合理鉴定与评价其抗旱性。在对4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作了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用20份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通过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和抗旱系数分析其抗旱性,发现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具有多样性,有些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个或几个生育期表现抗旱。同时,发现有些材料抗旱系数虽较小,但在对照条件下农艺性状表现好。  相似文献   

13.
浮山县是黄河流域野生大豆的重要原生地。通过3年来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浮山县的野生大豆生存环境存在严重威胁。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进行标志性保护;加强宣传,增强当地农户保护野生大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监测调查,加大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力度。  相似文献   

14.
野生大豆营养丰富,具有抗逆性好、适应能力强、产量高等很多优良性状,因而在农业育种、食品加工及饲料加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野生大豆有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尤其具有利用价值。近年来,人们利用野生大豆的高蛋白质、强抗逆性、高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开展了大量的大豆种间杂交育种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的研究。本文初步分析了野生大豆的优良性状,总结了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并对野生大豆的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起源、新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其遗传性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国内分布的地理位置、种质资源发展所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野生大豆资源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野生大豆资源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原生地受到很大的破坏,种质资源损失严重,抢救保护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已十分紧迫。针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野生大豆的开发潜力与应用前景、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与保护现状,提出加强收集保存、深入鉴定评价、充分利用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广西大豆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保护和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和遗传育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淮河中下游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种质资源保护提出建议,为中国大豆育种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种质资源与有利基因库。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原位保护或原生境保护,构建一个野生大豆核心资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及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形态性状、海拔高度的调查,经GPS定位,掌握宁蒗县野生大豆原生境范围及种质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国家级宁蒗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  相似文献   

20.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创新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丰产性好等优良性状,对于拓宽大豆种质遗传基础和丰富大豆种质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创新应用两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对野生大豆研究现存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野生大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