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探索淮南多雨地区稻茬小麦高产的途径,今年在我所农场进行了“三结合”的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初获成效。全场700亩小麦平均亩产514.3斤。10块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536.3斤,最高的达612.2斤。  相似文献   

2.
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为了探索小麦高产规律,1972年秋播,我们种了60亩小麦丰产试验田。经过一年的努力,获得了平均亩产736.7斤的较好收成。其中30亩济南九号亩产661.7斤,10亩蚰包麦亩产771.6斤,20亩毛颖阿夫亩产831.7斤,在毛颖阿夫中有8亩亩产达954.3斤。同时,为今后夺取小麦高产更高产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南方多雨地区小麦高产的规律,我们原有教师和贫下中农教师、农场工人、工农兵学员一起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1973年扬麦一号小麦试验田7.2亩,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1.04亩,亩产812斤。 一、高产试验田的产量结构和茎蘖动态  相似文献   

4.
1974年,我所开始探索沿江稻麦两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4年1.25亩扬麦1号丰产田,亩产683.2斤.1975年7.27亩小麦,平均亩产968.47斤,其中0.78亩扬麦1号,亩产达1008.1斤.1976年7.086亩小麦,平均亩产1007.6斤,其中1.23亩扬麦1号,亩产达1069斤.1978年6.89亩小麦,平均亩产954.5斤,其中1.9亩扬麦3号,亩产1007.3斤,0.9亩扬麦2号,亩产达1093斤(见表1).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小麦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地区一块小麦高产样板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坝子,历史上不种小麦,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合作化后发扬革命精神,破除迷信,敢于和天斗争,向地要粮,大力发展生产,1958年开始试种小麦,几年来逐步走出了一条提高小春复种的路子。去年秋天在党的三大革命运动号召下,大搞科学实验,在风屏区等相寨建立了655.16亩大面积的小麦样板田,估产平均亩产300斤以上,4月20日开镰收割21.3亩,总产7,805.6斤,平均亩产366斤,其中产量较高的1.18亩社队干部试验田,单产531斤,最低的0.68亩,折合亩产也有282斤,树立了边疆亚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为了探索小麦亩产900—1000斤的高产规律和进一步明确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于1976—1980年在偃师县本校农场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年来,气候因素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每年均有4一5亩试验田单产达到900斤以上。1977年5.7亩平均单产929.6斤,1978年5.65亩平均单产为966.2斤,1979年5.6亩平均单产900斤,1980年4亩平均单产906.5斤;其中1978年1.13亩平均单产1030斤。围绕高产试验调查测定了高产群体结构,并设置品种、密度、播期、种植方式及促控管理等辅助试验。现将所获资料和初步认识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动下,去年我们汪东银花组,在多灾之年,43亩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247.4斤的好收成。4亩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301.9斤,其中2.5亩亩产皮棉超过了310斤。现将亩产皮棉300斤试验田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南京地区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研究提高光能利用,增强光合效率,增花保花攻大穗、增粒重及有关营养诊断等高产关键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研究。1977—1978年种植的五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亩产超千斤,其中有两块田达到1100斤以上。丰产一号田,品种宁7317,1.38亩,亩产1137.9斤;二号田,品种宁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额丰产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一些国营农场,亩产小麦1,500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为了研究这一地区春小麦高额丰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1976—1978年间,我们在柴达木盆地香日德农场,与该场干部工人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春小麦高额丰产的试验研究,连年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6年首次获得19.68亩平均亩产1,534.6斤的高产,另有1.45亩亩产1,632.8斤;1977年亩产超过1,500斤的总面积有101.9亩,有三块试验田(1.121亩、1.0亩、1.032亩)亩产分别达1,765.5斤、1,737.5斤、1,727.1斤;1978年由于运用了前两年的经验,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丽江县大研公社红卫大队第一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探索小麦高产规律,连年不断地促进了全队小麦生产的发展。该队1974年高产试验田亩产600斤,从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1975年的小麦生产上,取得了大面积平均亩产达643斤的成绩。1975年高产试验田亩产1,330.5斤的经验,运用到1976年的小麦生产上,又取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全队20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964斤。红卫一队小麦生产发展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小麦高产试验田对促进大田生产所起的作用。今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高产小麦的合理群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云南省各地小麦丰产样板田中均配合种植了一些小麦高产试验田,这些高产试验田的平均亩产一般都超过了1,000斤,在大理、丽江等小麦生产先进地区,高产试验田的亩产水平已达到1,500—1,650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水平,我们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79年,我所四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超过了1100斤,其中Ⅲ号高产田品种为泗阳117(半冬性),1.207亩,单产达到1270.37斤,Ⅳ号高产田品种为小偃4号(春性),1.005亩,单产1203.05斤。现将亩产1270斤小麦高产田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两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协作攻关,开展对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去年12个单位,18块四,54.41亩小麦亩产超千斤.今年(1979年,下同)经地、县科委分别验收的共有71个单位,95块田,302.863亩亩产超千斤,其中1000~1100斤的67块,214.983亩;1100~1200斤的23块,80.705亩;1200斤以上的5块,7.125亩,产量最高的1.207亩亩产达1270.37斤.今年参加地区协作的有10个单位,23块田,40.107亩亩产超千斤,平均亩产为1103.44斤.有些单位已连续三年亩产超千斤.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推动下,我省小麦创千斤夺高产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近年来,三麦高产栽培取得了显著成果,产量纪录获得了新突破。我所小麦高产栽培亦取得了新进展。1975年小麦丰产田最高亩产达到了940.1斤,9.16亩小麦丰产田,平均亩产894.2斤;1976年小麦丰产田亩产达897斤;1977年虽受严重湿害、病害的影响,小麦丰产田亩产仍达到825斤。三年实践证明:在南方多雨多病地区,小麦也可以获得亩产千斤左右的高产;不仅丰年小麦可以高产,在严重的灾年亩产也能达到800多斤。这说明南方小麦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大搞科学种田夺高产,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我队二十亩小麦试验田总产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六斤,获得亩产一千零五十五点八斤的可喜成果。从一年来小麦生产和科学试验的斗争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历来是我省淮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70%,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5~5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探索高产规律,以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对促进全区粮食生产、推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75年以来,我们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与调查研究,首先在亩产四、五百斤的水平上摸索稳产八百斤的技术措施,继而在八百斤的水平上探索亩产千斤的栽培措施及其规律.自1976至1980年的五年间,除1977年外,其它四年本所的高产试验田亩产都在800斤以上,其中1979年2.81亩实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永红庄大队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全大队600亩小麦,在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水平,创小麦高产之后,今年又战胜了旱、虫、风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平均亩产860斤的更大丰收,比去年小麦亩产757斤每亩增产13.6%,其中有300亩平播小麦,平均亩产在900斤以上。下面就我们的实践体验,谈谈对小麦高产规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2~1984年,我们在太湖地区、丘陵地区以及里下河地区设点,以小面积攻关与连片高产栽培试验相结合,对盐粳2号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及其调控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年合计高产试验田716.98亩,平均亩产1014.76斤;攻关试验田26.79亩,平均亩产1170.38斤。现将盐粳2号高产群体的生育特点及合理调控技术归纳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盖县白果农场,是从1972年开始种冬麦的。三年迈了三大步,19T2年播种43亩,一季上《纲要》,平均亩产420斤;1973年播种84亩,一季过“黄河”,平均亩产638斤,最高地块亩产820斤,1974年,播种441亩小麦,平均亩产733斤。其中第二大队101亩小麦,平均亩产811斤,一季过“长江”;同时出现了一个过“黄河”的山区大队,平均亩产524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