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在同时考虑进水与池内水的污泥质量浓度差异和温度差异的条件下,对平流式二沉池内的异重流现象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异重流对池内流场及污泥沉降规律的影响,为优化沉淀池结构设计及提高沉淀池工作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Mixture模型和RNGκ-ε2方程紊流模型,设初始时刻二沉池内水为清水,进水为含一定质量浓度污泥的污水,并通过设置池内水与进水的不同温差模拟夏季与冬季环境,利用模拟数据分析不同时刻各工况下异重流的演变规律。【结果】池内水与进水的单纯污泥质量浓度差异会产生下异重流,小温差低温水与夏季大温差低温水进入均会导致下异重流产生,温差增大,下异重流作用更为明显;高温水进入会同时产生上异重流与下异重流,冬季温差高温水进入时上异重流起主导作用,异重流产生的旋流作用明显,对沉淀池工作效率的影响很大。【结论】温差异重流与污泥质量浓度差异重流本质均为密度差异,低温水进入增强下异重流,高温水进入削弱下异重流,温度影响会消失,污泥质量浓度差异重流作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
宁夏黄灌区灌淤土硝态氮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硝态氮在宁夏黄灌区灌於土中的基本运移规律,采用水平土柱进行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并采用自制垂直土柱完成了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研究.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硝态氮运移与水分湿润峰迁移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随着硝态氮运移距离的增加,硝态氮浓度升高,并在湿润峰处累积;硝态氮浓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并呈幂函数关系;硝态...  相似文献   

3.
利用田间渗滤地,对潮土硝态氮移动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连续两年施用氮肥,施氮量150kg/hm ̄2·季,150cm深层土壤水溶液硝态氮浓度均低于10μg/mL,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质无影响;尿素不同施氮量以及等氮条件下不同品种氮肥,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0-40cm土层硝态氮各季累计值呈下降趋势,40-60cm上层硝态氮浓度呈上升的趋势。对150cm深处土壤排出水中硝态氮含量的观测结果,淋洗到1m上层以下的硝态氮淋失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亚硝态氮浓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和藻对亚硝态氮的利用,实验分析了水体中亚硝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的变化,测定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藻细胞内亚硝态氮含量和藻亚硝酸氧化酶(NOR).结果显示,在10 mg NO-2-N·L-1的处理组中,培养基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同时减少,说明铜绿微囊藻可以同时利用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在20和30 mg NO-2-N·L-1的处理组中,随着藻的生长培养基中亚硝态氮的浓度减少,硝态氮浓度增加,而且电泳实验显示此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能产生亚硝酸氧化酶,表明培养基中的亚硝态氮被亚硝酸氧化酶氧化为硝态氮.本实验也表明高浓度的亚硝态氮(大于10 mg NO-2-N·L-1)能够抑制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二年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表明,高、中、矮秆春小麦品种,其体内氮素浓度有明显差异;随着施用氮肥的增扣,体内全氮,硝态氮含量随之提高,而无机磷有减少趋势,体内硝态氮和无机磷呈高度负相关(r=-0.725 n=15拔节期)。应用Ulrich确定最适浓度和临界浓度的方法,获得了三个不同小麦品种在拔节期、抽穗期的全氮量和硝态氮的最适浓度和临界浓度,以及低、中、高、过量四级诊断指标。为了推广应用,提供了化学诊断与外形诊断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园林绿地处理城市污水、污泥实验,结合硝态氮不易被土壤吸附及易溶性,研究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确定了葫芦岛地区污泥的施用时间以3月中下旬最佳,严格控制污泥负荷量不超过75t/hm2.a。为污泥资源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RZWQM模型模拟华北玉米土壤剖面水氮迁移及淋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北石家庄大河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RZWQM模型对玉米季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淋溶和氨挥发特征以及作物产量进行模拟,提出控制硝态氮淋溶的玉米施肥方案。设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施氮量分别为575、400、215、0 kg·hm-24个处理,应用轮作周期施氮量为575 kg·hm-2处理玉米季土壤剖面含水量、硝态氮和产量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应用其他3个施肥处理进行模型参数的验证。结果表明:率定与验证过程中土壤剖面含水量均方根误差方差分别为0.003 6、0.010 6 cm3·cm-3,4个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RMSE分别为6.56、7.30、3.64、1.53mg·kg-1。在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了RZWQM模型对轮作制度下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淋溶和氮挥发的预测,虽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存在偏差,但在总体上RZWQ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华北石家庄地区土壤剖面水氮的迁移转化,并且可为日后进一步准确预测和估算更大地区的土壤硝态氮淋溶提供一种便捷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雨强度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及LEACHM模型验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云南抚仙湖北岸农田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约0.6m,农田土壤氮素的淋失易对地下水和湖泊造成污染.采自抚仙湖北岸典型农田-蔬菜地土壤,应用3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室内土柱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以及渗漏液流量及其氮索浓度来探讨氮在土壤中的淋失规律.选用土壤营养物淋失模型(LEACHM模型),模拟了实验条件下水分运移和铵念氮、硝态氮浓度变化过程,并对实验数据作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出现地表径流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水分下渗速率、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速率也越快,总氮的淋失量也越大.实验中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达10和120 mg·L-1,说明地下径流是营养盐损失的途径之一,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营养盐淋失是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农田氮素淋失的模拟,为评估氮素淋失提供有效工具,同时也为现场模拟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农田氮肥淋失的一般性规律基础七,建立了农田氮肥淋失的理论模型,具体建立了以下4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施肥量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关系模犁(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关系模型(间接评价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浓度关系模型(间接模型)、施肥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关系理论模型(间接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上述4个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的比较说明,虽然氮的淋失总体上与施氮量正相关,但是不同气候区和土壤条件,其开始淋失或积累的施肥量不同,并且随施肥量增加的趋势(快慢)也不同,因此,必须建立适合于不同区域的模型参数才能实现更准确的淋失预测.但是,从宏观上,也可以通过参数的平均而大体地预测氮的淋失等级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改性生物质炭模拟吸附水体硝态氮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有效去除水体硝态氮污染,对两种生物质炭(花生壳炭、小麦秸秆炭)进行铁改性处理,研究其对硝态氮吸附特性,考察吸附时间、硝态氮初始浓度、p H、生物质炭添加量和共存离子对改性生物质炭吸附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解决粉末态生物质炭易随水流失的问题,对改性生物质炭进行固定化处理,探索固定化改性生物质炭对硝态氮吸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生物质炭对硝态氮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6 h,并在24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随着水溶液中硝态氮浓度的上升而升高,改性花生壳炭和小麦秸秆炭对硝态氮最大吸附潜力分别为2674、1285 mg N·kg-1,且酸性至中性条件有利于改性生物质炭对硝态氮的吸附。在20 mg·L-1的硝态氮溶液中,改性花生壳炭和小麦秸秆炭的适宜固液比分别为10、28 g·L-1,其去除率达到80%。当包埋载体海藻酸钠浓度为2%、改性生物质炭含量为0.1 g·m L-1时,固定化改性生物质炭微球成形完整,对硝态氮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固定化并未显著降低改性生物质炭的吸附性能。因此,固定化改性生物质炭能有效吸附水体硝态氮,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等低污染水硝态氮去除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裂缝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氮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温室中土柱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裂缝对稻田土壤溶液中N元素动态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青紫泥和黄斑田从开裂到稳定,土壤溶液中的硝态氮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亚硝态氮浓度随时间而波动,而这2种氮的浓度在没有开裂的小粉土中却随着时间而呈乘幂增加。在自然干燥过程中产牛的裂缝性质对土壤溶液中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铵态氮浓度的变化没有影响。裂缝从产生到稳定的过程中,深层土壤巾的硝态氮浓度一直在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硝态氮的下渗,减少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小麦-玉米轮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25-11526
[目的]为确定河北省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情况。[方法]选择山前平原的小麦-玉米轮作区为主要调查区域,采集120个地下水样,测定其硝态氮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污染原因。[结果]120个样点地下水均检测到硝态氮,平均硝态氮含量为4.03mg/L。山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无大面积污染。地下水埋深及施氮量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各样点间硝态氮含量变异很大,含量最高的样点在新乐县(23.94mg/L),含量最低的样点在辛集市(0.09mg/L)。新乐县有部分样点硝态氮污染明显,正定、栾城两县都有一定浓度的硝态氮积累,这表明农田面源污染对地下水质有较大威胁。[结论]该研究为河北平原地区的饮水安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室内环境条件下,间接地下滴灌的水分分布状况以及不同浓度肥液对硝态氮分布运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室内土箱进行试验,间接地下滴灌的流速为3 L/h,灌水2 h后分析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分别以300(T_4)、600(T_3)、1 000(T_2)、1 300(T_1) mg/kg的4种不同浓度肥液为变量,研究不同肥液浓度下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和积累情况.【结果】滴灌开始时的水分入渗速度最大,随时间推移持续减小,水平方向比竖直方向的湿润锋运移速度快,最终水平方向的湿润锋运移距离大于竖直方向的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含水率分布为从出水口向四周逐渐降低,出水口附近的含水率最大; T_3、T_4处理下,于出水口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在湿润锋边缘出现硝态氮的积累.T_1、T_2处理下,硝态氮的分布与土壤含水率相近,硝态氮的聚积发生在距离出水口较近处,且无湿润体边缘硝态氮积累的现象.【结论】硝态氮的分布情况与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和肥液浓度有很大关系,低浓度肥液会造成硝态氮淋洗,土壤水分高的地方硝态氮含量低;高浓度肥液会使硝态氮聚集在出水口附近,土壤水分高的地方硝态氮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稀土元素处理对甘蔗体内氮素同化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应用稀土元素处理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 L.)叶片,分析测定了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游氨基酸组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等变化以及NR活性与硝态氮含量的关系。研究稀土元素处理对甘蔗体内氮素同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100-600ppm稀土元素处理甘蔗叶片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其硝态氮含量,提高其氨态氮、总氮、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以及NR活性,但游离氨基酸组分没发生变化,各处理浓度中以300ppm处理的效果为最显著,高浓度稀土元素处理则呈抑制效应。甘蔗叶片硝态氮含量与叶片NR活性具有平行关系,即凡硝态氮含量高,NR活性也高,凡硝态氮含量低,NR活性也低,以上结果,说明一定浓度范围的稀土元素处理能促进甘蔗的氮素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式及浓度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上,三种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硝酸铵)的表现为:硝态氮>硝酸铵>铵态氮。对于水培生长的小麦幼苗来说,硝态氮更有利于其根系生长,且当硝态氮浓度为1 mmol·L-1时,根系生长最好。而后研究了不同浓度硝态氮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发现适当提高硝态氮浓度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加小麦叶片含水量,使小麦对干旱有更强的抵抗力。上述结果为农业生产上通过合理施用氮肥以培育小麦壮苗及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吸收氮素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毛竹幼苗在不同硝态氮条件下的响应,探究硝态氮对毛竹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以毛竹幼苗为试材,通过室内盆栽控制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形态氮(铵态氮、硝态氮、铵硝混合氮)、不同部位(根部供氮、叶面喷施)以及不同硝态氮处理时间(2个月、4个月、6个月)对毛竹幼苗的影响。【结果】(1)铵态氮(NH4+/NO3-为4/0)条件下,毛竹幼苗各部位生物量随氮浓度的提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硝态氮(NH4+/NO3-为0/4)条件下,各部位生物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未随浓度的改变而发生规律性变化。(2)根部供给硝态氮试验中,除根尖数外,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叶面积、叶片数、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构型指标(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系生物量在低水平(≤8 mmol/L)硝态氮处理下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当浓度超过24 mmol/L时,毛竹所有指标均呈现显著降低,地上地下部呈现同步受抑制;叶面喷施氮试验中,毛竹各生长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铵态氮、铵硝混合氮、CK和硝态氮的规律,8 mmol/L硝态氮处理下毛竹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各形态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CK)以及铵态氮处理(P<0.05)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原状土柱系统研究设施栽培下硝态氮淋失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山东省典型设施栽培区寿光大棚蔬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柱系统研究了农户常规栽培措施下硝态氮的淋失状况。研究发现,黄瓜和苦瓜生育期内硝态氮的淋失浓度范围为40.7~74.7 mg/L,试验期间硝态氮淋失浓度平均为53.4 mg/L,所有样品中的硝态氮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和地下水源硝态氮控制标准;冬季硝态氮淋失浓度高于其它季节。硝态氮淋失量为276.24 kg/hm2,除第一次移栽灌溉外,硝态氮淋失量最高出现在2011年3月份。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浮萍优化种质——青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深条件下青萍的除氮效果与氮素在不同水层中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下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厌氧产酸作用使得水体pH值随试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水越浅,硝态氮浓度的平均下降速率越快,且去除率越高;总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的下降规律大致相同。综合试验结果可知,从同一水深处理下各水体不同水层硝态氮、总氮浓度的变化情况看,水体中硝态氮、总氮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较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5种不同母质土壤上硝态氮垂直运移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大型土壤溶液渗滤装置,定位抽取不同母质土壤在20、60、100、200 cm处的土壤溶液,并对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变化做连续测定,通过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初步探讨不施肥条件下5种不同母质土壤硝态氮垂直向下运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土壤上硝态氮垂直运移的距离不同,在花岗岩、玄武岩发育的土壤上硝态氮有垂直移动到60 cm处的迹象,在片麻岩发育的土壤上硝态氮有垂直移动到100 cm处的迹象,在浅海沉积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上硝态氮有垂直运移到200 cm处的迹象。总体上来看,硝态氮在5种土壤20、60、100 cm处可移动的浓度含量存在差异,其多少顺序可基本概括为:砂页岩、片麻岩发育的土壤〉浅海沉积物、玄武岩发育的土壤〉花岗岩发育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以前置厌氧DE氧化沟为研究对象,探究终沉池2次污泥上浮主要成因并就此提出相应控制对策。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非丝状菌膨胀、终沉池反硝化作用及污泥腐化是两次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其中,活性污泥非丝状菌膨胀是由低温所致,反硝化作用及污泥腐化主要是由污泥在终沉池停留时间过长所致,此外,氧化沟出水硝氮含量过高也是造成反硝化作用的原因。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并通过加大污泥回流量及剩余污泥排放量等措施,缩短污泥在终沉池停留时间,有效的控制了污泥上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