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从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开始.阐述了人类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使其生物链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怎样让野生动物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生存,让人类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生存法则:各安其处、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让动物们能够与人类在自然赋予的资源生态环境中共同享受地球家园、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野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我国生态平衡,提高我国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影响.虽然野生动物在我国生态平衡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及保护作用起到一定的破坏现象,特别是人类建筑工程的不断加大和扩展,让部分野生动物已失去栖息场所.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野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在品质追求的要求上也越来越高,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而带来的影响。建设人工湿地是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主要基石,而保护生态环境就等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将湿地处理系统逐渐的运用到污水处理之中,并通过植物、微生物、基质等转化作用,将有害的污染物给予清除。  相似文献   

4.
正现阶段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动物资源以及植物资源,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自然保护区是相关部门根据实际的自然环境划分出相应范围的生态保护区域,通过人类加强管理和保护。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各个地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维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其生存发展与人类密切相关。但人类社会的发展给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困扰,野生动物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我国地理面积非常大,国内有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使得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遇到的难题更多,本文针对目前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几点管理措施,以求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需的资源,它具有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着种各样的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近100年,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的速度。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海域辽阔、河湖众多,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水生动物有两万多种,约占世界水生动物数量的10%。随着社会发展、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水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水生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法分子非法大肆捕捉、贩卖,使水生动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已处于濒危状态。认知濒危水生动物,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给大家介绍一个了解水生野生动物的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本文通过人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家园的角度,从生态平衡被破坏及人类生存坏境的高度,深刻分析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措施。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生存环境的危机。为此,人们把保护生  相似文献   

9.
动物一直都是人类忠实的朋友。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动物与人共享一个地球,野生动物虽然一直生活在远离人类文明的野外,但是,其去留却与人类的存亡有着紧密的关系。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人类的仁慈与善良,而是人类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而已。目前,不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及志愿者投身到野生动物的保护领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近几年来生存收到巨大威胁,生存空间缩减,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存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环境友好社会建立受到撼动,而国有森林在野生动物生存空间中占了接近四分之一的地位。中国国有林场中的野生动物保护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完善的部分还较多,需要政府和林场管理者共同携手制定相关制度与法律,严格实施权力分配和区域划分,引导公民监督社会野生动物保护行为,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林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及林地破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林地保护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为互助县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姚丹阳 《新农业》2023,(18):42-43
<正>以前,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因此,今后在进行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时,必须要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将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1林业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的必要性1.1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物种极为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社会日益繁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防止掠夺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凤凰山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提出了将保护自然环境、人、景观和谐发展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思路.力争在整个山庄的规划建设中,实现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其价值极大,其中包括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所以,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对生态环境有利,同时也是人类自己生存所不能缺少的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已成为了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对我国目前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律规定进行分析,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艰巨的任务。所以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益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窄气污染,臭氧空洞,水土流失,森林锐减……人类在为地球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正在破坏着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无数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环保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地球上的生存者,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开发土地资源,砍伐树木,破坏自然资源,进行土木工程项目。森林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导致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旦环境遭到破坏,修复就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长期生存,专家们提出了植树造林等措施,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防止环境再次恶化。在现代环境中,环境污染严重。在现有技术措施下,植树造林势不可挡。森林是地球的肺,是维持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呈现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受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滥捕盗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面临巨大威胁。对此,要深刻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本文简述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浅析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探究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具体举措,以期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逐渐形成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寻求生态平衡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黄河水土保持文化是在认识和调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形成并沉淀的一种生态文化。它的实质是在人与水、人与土壤、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创造、总结和积累的优良传统、方法和经验,引导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创造出适合人类的生存居住环境。因此,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群众的文化意识,即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因此,以新时代黄河水土保持文化作用与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人类生存环境及其保护现状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大保护和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执法管理;积极开展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研究等加强柞水以及秦岭等地区的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