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为研究对象,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指导和参考。采用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能够充分利用先验知识,克服了因子筛选、权重计算的主观性,算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使得评价结果客观、合理;(2)86.52%的样本点落在修正后验概率分级图中度合理及以上的级别,与已知的信息吻合性较高,表明了模糊证据权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的评价;(3)依据修正后验概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高度合理、中度合理、临近合理、不合理,其中合理区域占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96.79%,表明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较合理。研究结果为后期快速有效的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并对布局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应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14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土地流转规模等10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熵权法和改进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应用于评价。结果发现,在影响经济-社会效应的各项指标中,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等3项指标处于重要级,指标值变差大、影响强;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变化、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和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等4项处于边缘级,指标值变差小、影响弱;其余指标处于次要级,影响程度居中。3个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呈现为农业产业化进展快速型的YQ-I进展加速型的YQ-II相对缓慢型的YQ-III,效应等级分别为良、中、差;但单方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指标等级分布不平衡、效应等级分布不平衡、研究样区内部不平衡;而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表现为YQ-III、YQ-II和YQ-I中,经济效应贴近度与社会效应贴近度之间的差距依次为22.25、1.21和0.77倍。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山地丘陵区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统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后续管护;而基于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5  
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在基本农田现实生态位空间与最适宜生态位空间匹配度评判的基础上,将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为4个建设适宜性等级,明确了不同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度。同时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最适值作为评判标准,构建了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障碍因子的限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新郑市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面积为14 017.72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88%。需稍加整治即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21 121.15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99%;需全面整治才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4 559.37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2%;暂不适宜建设的区域面积为14 469.70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71%。2)新郑市耕地整体自然禀赋较好,制约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灌溉保障率和土壤污染指数。3)利用生态位模型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的基本条件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适宜性。为了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该文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首先对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耕地质量从立地条件、耕地物理性状、耕地化学性状及利用条件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从农田基础条件、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条件及群众意愿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五华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的不同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程度的差距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四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了划分,其中,"高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5 460.51 hm2,占到五华县耕地总面积的37.65%,"高质量低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8 771.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36%,"低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7 508.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71%。在对3个区域的耕地限制性因素、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农田的空间调整措施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建设模式及建设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该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物元分析法和熵权理论,对其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熵权物元分析法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经典域、节域,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物元模型,计算评价指标关联度,确定相关指标权重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09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为"较安全",2015年和2020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为"安全",2005年、2009年、2015年和2020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整体上呈现出由"较安全"向"安全"的提升趋势;物元分析单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主要制约因子是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以及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等,而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主要促进因子则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与其他土地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第一产业产值年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此外,为了验证熵权物元模型评价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将其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熵权物元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虽个别年份有差异,但未出现越级现象。与模糊综合评价相比,熵权物元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合理直观,能更细致地描述对象的生态安全等级,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且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时序划分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稳定中国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不同的地貌类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分的影响显著,对划分方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该文以黄河冲积平原地区的商河县为研究区域,以耕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为基础,从耕地的自然质量、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等3方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经纬网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并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时序。研究结果表明,一、二、三、四级建设适宜区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83%、69.10%、22.93%、0.14%,其中一、二级建设区主要分布于县域的北部和西部,三、四级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南部;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综合质量划分建设区域时序可以提高建设区划分的准确度,在耕地整体自然质量情况差异不显著时,耕地是否符合"与现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要求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优先度划分结果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的划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并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宁晋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可以使其布局更科学合理。以河北省宁晋县为研究区,分别从耕地质量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两个维度进行了评价,并采用四象限模型对其耦合,划分了四种类型区。结果表明:"低质量—低适宜性"区主要分布于唐邱乡北部、纪昌庄乡等地区,不适宜基本农田建设;"高质量—低适宜性"区主要分布于道路和城镇周边,受城镇扩张和道路影响较大,应加强农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低质量—高适宜性"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受土壤剖面构型和灌溉条件的限制,应注重提升耕地质量;"高质量—高适宜性"区分布最广泛,占耕地面积的44.50%,应注重优化田块布局,加快田间路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层次分析与Fuzzy数学相结合方法,对辽宁省东部山区5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判。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林冠截留、林冠蒸散、枯落物蓄水、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土壤总蓄水和土壤有效水的权重集为C=(0.0245,0.0051,0.1993,0.0109,0.0762,0.0565,0.2827,0.0573,0.2866),然后利用最大模糊熵原则确定了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最后利用Fuzzy综合评判得出油松、落叶松、红松、柞木林、杂木林评价结果模糊子集为B=(0.4686,0.3784,0.4145,0.6128,0.4808),结果表明阔叶林水源涵养效益高于针叶林,其中柞木林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9.
基于村域耕地质量均匀度的高标农田建设时序分区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实现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重要手段.为探究方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决策及实施的以行政村为决策单元的耕地质量评价和建设分区方法,该文以曲周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为例,构建基于区域最优耕地质量水平的村域耕地质量均匀度评价模型并基于新的耕地质量观从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学质量5个方面构建村域耕地质量均匀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分级赋值、加权求和计算村域耕地质量均匀度,分析区域耕地质量差异及障碍因素指标限制性,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区.结果显示:项目区各行政村耕地质量均匀度值处于7.03~22.40之间,行政村之间差异明显;项目区限制性较强的障碍因素多为中等和低改造难度指标,局部存在高改造难度指标.将项目区划分为重点建设区(710.11 hm2)、次级建设区(2199.04 hm2)、一般建设区(975.47 hm2)和有条件建设区(1101.07 hm2)4部分,建设难度由易到难;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满足对村域耕地质量的评价和障碍因素诊断,可方便后续建设决策,该研究可以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践作参考,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科学研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成效,该文通过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淮海586个抽样项目区综合效益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效益各指标均提升显著(P0.05)。平原项目区、高产田项目区、中产田项目区、优质农田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分别高出全区平均水平的6.5%、6.8%、4.2%、14.2%。山地丘陵项目区、低产田项目区、非优质农田项目区综合效益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3%、6.0%、5.3%。针对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本文提出3点建议: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规划布局;加强农田建设资金整合,统筹协调管理;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该研究对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理解集对分析(SPA)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原创联系度的可展性对其进行改进,将其扩展到四级评判,并结合信息熵法,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建立了基于改进SPA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在构建以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为子系统的区域自然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影响自然环境质量的10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为了验证改进SPA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将其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第3轮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以来,晋城市从2007年的自然环境质量Ⅱ级到2009年的Ⅲ级,2011年的Ⅱ级,2013年的Ⅰ级,总体上晋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呈现出由Ⅲ级向Ⅰ级转化的正向发展趋势;改进SPA法综合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利用改进的集对势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且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纽荷尔脐橙为试材,于2002年测定了湖北省秭归县柑橘良种示范场、兴山县高阳镇宝坪村、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长阳县渔峡口镇岩松坪村、公安县卷桥水库白云山园艺场、阳新县王英镇石港村、通城县园艺场、丹江口市蔡家渡果园场的纽荷尔脐橙园0~40cm土层的营养状况,分析了相应果园2003年纽荷尔脐橙果实的主要品质。结果表明:供试果园土壤pH值适宜柑橘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表现,但碱解N普遍缺乏,而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差异明显,有机质含量除了秭归县和丹江口市处于低量水平、通城县处于偏低水平外,其他均属适宜范围;有效P含量除了兴山县、长阳县和通城县属于适宜范围外,其他均属缺乏范围;速效K含量表现极不平衡,秭归县处于极缺范围,丹江口市和通城县处于缺乏范围,巴东县处于适宜范围,而兴山县、长阳县、阳新县和公安县处于高量范围。在这种土壤背景下生产出的纽荷尔脐橙果实的主要品质产生很大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有很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有效P和速效K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亮度值与土壤pH值、碱解N和速效K含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的土地整理方案集对分析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土地整理方案的优选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克服基于专家经验或偏好的传统土地整理方案优选方法的缺陷,该文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和信息熵理论,探讨了可挖掘评价指标固有信息的土地整理方案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即基于待选土地整理方案与理想方案的集对同一度计算贴近度,结合反映指标内在重要程度的信息熵权,综合评价待选土地整理方案。实例应用及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方案是可行的,且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土地整理方案优选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郭永杰  米文宝    赵莹  郑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90-294
基于2000—2012年数据,运用集对分析模型(SPA)和优劣解距离模型(TOPSIS)并结合熵值法,以宁夏同心县为例,对回族聚居限制开发区的经济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研究区13年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同心县经济系统脆弱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SPA和TOPSIS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有着高度一致性,并具有“三段性”的特征。(2)障碍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工业发展水平偏低、城镇化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普遍制约着研究区经济系统健康的发展,积极提高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是降低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受到诸多威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本文以位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红河县甲寅乡原生态保存最好的作夫村和受现代信息影响较大的咪田村为例,基于实地考察和入户问卷调查方式,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模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1)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种植面积约占一半,作夫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2)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约30%的农户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还田强度较小。(3)作夫村和咪田村农药使用量在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除草剂的施用差别较大,这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种植模式下多样性的生物结构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同时,作夫村劳动力相对充足,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哈尼梯田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陕西省南部凤凰镇地下水水质,为该古镇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凤凰镇2015年10月枯水期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总硬度和硫酸盐等11个水质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常规及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对各种评判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进行了全面介绍。结果显示,5种方法评价的水质类型有一定的出入,但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常规、修正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和糊综合评判法在凤凰镇水质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更能准确评价凤凰镇地下水水质。  相似文献   

17.
In Great Britain, the 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 and County Conservation Trus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lection and acquisition of nature reserves. Since limited funds are available for the purchase and maintenance of sites an order of priority of sites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The criteria used in one semi-quantitative and fiv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schemes are reviewed.A site evaluation scheme which uses scientific, managemen, and use criteria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组合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有针对性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问题,该文以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为例,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场强模型等方法,基于多种空间分析结果和组合特征,对农村居民点类型进行划分,并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彬江镇中部与北部综合阻力较低,南部阻力较高;结节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场强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北部城镇周边;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整合,将彬江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扩张型、快速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迁移合并型,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布局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科学评估防洪减灾能力,为地区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洪减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由监测预警能力、防洪除涝能力、抢险救灾能力、灾害管理能力构成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模型,并采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和秩比法对传统熵权法进行改进,各指标权重由改进的熵权法来计算,然后用改进熵权法以及云模型来建立评估模型,并用来评估安徽省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结果]淮河流域内的防洪减灾能力处于中下等水平;空间差异分布比较明显,流域北部相对高于南部,流域东部相对高于西部;市辖区的防洪减灾能力相对较高,县域防洪减灾能力相对较低;其中肥西县和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市防洪减灾能力处于高水平;长丰、五河、凤台、萧县和天长、阜阳、六安市属于相对较高水平;肥东、濉溪、砀山、泗县和宿州、界首、明光市为中等水平;其余市县则为相对较低水平。[结论]通过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结果,可以找出流域内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的差异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流域内整体防洪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模型的民勤县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娟  陈英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215-220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生态系统管理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区域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民勤县绿洲—荒漠交错带为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极差标准化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民勤县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SR模型的评价结果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实际情况相符,民勤县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处于较健康状态,健康状况不断上升。民勤县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环境整体良好,同时为其他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