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合理的开垦是我国北方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45%的退化土地属这一类型.垦殖也是过去科尔沁地区沙地几度活化的主导因素.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科尔沁地区沙地的活化和稳定、垦殖期和弃耕期的环境特征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地区的垦殖与荒漠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合理的开垦是我国北方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45%的退化土地属这一类型。垦殖也是过去科尔沁地区沙地几度活化的主导因素。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科尔沁地区沙地的活化和稳定、垦殖期和弃耕期的环境特征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荒漠化无论从发生类型、分布面积 ,还是从危害程度看 ,都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为集中和严重。尤其是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科尔沁等几大沙漠或沙地广布在西部大地上 ,提供着丰富的沙源 ,使得该区域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更为突出。1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从荒漠化的定义可以看出 ,荒漠化的成因不外乎两种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般认为荒漠化是人类活动和气候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在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引起各类荒漠化的最主要动因。1 .1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是荒漠化扩展的内在动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 ,也是人类用以从事物质生产的一切自然资源的载体。但是 ,资源是有限的 ,生态环境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是有限的。联合国曾在 1 977年建议 ,人口密度在干旱地区不应超过 7人 / km2 ,半干旱地区不应超过 2 0人 / km2 ,并提出在这些地区进行适度开发的原则。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牛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及三河牛的杂种牛为母本,级进杂交至2代或3代,选择理想型横交固定,自群繁育而培育成的乳肉兼用型品种,是科尔沁草原的主要放牧畜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生产性能.科尔沁牛的保种选育工作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有关放牧条件下科尔沁牛繁殖性能的研究报道很少.基于此,于2001-2003年对科尔沁牛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保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恒杰 《草业科学》2006,23(11):40-40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荒漠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目前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加上国家为治理荒漠化花费的大量投资,近10年来约1/3的GDP增加值被荒漠化损耗或以绿色GDP负值形式沉淀于荒漠化区域。中国农业大学荒漠化研究中心主任胡跃高教授提出,荒漠化将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难以得到保障,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当前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尽快逆转荒漠化趋势的阶段。据介绍,在世界110个受荒漠化危害国家与地区中,我国是现存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通辽地区科尔沁牛生产性能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指出根据市场需求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扩大品系 ,把科尔沁牛的产肉性能和产奶性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是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荒漠化程度更是严重,迫切的需要一种适于荒漠化区域的优化生产生态模式来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本论文通过对柠条刈割方式、微贮和混合微贮效果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每年的落叶期前进行刈割,刈割后的枝条进行微贮或与玉米秸秆混贮,供家畜采食。这样既可以保证生态治理效果,又能保证禁牧政策下家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草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域辽阔,水草丰美、资源充足,有发展草地农业的优越条件,它拥有草地1237.9万公顷,耕地213.3万公顷,林地180万公顷,为综合协调地开发利用科尔沁地区丰富的资源,种养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草地农业生态环境,首先须进行草地农业区划,为此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科尔沁草地划分为四个草地农业区划的一级区(“区”)第Ⅰ“区”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二级区(“亚区”),谋求生产实践借鉴和实施。  相似文献   

9.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对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荒漠化地区的风沙治理、草原建设、水土保持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经验 ,并在全国不同自然条件地区创立了一批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典型模式 ,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 ,三北风沙区 2 62个县 (旗、市 )共营造人工林 5 67.6万 hm2 ,加上天然林和 1 977年以前的人工林 ,整个沙区内现有林面积 1 5 69.6万 hm2 ,占沙区总面积的 5 .1 %。三北地区约有 1 2 %的荒漠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 ,有1 0 %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 ,毛乌素和科尔沁沙地的植被盖度已由 1 977年的 7%和 1 0 %分别提高到 1 6.1 %和 1 8.8%。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始于 5 0年代末期。这期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 ...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评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基于2000~2021年的MODIS影像数据,对青海湖流域的NDVI时空变化、气候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利用NDVI格点数据开展了青海湖流域荒漠化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增,其西北部集中了大部分低、中低覆盖区,中部集中了大部分中高覆盖区,东北部集中了大部分高覆盖区。近22 a来,青海湖流域NDVI整体趋好,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结果同时显示出青海湖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荒漠化,面积为2 247 km2(截止2021年),占整个流域的8.86%,以轻度荒漠化为主。重度荒漠化区域位于沙岛地区,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区域主要位于天峻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沙漠化对沙质草地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和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下降,均匀度和优势度趋于增加,其中轻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不断变化,相似性降低,群落由多优势类群向单一优势类群,甚至无明显优势类群转化,致使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沙漠化对草地土壤植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大,对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小,导致群落功能群结构明显改变;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主要源于植被退化和土壤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植被盖度和凋落物产量的下降以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和养分状况的恶化,土壤温度、水分和pH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周立业  张玉霞  杨秀梅  田迅  姜健 《草地学报》2014,22(6):1381-1384
对科尔沁沙地2个典型人工固沙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群落中优势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生境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2生境地中土壤pH 值在7.35~7.8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86~5.90 m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21.4~59.07 m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范围为 1.13~2.22 mg·kg-1,速效钾含量在78.24~173.20 mg·kg-1之间.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着少花蒺藜草生长期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侵地土壤沙化加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科左后旗是乳肉兼用型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的核心产区,西门塔尔牛质量、数量及养殖综合技术水平率先实现了跨越。推进了西门塔尔牛产业化的格局形成。介绍了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基本情况、发展特点、牛品种改良工作具体措施及今后的发展目标,以期为促进内蒙古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被重建管理方式对沙质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横山县雷龙湾乡恢复15年的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未封育自然恢复、封育自然恢复、未封育人工恢复和封育人工恢复4种管理方式对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沙质草地筛选科学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流动沙地对照组相比较,经过15年的植被恢复4种管理方式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0.12~1.03 m,12.70%~53.18%和7.27~29.08 g·m-2,土壤容重降低0.12~0.27 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6.80%~17.01%,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封育管理方式下植被与土壤的恢复效果优于未封育方式,人工植被恢复优于自然植被恢复,采取封育与人工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严重退化沙质草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为了促进农牧交错带退化沙质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区应该采取封育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植被恢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贵南县高寒草地荒漠化及其控制技术与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简述贵南县高寒干旱区草地类型、分布区域及荒漠化特征 ,从气候变化、鼠害、盲目开垦及超载过牧等自然、人为因素方面 ,分析总结了草地荒漠化引发机理 ,提出了防止草地荒漠化的对策及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云南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行分析,指出石漠化土地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均有分布,不同地区石漠化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不同;石漠化具自北向南分布面积逐渐增多、石漠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特点,滇东较滇西严重;强烈的人类活动为石漠化的主导驱动力;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和非地带性干旱等。在综合西南岩溶石漠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草地畜牧业、生态移民模式,以及坡改梯、立体生态农业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适于云南岩溶不同石漠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鼠类对玛多县草地表层土壤的影响及沙漠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分析方法研究了鼠类对玛多县草地表层土壤的破坏及沙漠化作用。结果表明,鼠兔挖掘洞穴,破坏草皮层,将下伏沙砾、土壤推于地表。在鼠害严重的地方,覆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7.47%~16.41%,达到了轻度沙漠化水平。鼠洞洞口塌陷形成风蚀浅坑,风蚀浅坑不断发展,相互贯通,最终发展成"秃斑"和"黑土滩",是草地沙漠化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黄土高原北部神木县的土地沙化变化趋势及社会背景因素,为草地沙化的有效遏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沙化呈“整体缩小局部扩展”趋势。1986-2004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0%(750 km2)。土地沙化在地区间有很大差异,县西北部乡镇里沙化土地减少明显,而南部的黄土峁地区沙化土地有所增加。与社会统计资料对比分析后发现,耕地面积比例大、人均土地面积少的乡镇地区,土地沙化趋势明显。以上结果意味着农田利用对黄土峁地区土地沙化有很大影响,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有助于遏制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承载力严重下降,如何恢复受损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突破石漠化恶性循环,是当下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科学合理地提高草地承载力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地资源和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草地承载力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国内外关于草地承载力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宝琴 《草地学报》2020,28(1):245-251
为了比较粤北石漠化区域传统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5个石漠化程度和7个传统治理措施;对B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具有轻度生态风险,中度石漠化土地具有中度生态风险,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具有强度生态风险;对C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治理措施对不同石漠化土地的效应不同,石漠化程度越强,治理措施效应越低;治理措施组合权重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和禁止乱垦滥伐+农村能源建设2项措施对治理粤北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