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不同区域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该研究利用北疆和南疆试验区实测地温数据与同期平均气温数据确定了花生播种前日平均地温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新疆51个气象站点195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不同产区膜下滴灌花生播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播种前农田表层土壤温度与日平均气温呈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当春季连续5 d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4.00和16.10℃时,同期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2和15℃;播前连续5 d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2℃时播种,东疆、南疆和北疆花生产区播期日序数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6.94、108.53和121.09;播前连续5d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5℃时播种,东疆、南疆和北疆花生产区播期日序数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4.39、117.02和128.58;近70年新疆绿洲花生适播期平均日气温呈上升趋势,东疆、南疆和北疆地区花生适播期分别提前了1.44~1.75、1.13~1.43和1.05~1.88 d/10a;根据播前农田耕层土壤地温与播后根区土壤地温的变化规律,新疆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东疆花生产区比南疆早2 d左右,南疆比北疆早12 d...  相似文献   

2.
基因型和播期对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全球温度升高的气候条件下,针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研究其适宜播期,对优质小麦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采取田间试验,研究了基因型和播期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各生育期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但抽穗期最多相差2d,成熟期不超过1d,适期播种,有利于优质小麦分蘖的发生、穗分化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安全越冬;在同一产量水平,2个可控因素对优质小麦产量影响的作用力为播期>基因型,适期播种能够较好地协调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的个体特征、群体质量,达到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构合理,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3.
积温和降水量对夏谷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影响夏谷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本试验以济谷16和济谷18为材料,于2015年4月29日-7月8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每10 d种植一期,共计8个播期处理。通过调整播期改变夏谷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系统分析自然条件下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夏谷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规律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谷子生育期由109 d缩短至83 d,产量、农艺和品质性状及生长发育生理指标均发生改变,变异系数在0.70%~19.66%之间。积温、降水量在不同生育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济谷16和济谷18全生育期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92%、7.74%和10.60%、7.91%。夏谷的部分性状指标与出苗到拔节阶段积温的相关系数在0.708~0.977之间,与拔节到抽穗阶段及全生育期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在0.729~0.973之间,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谷子苗期对积温的反应比较敏感,拔节到抽穗阶段及全生育期降水量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合理安排播期,重视积温和降水量对夏谷生长发育的影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拔节到抽穗阶段增加降水有利于改善性状,提高产量。本研究为夏谷的高产栽培及节水型种植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9年4−9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代表区内开展直播覆膜花生分期播种对比试验,以研究区常年稳定通过15℃初日为播期对照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6个播期处理的花生发育进程、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计算气候保证率的方法筛选最佳播期。结果表明,花生发育期时长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播期过早时苗期气温偏低会导致出苗率低进而影响产量,播期过迟时苗期易遇高温天气造成旺苗或灼苗同时出现开花−下针期缩短,进而使苗株和荚果数减少,影响产量形成,而适期播种避免了早播或迟播的不利因素,加之荚果成熟期饱果时间长,利于产量积累提升;过迟播种的花生易发生前期旺长后期早衰的现象,而适期播种的花生生长量分配均衡协调,更利于干物质从“源”到“库”的转移,从而增加荚果重量;过早或过晚播种的花生均较对照减产10%以上,而适期播种处理的花生产量和百粒重均明显优于其它播期;试验年的适宜播期处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3~20℃初日期间,多年适宜播期一般为4月26日−5月9日,最佳播期为5月2−5日,此期内播种温度条件稳定充足,可有效发挥盐碱地花生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的分期播种和分期收获试验,分析了播期和收获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收获期稻米蛋白质组分谷蛋白、谷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总蛋白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递减,随收获期的延迟而递增;氨基酸含量与总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播期和收获期不同造成水稻生育期气象条件差异从而影响到稻米品质发生变化,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蛋氨酸含量受各气候生态因子的影响小,总蛋白、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性状易受气候生态因子的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得出,丰两优1号组合在温州地区可选择5月26日播种,灌浆期日平均气温25.07℃,生育期130d左右,其稻米的整精米率、总蛋白及其组分谷蛋白和氨基酸组分(除蛋氨酸)含量高,营养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榆树、辽宁锦州、新疆乌兰乌苏、甘肃西峰、河北固城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不同属性品种玉米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以当地常年大田实际播种期为界,提前10d播种为第1播期,正常播种为第2播期,比正常晚10d播种为第3播期,晚20d为第4播期,以第1播期、第3播期和第4播期实测值计算的有效积温相对值为自变量,采用修正的Logistic方程,构建了通用的玉米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进一步利用有效积温相对值对模型在三叶期和七叶期的残差进行订正,并用2018年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及2019年吉林榆树、甘肃西峰和山东泰安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8个不同品种玉米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以多属性品种玉米有效积温相对值为自变量的RLAI拟合曲线完全符合修正的Logistic方程变化规律,模型拟合优度(R2)达到0.93,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玉米全生育期不同品种模拟RLAI与实测计算RLAI的相关性较高,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均超过0.9,平均相对误差介于13.8%~27.6%。不同生育期模拟RLAI与实测计算RLAI的平均相对误差介于9.4%~30.7%,七叶期最高,乳熟期最低。说明以不同属性玉米品种、土壤性质、管理措施、种植密度下的试验资料为基础构建的LAI估算模型,较以往基于单站、单品种、单播期或单站多品种LAI估算模型更具普适性,适用于大多数属性品种玉米的LAI模拟。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2年与2013年不同播期试验,结果显示,2012年试验结果,早播种比晚播种增产幅度在2.30%~28.75%;2013年试验结果,早播种比晚播种增产幅度在2.14%~32.50%,根据不同的茬口选择不同类型的杂交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8.
以“浚单29”夏玉米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山东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3个播期的播种试验,3个播期分别为6月5日(M−10处理)、6月15日(M处理)和6月25日(M+10处理),分析播期对夏玉米生育阶段、籽粒脱水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夏玉米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缩短,其中抽雄−成熟期的变化幅度最大,M−10处理较M和M+10处理缩短了7~10d。提前播期(M−10)下,夏玉米的籽粒含水率、籽粒干物重均高于晚播,生理成熟前早播的夏玉米比晚播处理脱水慢,而生理成熟后早播的夏玉米比晚播脱水快。不同播期使夏玉米处于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显著影响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当地常年正常播期(6月15日)相比,播期提前(M−10处理)增加夏玉米百粒重和收获指数,减少秃尖比;与晚播(6月25日)相比,提前播期下夏玉米穗粒数显著提高4.5%(2014年)和7.8%(2015年),百粒重显著提高12.3%(2014年)和16.8%(2015年),秃尖比显著降低21.4%(2014年)和12.5%(2015年),可见,播期越晚,产量越低。因此,夏玉米“浚单29”在黄淮海地区可以适当早播,而播种过迟容易导致生育期延后,易遭遇低温,严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9.
试论冬小麦籽粒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项研究从气候生态的角度,对我省小麦耔粒的蛋白质含量及赖氨酸、面筋等其他一些品质性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播种时期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不同气象因子与小麦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等方面作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修文县2001-2004年延晚番茄的播期、品比试验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当地发展延晚番茄的气象条件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修文县夏秋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无35℃以上的高温),雨水较多,光照适中,适宜延晚番茄的种植;同时分析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番茄品种和播种时间,为当地发展延晚番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间,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即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海拔每升降100 m,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 d,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典型高温年分期播种冬小麦生育及产量性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2017年度自然高温年景下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实验,以适期晚播以来冬小麦多年平均播期(10月10日)为对照,设早播10d(E10)、迟播10d(L10)、迟播20d(L20)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最小显著性差异和Logistic方程模拟等方法,对分期播种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究冬小麦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适播期及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的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差异较大,越冬后随着气温升高,各播期冬小麦发育进程趋于一致;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递减趋势明显,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和植株密度等生长要素均呈明显降低或减小趋势,冬小麦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各播期穗粒数则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冬小麦千粒重差异极显著,其中早播10d处理极显著低于对照,迟播冬小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对照籽粒渐增期持续时间长于其它处理,利于冬小麦增加籽粒“库容”,籽粒快增期灌浆速率快,利于提高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对照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背景下宿州冬小麦适播期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4-2007年气候监测资料,采用线性变化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宿州市冬小麦播种-越冬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提出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的适播期。结果表明,当地传统播种期内(10月5-20日)日平均气温以0.4℃.10a-1的速率显著升高(P<0.01),秋季适宜冬小麦播种的日平均气温16℃的指标推迟出现。按传统播期上、下限播种至小麦越冬时的活动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因此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适播期比传统播期推迟7~8d,即在10月15-25日播种,更利于防止小麦冬前旺长、徒长和生育进程提前,实现壮苗越冬。  相似文献   

14.
<正> 莜麦是高寒山区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研究其生长发育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对于确定育种目标、适宜播期、轮作倒茬,正确引种及品种区划布局等,均有重要意义。通过1982年在本所采用晋燕四号品种,11个播期的试验,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筛选,分析了莜麦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和主要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综合试验结果,莜麦全生育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播种到三叶是影响生育期长短的主要阶段,呈规律性变化,但随播期的推迟规律性递减,此期的长短主要受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影响。特别是气温影响更为显著,r=-0.9618。回归方程为:Y=60.8759-  相似文献   

15.
基于CERES-Maize模型的华北平原玉米生产潜力的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对DSSAT4.0中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个气象站30年(1976~2005年)的气象资料以及华北地区典型的土壤数据展开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年一季的生产条件下,华北平原各地区玉米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为13.53~22.56 t/hm2;各地区玉米产量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播期范围内均呈随播期的延迟而增加的趋势,对这一趋势和各气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在华北北部主要驱动因子是灌浆期平均日辐射量,而华北中南部主要驱动因子是灌浆期的温度.华北平原自北向南,优化播期呈逐渐推迟的趋势:北部怀来地区5月上旬播种较为适宜,北京、乐亭和天津地区以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产量最高;中南部以6月中上旬播种(夏播)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安宁河流域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从齐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及关键时期。结果表明,齐穗前5d—齐穗后35d之间是气象条件影响“合系39”蛋白质、氨基酸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关键时期平均温度升高、日较差加大及日照时数增多,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有下降的趋势。据此建立了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与气象影响综合模型,对指导四川优质稻布局和根据需要通过播期调节改善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吉林地区日光温室越冬茄子生产的最适播种时期,以5个茄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3个不同时期的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日光温室越冬茄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4个品种均在7月15日播期产量最高,产量随播期的延迟呈递减趋势。因此,吉林省日光温室越冬茄子生产选择7月中旬进行播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市已有几年养殖对虾的历史,但产量与效益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得知,放苗时间的早、迟是影响产量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虾苗能否做到适期投放,气象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寻求本市虾苗适宜放养的气象指标,1987年我们在响水县对虾养殖场作了不同放苗期的观测试验,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英 《南方农业》2011,(2):10-12
根据重庆市云阳县芝麻多年生产实际和试验示范,介绍了芝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包括推广优质良种、选择最佳播期、合理种植密度、改进播种方法、完善种植模式和加强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CERES-Maize模型春玉米水分优化管理决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完成DSSAT(4.0.1.0)中CERES-Maize模型参数的校正和验证之后,利用30年(1976-2005年)的气象资料针对北京地区的春玉米生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分灌溉的条件下,春玉米4月底播种多年平均产量为11.5 t/hm2,当播期推迟至5月底时产量平均提高了4.1%.推迟播期后,春玉米生育期内降雨分布更加均匀,4月底播期的推荐灌溉量多年平均为150 mm,推迟播期后推荐灌溉量减少了50 mm,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4.9%,在仅灌底墒水及雨养条件下,推迟播期后WUE则分别提高了25.4%和35.6%.5月底播种时,仅灌底墒水在67%的年份里产量达到充分灌溉的水平,即使在雨养条件下仍在50%的年份里和自动灌溉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