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缺氧环境下H2S的产生与防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化氢是有害气体,在厌氧条件下,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硫酸盐还原菌(SRB)所产生。它的大量积累可造成钢铁和其他金属材料的腐蚀,并可使人和各种生物(特别是水生生物)中毒。主要介绍了硫化氢的物理化学性质、危害,阐述了其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机理,讨论了有关硫化氢的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在化学、生物、物理方面的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柳绕地区的氟状况及磷石膏施用对土壤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绕地区北部为新构造振荡上升的倾斜平原,沉积盖层较薄,地下水垂直排泄强烈,造成土壤盐渍化。潜水在碱性条件下氟的浓度增加,使本区北部成为氟中毒区,局部为重度病害工。酸性物料改良碱性氟中毒区土壤,可以抑制氟的活动性,即使施用含氟的磷石膏也不增加土壤的水溶性氟和速效性氟。  相似文献   

3.
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硼与其它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鹏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72-374
从硼的缺乏和中毒对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必需微量元素硼在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的影响及硼在植物体中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为植物硼营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钼与其它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鹏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3):276-278
从钼的缺乏和中毒对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必需微量元素钼在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的影响及钼在植物体中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为植物钼营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影响,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环境中的砷表现出不同的化学形态,砷对生物的毒性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环境中的砷通过饮食、饮水、呼吸和接触皮肤等方式进入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对于治理和修复已遭受砷污染的环境,目前有一些成熟的治理和修复技术,其中超砷富集植物的发现,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修复土壤砷污染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6.
曹恭  梁鸣早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3):I0001-I0001,I0002,T0001,T0002
各种外部环境因素不良,如水涝、干旱、高温、冷冻、强烈光照、养分失调、药物毒害、固体或气体物质污染等可引起植物生理失调,传统上又叫生理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比如长时间淹水,尤其是低温条件下,可能造成植物沤根;强烈光照可能造成植物灼伤,又称为日灼病;工业区附近的农田中,植物可能发生氟化氢中毒或二氧化硫中毒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某鸭场的种鸭420只,因饲喂发霉饲料,引起严重的霉菌毒素中毒病。病鸭群逐渐消瘦,产蛋率由原来的40%下降至10%,并陆续死亡。从病鸭群中随机取样40个病鸭进行剖检,全部发现不同程度的肝癌病变,部份病例还有卵巢癌变。经组织学检查和真菌毒素分析等方法,诊断为鸭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病。该鸭场除饲养种鸭以外,还养有种鸡几百只,但在同样饲料喂养的条件下,鸡群却未见发病,明显可见鸭群对黄曲霉毒素是很为易感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对小麦苗期磷–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技术(Chelator-buffer culture solution),对小麦幼苗植株的磷锌营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磷条件下小麦出现的缺锌黄化与磷中毒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本研究结果支持高磷条件下作物出现的黄化是锌缺乏症状而非磷中毒的观点。与缺磷相比,正常供磷促进了小麦的生长,但过量磷对小麦生长有阻碍作用,而且锌的供应加剧了促进或抑制的程度。正常供应磷、锌条件下,小麦幼苗根系或地上部的磷、锌含量、吸收量及转运率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余各处理则因为磷或锌供应量不适宜而使植株的磷、锌营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磷锌相互拮抗的作用方式及大小程度不同:磷主要影响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而锌对小麦磷营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的抑制来实现的;磷对锌的影响要明显大于锌对磷的影响,磷素水平在小麦的磷、锌营养平衡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磷锌拮抗作用只在双方供应不适宜的情况下发生,而且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敬贤 《土壤》1994,26(2):99-101
在已知的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中,硒是较引人注目的一种,人体缺硒或富硒都会引起疾病。在硒含量特别高时,可导致硒中毒,硒中毒分地方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两类。前者系由于某些地区的土壤、食物中硒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其症状为毛发脱落,指甲、皮肤和神经系统受损害,最后发展为四肢瘫痪。  相似文献   

10.
根系是植物对养分最敏感的部位,直接与养分接触,参与养分的吸收过程,在养分胁迫(缺乏或毒害)下最先引起反应。植物在低氮、低磷、低钾和元素中毒胁迫下,其形态和生理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综述了养分缺乏和元素毒害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的变化、生理反应、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与养分吸收效率和对元素毒害的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氟污染对蚕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大气氟污染对蚕桑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蚕区大气氟化物主要来自砖瓦厂,等排氟工厂。工厂排出的氟物化可被桑叶吸收,积累,家蚕食用这种被氟污染的桑叶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理环境土壤中氟元素迁移致病的途径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性氟病是由于长期馀用当地的高氟水或摄入含量较高的食物及落后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病,通过对各种病源的实际调查和实验分析得知,发病地区的饮用水和粮食中氟的含量均与土壤中的电化学性质有关。本文以四川开县和大庆地区的地理环境为例,探讨了土壤中氟元素迁移致病的途径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吴庆标  王效科  郭然 《土壤通报》2005,36(5):743-747
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文献资料,阐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指土壤有机碳在当前条件下抵抗干扰和恢复原有水平的能力。它是由土壤的理化性质所决定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有机碳的降解包括生物降解作用和物理化学降解作用等,生物降解作用是主要的过程。把土壤有机碳库分成活性碳库、慢性碳库、惰性碳库,能较好地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相对应。构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概念模型,能更系统地理解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4.
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和磷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施肥水平(低肥和高肥水平),4个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一个降雨强度(60 mm/h,历时60 min)。结果表明: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3.1和1.7倍,同自由下渗相比,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HPO4-P的浓度和流失量有显著增加;低肥水平条件下,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和壤中流+降雨地表径流中,NO3-N的浓度分别是0.88、58.90、698.41和87.80 mg/L,对应水文条件下地表径流中,HPO4-P的浓度分别是0.252、0.322、0.811和0.383 mg/L,高肥水平条件下,径流中的NO3-N和HPO4-P的浓度也有相同的趋势;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27~39和1.3倍,壤中流+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100~114和1.5~1.7倍,同时,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泥沙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也比自由下渗条件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玉米根系数量和抗拉性能与其倒伏抗性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了垄作中耕和平作免耕条件下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单株节根数量、较高茎节上节根数量以及节根的最大拉力和抗拉强度。结果显示,与平作条件下相比,两品种的单株玉米节根总数量和第五轮以上节根的数量均是垄作中耕条件下较高。第四轮节根的最大拉力在垄作中耕和平作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品种均为平作条件下的大于垄作中耕;其他各节根的抗拉强度在垄作中耕和平作条件下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认为垄作中耕条件下,较高茎节上节根数量较多,对于根倒伏抗性有利。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质地和含水率对炭基肥料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特性对炭基肥料氮素矿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和大田小区试验,分析了炭基肥在不同土壤质地(砂质壤土、粉砂质壤土、黏土)及含水率(80%、60%、40%田间最大持水量)条件下,氮素矿化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对于不同土壤质地,炭基肥在砂质壤土条件下矿化势最高,其次为黏土,最低的为粉砂质壤土;对于不同田间持水量,在粉砂质壤土条件下,炭基肥矿化势最高的为80%田间最大持水量(80%SMC),其次为60%SMC,最低的是40%SMC;在砂质壤土和黏土条件下,炭基肥的矿化势均表现为60%SMC>80%SMC>40%SMC。培养状态下粉砂质壤土、砂质壤土、黏土条件下最大氮素有效性分别是34.12%、56.31%、41.14%,而在大田条件下,炭基肥单季氮素最大矿化率在粉砂质壤土、砂质壤土、黏土3种土壤质地下分别是50.61%、32.27%、34.29%。  相似文献   

17.
水热因子是影响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关键因子.运用自记温湿度计、自计地温计和太阳辐射表等仪器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廊涿(廊坊—涿州)高速公路阳坡、平地、阴坡和中央隔离带的太阳辐射、地温和土壤水分等水热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条件下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规律都满足二次曲线方程,地形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不显著.(2)不同地形条件下地温月变化均呈“余弦曲线”变化趋势.各地形条件下,40 cm的地温条件都是最好的;各深度条件下,在3-8月中央隔离带的地温最高,9-12月和1-2月阳坡的地温最高.(3)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月变化均呈波浪形.各地形条件下,20-40 cm的土壤水分条件都是最好的;各深度条件下,中央隔离带的土壤水分条件都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探究4℃、15℃、28℃和40℃条件下中性紫色土硝化作用的差异及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对不同温度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8℃条件下硝化作用最强,净硝化率为3.40 mg N kg~(-1) d~(-1),40℃条件下硝化作用较弱,净硝化率为1.52 mg N kg~(-1) d~(-1),15℃条件下硝化作用发生延迟,净硝化率为2.40 mg N kg~(-1) d~(-1),4℃条件下硝化作用被抑制。28℃条件下的硝化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6),15℃和40℃条件下的硝化动力学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R2分别为0.969和0.984),说明15℃和40℃条件下限制硝化作用的因子可能是硝化微生物活性。AOB amoA基因拷贝数在28℃条件下达到最大,而AOA amoA基因拷贝数在40℃条件下达到最大。AOA和AOB amoA基因拷贝数在培养期间的变化表明AOB和AOA可能在中性紫色土硝化作用中共同发挥作用。在培养过程中,AOA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之比在15℃和28℃条件下,由1 d时的7.38和8.92下降为28 d时的1.51和2.12,呈显著降低趋势(P 0.05);在40℃条件下,AOA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之比在培养过程中呈先显著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 0.05)且显著高于4℃、15℃和28℃三个温度条件(P0.05);而4℃条件下AOB和AOA amoA活性均受到抑制。相比于AOB,AOA可能更适应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条件变化对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丽  杨浩  周健民 《土壤》2005,37(2):216-219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滇池表层新鲜沉积物和湖水为材料,研究了氧化还原状况、水体扰动、pH值等环境因子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好氧条件相比,厌氧状态大大促进沉积物中P的释放,最大释放量为3.96mg。随着湖水pH值的升高,沉积物的释P量明显增加,碱性条件下P释放量是中性条件的几百倍。水体扰动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不大。不同环境因子相比,湖水在碱性条件下(pH10.5)P的释放速率最大,高达68.04mg/(m2·d),厌氧条件次之,变化在7.73~8.91mg/(m2·d),对照和扰动条件下P释放速率很低。湖水pH值增加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是滇池沉积物释P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餐厨垃圾堆肥是实现营养物质资源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不同季节环境条件下餐厨垃圾与小麦秸秆混合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碳素物质变化规律,试验设定了具有中原地区季节代表性的3种环境温度在15、25、35℃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为期21d的堆肥。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和麦秸混合堆肥在25。C和35℃条件下,堆体温度能满足堆肥产品无害化要求,而15℃时不能满足;35℃条件下的pH值在前期下降幅度最多,15℃条件下pH值则始终保持在6.0以下;在25℃和35℃条件下,TOC含量明显比15℃条件下下降幅度大,堆肥物料中的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经过10d95%以上的糖类物质就被分解,粗纤维降解率均达到60%以上,而在15℃条件下到堆肥结束时,仍有30%多的糖类没有被分解,粗纤维也只分解了27.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