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康惠 《湖南农业》1996,(8):23-23
病毒性出血病及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统称为草鱼四大病,是草鱼的多发病,尤以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21,(8)
正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传染快、死亡率高、养殖鱼类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危害极大,养殖场(户)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防控工作。1.主要症状一旦感染草鱼出血病,病鱼主要症状大多表现为体表出血,红身,出血位置不定,游动无力,食欲减退,部分病鱼可能并发肠炎等症状,常可分为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出血病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淡水渔业产量居世界首位,但鱼类病害却日益增加,严重威胁着渔业的发展。现对我国淡水鱼类疫病及防治作一简要的综述,以供渔业生产参考。(1)传染性鱼病及防治病毒性鱼病已知32种。损失严重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ZHE)、鲤春病毒血症(SVC)、河鲶病(CC)、鱼红细胞坏死病(PEN)、草鱼出血病(CTHD),我国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重。草鱼出血病临床有三种类型:红肌型、红鳍红鳃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在鱼种阶段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流行广,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该病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肌肉型”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现象,或是轻微出血,肌肉充血明显,往往全身的肌肉郝呈红色。10厘米以下的病鱼,对着阳光或灯光透视,可见皮下充血:10厘米以上的病  相似文献   

5.
1.出血病。危害对象为草鱼。“红肌型”症状: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轻微出血,但肌肉充血明显,全身肌肉呈深红色;“红鳍红鳃盖型”症状:病鱼的口腔、下须、鳃盖、眼眶四周以及各鳍的基部明显出血;“肠炎型”症状: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呈鲜红色。防治方法:①用0.6mg/kg敌菌灵(外用)全池遍洒。②用0.7mg/kg硫酸铜全池遍洒,连施两天。②大黄(口服)与饵料混合投喂,每万尾鱼种用大黄粉剂0.25—0.5公斤。  相似文献   

6.
涂建萍 《福建农业》2011,(11):28-29
一、出血病 1.病原:呼肠孤病毒。 2.症状:“红肌肉型”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红鳍红鳃盖型”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肠炎型”病鱼,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并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  相似文献   

7.
一、发病症状:草鱼常见病有:①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常会并发。症状:体表局部出血,鳍基部充血,鳞片易脱落,鳃部黏液增多,并附着污物,鳃丝肿胀,腹部膨大,鱼肛门充血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脓血流出。②出血病,体表、肌肉或内脏器官出现斑点片状出血,严重时肌肉全部发红,鳃出血或苍白色,肠道无食物、充血、糜烂。  相似文献   

8.
<正>一、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从2厘米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患病,特别是水温在20—33℃时,极易发生流行。当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总氮、有机氯、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较弱,病毒量多时易发病。水温在12—30℃时也有病害发生。二、症状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看到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头顶部、口腔、上下颌、眼眶周围、鳃盖、鳃和鳍条基部都有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掉病鱼皮肤,可以看见肌肉呈点状或环状出血、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出现"白鳃";肠壁充血,但还有韧性,肠管里没有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肝、胆囊、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个别情况,胆囊和鳔呈紫红色,在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经常变淡n但并不是每条鱼的症状都相同,病轻的,出血程度比较轻,有的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有的以肠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个别的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出血或较多器官组织出血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罗青 《福建农业》2005,(7):29-29
鱼出血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的病毒性鱼病,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30%—50%,最高可达60%—80%,给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很大的损失,必须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积极进行防治。一、流行特点草鱼出血病病原体为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病毒粒子为直径65—70纳米的12面体,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对脂溶剂、酸均不敏感,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的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眼球突出;重的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有时有腹水,肠道…  相似文献   

10.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由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是对草鱼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本文从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特征、基因型、病因等方面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为草鱼健康养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症状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吃食,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剖解可见以下3种类型: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出血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出血,但全身肌肉明显充血,呈红色;同时由于严重失血,鳃瓣出现"白鳃"。这种类型在7~8厘米长的草鱼鱼种中比较常见。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口腔、眼眶、头顶等表现明显充血,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见于13厘米以上的草鱼鱼种。  相似文献   

12.
江波 《农技服务》2006,(7):44-45
为帮助广大养殖户更好地防治鱼病,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收入,现将本人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鱼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草鱼出血病1、症状鱼体发黑,鳃盖、眼眶、口腔、鳍条基部等处出血。剥去鱼皮,鱼体肌肉点状出血或出现淤血块,严重时肌肉发红。2、防治(1)将草鱼与鲢、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发病草鱼进行观察、解剖,发现发病草鱼是由病毒性出血病病毒引起,而非细菌性出血病,采用微碱性池水及抗病毒疗法后,病鱼恢复健康,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德智 《农技服务》2005,(11):49-49
(一)肠道病 1、出血病 肌肉、口腔、各种鳍条的基部充血,尤以臀鳍为甚。剥去皮肤可见肌肉点状出血,患病严重的肌肉全部发红。有时病鱼的鳃盖、大颚、眼圈和肠道等处也有充血现象;鱼鳃失去鲜红色,或呈苍白色.  相似文献   

15.
病原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及草鱼小RNA病毒感染引起,因病毒有毒物质等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致使鱼患败血症、毒血症造成出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草鱼苗在不同时期口服出血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从草鱼开口至第42天,投喂用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胞疫苗制成的特异性饵料,对预防草鱼出血病有一定效果,且以早期投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草鱼"新三病"即烂鳃、肠炎、赤皮病等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以期为草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草鱼"新三病"即烂鳃、肠炎、赤皮病等并发痖、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以期为草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草鱼出血病是由一种草鱼呼肠弧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患病初期表现为,病鱼在池中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不食,经过1—2天后开始死亡,每天5—10尾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日趋严重,高峰期每天可达50尾左右。患病的鱼体表现为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明显充血或呈针状出血,剥去皮肤后可见肌肉呈点状或片状  相似文献   

20.
肠出血型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发病早期两者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剖开鱼腹,两者均见肠壁充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