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余悦 《农业考古》2001,(4):270-276
一“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 ,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 ,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 ,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 ,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禅林法语 ,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 ,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2 0 0 1年 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 ,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学术巨著 ,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 ,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 ,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 …  相似文献   

2.
咏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久,自炎帝试茶,茶圣经就。华夏文明悠远,品茗风骤。农工学士禅佛道,重修身、茶坊竞斗。眼明心善,淡泊名利,世情通透。……  相似文献   

3.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222-224
《深圳商报》侯军先生是我天津的同乡,他写的《拚命陈郎》中:“在中国茶文化界,你如果说不认识陈文华先生,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文化’,至少说明你对茶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欠着火候。差不多的意思换到陈文华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你说你喜欢茶文化,可是你连我的《中国茶文化》杂志都没读过,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足以验证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0,(2):126-127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有人把它称之谓“禅语”、“法语”或者“格言”。它究竟是什么词意,源出何处?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茶禅一味”出自北宋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手笔。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佛学典故汇释》中有“茶禅”一条,该条目在说到中国禅、茶东传日本的历史时写道:“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书‘茶禅一味’相赠,今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这里显然时间倒错了。村田珠光是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人,且从未来过中国,怎能就学于北宋禅师圆悟克勤?经询问其…  相似文献   

5.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6-76
2006年2期《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上发表了一篇论陆羽、李冶(季兰)之间感情的文字,对我已发两篇探讨同一内容的文字提出了不同观点。说我“向来直率的寇丹先生居然表现出闪烁其词的羞涩……贯穿全文篇幅的曲婉揭叙,毕竟让人醒悟李冶的真实身份来”。他醒悟的是什么呢?是《全唐诗》中“载录19位妓女诗作,李冶便是其中之一”。说白了,他认为李冶是妓女,他还说我不敢直言李冶是妓女,“而以女冠一词蔽之”。关于妓女,清代一位大才子袁枚写了不少文章,但字里行间总流露出对不少妓女的关切喜好之情。郭沫若在点评时就以一句“心中有妓奈何他!”入…  相似文献   

6.
茶之禁忌略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赖功欧人类的文化生活中,禁忌多从宗教而来。而从茶文化的历史来看,茶的起源即被人们所神化,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就有不少宗教色彩的故事充斥其间。事实上,茶与佛、道二教的关系至为密切。因此,茶文化中的禁忌,一直伴随茶自身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7.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8.
寇丹先生在《谈“主题茶艺”》一文中曾说“湖州熏豆茶”的茶艺表演解说词录音带在韩国被“拒绝播放” ,并批评这份解说词“从头到尾喋喋不休”。这篇文章先后刊登在《2 0 0 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江西《农业考古》2 0 0 1 2期 (题目改为《论“主题茶艺”)》、北京《中华茶人》2 0 0 1年第二期。其散布范围不可谓不广。请看原文 :“1999年 10月在韩国釜山召开第 6届中日韩茶道协会联合会议。中国台湾地区因不久前遭受强烈地震不能派出代表团 ,作为中国的茶艺 ,只有“湖州熏豆茶”演出。待演员上台时 ,才突然被告知我们的录音带因制…  相似文献   

9.
1995年初夏,我在大冶市城关邂逅一老友。老友热情邀请上他家坐坐,刚一落座,一杯热茶放在茶几上,于是我们谈起了家乡桃花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当精致的杂志送给我,说是上面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桃花茶的文章。我接过一看,是1994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本专业茶刊,而且是个大刊物。回来后详读,读着读着,增长了茶见识,产生了对茶文化的兴趣。稍后,我跟大冶一中汪从元老师无意间谈到了茶,原来他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的老作者,发表过许多茶见解。他告诉我,这家杂志“一大二穷”,三年后才有稿费…  相似文献   

10.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韩茶文化团体双方协议 ,由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佛教春秋社、《茶的世界》社联合主办的中韩第二次茶文化交流会于 2 0 0 2年 12月 2 3日借湖州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 :中国方面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2 6人 ;韩国方面为 16人。茶文化交流会由中韩茶文化团体主要负责人董淑铎、崔锡焕、释圣哲联袂主持。上午进行茶道、茶艺交流。中国方面由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室慈云寺悟道法师等 3人表演“禅茶一味”茶艺 ,王绿英等 2人表演“湖州三道茶”茶艺 ;韩国方面由教育院嘉艺苑成员表演“天地五方茶”茶道。 7位中青年妇…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农业考古》2 0 0 1年第 2期上读到周文棠先生的大作《 <广雅 >茶事作者与时代的商榷及其对茶史的影响》 ,周文在论及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时认为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吴觉农、陈祖、朱自振、周文棠等认为是张揖所著 ,但对于作者所处时代意见不同。……本文作者认为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 (约公元 4 77— 4 99年 )。”“后魏之说是言之有据的。即张揖是《广雅》中茶事内容的作者 ,其著作时代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周文的观点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13.
丁文先生自九十年代初期步入茶坛以来 ,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了《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紫阳问茶》和近作《陆羽大传》等五部著作 ,特赋诗以颂。十年五部书 ,贡献颇特殊。一自茶道(1) 始 ,茶乘(2 ) 如滚珠。大唐茶文化(3 ) ,史料囊深襦。紫阳问茶(4 ) 里 ,乡人尽悦愉。新作陆羽传(5 ) ,心路越崎岖。洋洋成大观 ,传世誉璞瑜。丁文颂(古风)@欧阳勋(1)《茶道》:指全称《中国茶道》一书。丁文先生于1994年3月出版的《中国茶道》一书,是他写茶书的处女作,后来,该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修订再版。 (2)《茶乘》:1999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茶与悟     
“悟” ,《现代汉语词典》 :“了解 ,领会 ,觉醒之意。”所谓悟性 ,则是对人对事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可进一步引伸为对较抽象的事理与人生感触的思考。由悟 ,可能会联想到“禅” ,禅 ,是佛教用语 ,指静坐 ,“禅心” ,指清静寂定的心境。特别是“茶禅一味”之说 ,流传已久 ,自然把悟与禅相联系 ,而今天本文所说的“悟” ,与禅无关。《茶经》一开始就指出茶树是长在南方 ,有益于健康的嘉木 ,茶有至寒之药理作用 ,可用于清热解渴、胸闷头疼等 ,尤宜于修身养性、生活俭朴之人。这里明确地说了茶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茶与人的关系 ,可分为两种情…  相似文献   

15.
说茶     
说茶上海尹荣方我饮茶三十年,常恨茶虽源于吾国,而吾国似没有如日本之“茶道”者。我国人饮茶,常斤斤于察味别水,知茶、水、烹法而不知其他。我从前对这种徒逞口腹之欲的“茶文化”,实在是不敢多加恭维的。但近年留心说茶文字,知我们的先人于饮茶一事,别出机杼,提...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1997年11月20日)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的王郁风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们准备编写一本《中国茶叶五千年》的书,向我核查二个问题:一是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问题。另一个是看到霍山黄芽茶听上有司马迁《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位久服得仙”之语。他说他查阅了《史记》,未见此语出处。我当时在电话上向解释,他说电话上一时说不清楚,叫我写一下。我们都是“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会员,只好如命。关于六安瓜片成茶年代问题,我已写了一篇《再论“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已刊于1998年《农业考古》第2期上。关于…  相似文献   

17.
薛启涛 《农业考古》2007,(5):182-183
那是2006年盛夏的一天,我走进山西运城图书大厦,一眼就看见了摆在书架醒目位置上的《中华茶人诗描》一书,书中第261页的“韩星海”篇,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抚着厚重的《中华茶人诗描》之书,其中有这么一首诗咏赞道:“星海先生记者身,写茶着实费精神。五光十色文章美,茶事名人耳目新。”就这四句诗描,令我感慨万千,不由地掩卷沉思起来……星海是陕西扶风法门寺人,出生在佛教圣地。他从故乡祖父的早晨饮茶生活开始,就对茶文化有了朦胧的认识,并走过了一段“相识、相知、相伴”的漫漫长路。星海曾说,日复一日的早晨,祖父从温暖的土坑上爬起,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蕴,其灿烂光辉,还辐射到经济领域,可谓是文化、经济双欣双茂之花。一、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付梓问世后,极大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比屋之饮”,由此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写《茶经》时,已有8个道(相当现在13个省区)43个州生产茶叶。到了宋代,茶诗茶词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尤其是城镇茶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茶叶生产也随之扩大,生产规模由唐代的43个州发展到66个州。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9.
茶道与禅宗的"平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3,(2):254-260
如果说茶道与禅道有着高度的文化学的内在关联 ,那么 ,这一关联便集中体现在“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上。当茶文化向禅宗吸取思想精髓之时 ,“平常心”就既是禅的真谛 ,也是茶的真谛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命题 ,作为一种禅学的理论建树 ,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佛教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茶界精英则直接视“平常心”为揭示生活真谛的茶道。生活之道在于自然和谐 ,茶道的核心精神即在此。哲人们以“平常心是道”这一思想命题来综括马祖道一的禅道思想 ,确实抓住了其核心之处 ;然而笔者在本文中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作为直接的“生活禅…  相似文献   

20.
石山 《农业考古》2000,(2):57-58
中国茶文化在整体上是一个综合的集成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典型的体现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