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部分中国栽培稻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苗期16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谱测定以及成株期叶瘟、穗颈瘟鉴定结果为依据,分析了75份中国栽培稻稻瘟病抗性资源的抗瘟性。结果显示,不同抗性品种的抗谱以及对成株期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反应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抗谱测定结果与成株期叶瘟抗性显著相关,而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间相关不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抗性资源可分成9个类群,其中以第6类群包含品种最多,抗谱最广(81.3%~100%),并高抗A、B、E、G群生理小种和抗穗颈瘟,可作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优先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彭洪江 《植物保护》1994,20(4):25-26
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随着品种汕优63在我地连续多年单一种植,近年发生日趋严重。在目前尚缺新品种替代前,根据该病流行特点,提高药剂防治效果,乃是控害增产一大措施。为此,作者进行了穗瘟化控策略筛选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在常发重病区选田设病圃系统观察病情消长动态。品种汕优63,适期播栽,治虫不治病。秧田期调查苗叶瘟1次,本田叶瘟自移栽后定5点,1点2丛,5天调查1次。抽穗后,除继续调查叶瘟外,同时调查穗颈瘟,直至成熟期止。 在此基础上,设(1)移栽时浸秧,(2)治叶瘟2次,(3)治穗颈瘟2次,(4)浸秧,治穗颈瘟2次,(5)治叶瘟、穗瘟各2次,(6)浸秧,治叶瘟2  相似文献   

3.
水稻常规大糯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年对常规糯稻大糯品种叶瘟病情指数和穗颈瘟发病率的调查、分析,采用回归方程y=7.011+0.32645x,可以预测后期穗颈瘟的发病率,以指导穗颈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1973~1977年在稻瘟病圃中,筛选出对穗颈瘟4~5年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15个,1975~1977年又鉴定出对穗颈瘟3年均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47个。在病圃中对大量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材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籼稻品种的叶片对稻瘟病菌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强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穗颈和主轴则不同,在病圃中粳稻叶瘟发生较重的年份,籼稻抗侵入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反之,籼稻比粳稻少。但在同一抗病等级中,粳稻造成的损失多比籼稻轻,表现耐病性强的品种数量比籼稻多。根据多年和多点试验,绝大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抗性表现不一致。就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变化情况相比,叶瘟抗性变化较穗颈瘟大。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主要表现有叶瘟、穗瘟。叶瘟严重时引起水稻坐蔸,穗颈瘟则造成白穗;在保温秧田和旱育秧田可以发生苗瘟,引起秧田死苗;在特别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高肥水、较长时间高温高湿)下,可以见到节瘟、叶枕瘟,节瘟可以造成茎杆折断,叶枕瘟可以诱发穗颈瘟;水稻齐穗后发病,可以出  相似文献   

6.
2010年惠水县穗颈瘟大流行原因与综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属半知菌中的梨孢菌。在水稻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按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瘟只能预防,一旦发生,常造成白穗,不能正常结实。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慢瘟抗性的研究是探索延长抗瘟良种应用寿命的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慢瘟抗性的概念、分类和其它抗性类型的关系,鉴定方法,遗传模式及慢瘟抗性的水稻育种策略,拓宽了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1986—1993年,对吉林省38个新选育及外引水稻品种,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与病区多点异地生态病圃自然诱发方法,连续3—4年分别作了抗瘟性鉴定。据此拟定出《综合数年多点(菌)次鉴定结果评价水稻抗瘟性标准》(SDJPK),分别将参鉴新品种对苗、叶、穗瘟抗性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叶瘟发生较重的稻田,用6%丙唑·多菌灵悬浮剂预防穗颈瘟。试验结果表明,施2次6%丙唑·多菌灵悬浮剂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优于施药1次的,但没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好。因此,在稻瘟病偏重发生的地方和种植感病品种的田块,最好不用6%丙唑·多菌灵悬浮剂预防穗颈瘟。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穗瘟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试验以中156和谷梅2号为亲本建立F8重组自交系群体,应用稻瘟病菌株92-183对群体的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瘟和穗瘟抗性遗传控制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应用DNA标记将一个兼抗叶瘟和穗瘟的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其抗性等位基因来源于谷梅2号。而且,该基因在病区表现出较强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To control rice blast effectively at the nursery stage, the absolute SiO2 content necessary for rice plants to resist blast diseas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various rice cultivars and soils. Nine ric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complete resistance genes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al resistance were grown on nursery soils amended with silica gel at different rates to change the SiO2 content of rice plant. The rice seedlings were then inoculated 28 days after sowing with Pyricularia grisea to estimate their blast resistance. In all rice cultivars, the number of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n SiO2 content increased in the rice seedling; lesions were reduced to 5%–20% of the number on the seedlings grown in soil without silica gel when the seedling SiO2 content reached 5%. Additionally, the susceptibility to blast disease of rice seedlings grown on eight soil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districts,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silica gel, was compared. The number of lesi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SiO2 content in the seedlings reached 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iO2 content of at least 5% in the rice plant can control this disease at the nursery stage under an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的Xa21基因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leucine-rich repeat regions)设计的XLRR for(CCGTTGGACAGGAAGGAG)与XLRR rev(CCCATAGACCGGACTGTT)为引物,通过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进行了江西省水稻主栽品种和地方资源品种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ue,RGA)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类型丰富,供试的23个品种的RGA-PCR指纹聚类后,当以欧氏距离4.5划分时,可分为6个遗传相似组.同一遗传相似组内的品种,在品种的特性上,有较强的相似性,如第二组,由两个品种大禾谷和长粒糯组成,它们均为高秆的地方优质老品种,生产上均较感稻瘟病.烂蔸糯和流稻糯两个糯稻品种,属同一遗传相似组.当以欧氏距离5.0划分时,可分为2个遗传相似组,其中一组包括圆粒糯、大禾谷、长粒糯等江西三个地方老品种和巴西陆稻.主栽品种汕优63、两优培九等与烂蔸糯、圆粒糯等优质地方老品种,遗传距离较远.田间试验表明,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平均防效达91.98%~95.68%.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苗期鉴定了鉴别品种和33个品种对59个菌株的反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探讨了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抗病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对鉴别品种以外的品种的致病力不完全一致,回接21个菌株有8个(38.9%)不能使来源品种感病;测定品种对多菌种反应的毒力频率比测定抗小种数更有意义。当家品种汕优63、汕优64,红突31等毒力频率均低于0.3,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杂交水稻育种骨干亲本93-11、纹枯病重要抗源YSBR1及水稻重要基础研究的遗传转化材料Kitaake共3份重要水稻资源的稻瘟病抗谱及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喷雾接种法,采用国际水稻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致病率、病斑数量和病斑长度4个评价指标,分析了这3份重要水稻资源对3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结果表明这3份水稻资源材料的病情指数主要集中于4和5级,但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93-11、YSBR1和Kitaake产生的病斑平均长度分别为0.56、0.54和0.66 cm,病斑平均数量分别为6.50、4.10和4.80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明所采用的4个稻瘟病抗性评价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93-11、YSBR1和Kitaake均对多数稻瘟病生理小种表现出抗性,但抗谱各不相同,且采用的4个评价指标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离体水稻叶片划伤接种鉴定稻瘟菌的致病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瘟品种的培育和抗瘟基因布局需要快速、准确、大规模地定性水稻抗源及其后代的抗瘟基因型和稻瘟菌致病型。为此, 本研究建立了水稻离体叶片划伤接种方法。该方法依据主效抗瘟基因抵抗稻瘟菌在寄主体内扩展的特点, 通过针刺在水稻叶片上造成伤口, 避免了寄主侵入抗性的干扰, 从而有利于抗扩展性的定性鉴定。作者利用活体喷雾接种、叶片无划伤接种和本研究建立的离体叶片划伤接种等3种接种方法, 在秧苗4~6叶龄期, 对菌株12-DG-68在24个水稻抗瘟单基因系上的致病反应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叶片划伤接种的检测结果稳定、一致; 而叶片无划伤接种和活体喷雾接种的检测结果假抗性比例分别为12.5%和4.2%, 不同叶龄期的叶片间反应型不一致率达7%。此外, 离体叶片划伤接种还可利用菌丝块接种, 以鉴定分生孢子产量低的菌株的致病型。因此, 水稻叶片划伤接种是一种准确、稳定和方便的稻瘟菌接种方法, 可用于大规模定性测定水稻抗源及其后代的抗瘟基因型和稻瘟菌的致病型。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苗期初筛、复筛、抗谱测定和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等不同鉴定方法,对经分子检测证明已整合有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精酶基因的22个转化系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筛选出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原种对照七丝软占有明显提高的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表现高抗的有来自F4-9转化株系的7个品系。高抗材料的R7代品系,经室内抗谱测定及田间病圃试验结果,仍然表现高抗稻瘟病。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优质感病品种改良成高抗品系,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