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有自然繁殖发生。由于其栖息生境退化,每年洄游进入长江的中华鲟繁殖亲本逐年减少,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已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2016年11―12月的野外监测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已知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其中底层网具采集到中华鲟鱼卵(卵膜)67粒、仔鱼22尾;解剖食卵鱼发现,10尾食卵鱼类共摄食中华鲟卵454粒;水下视频观测到5处中华鲟卵黏附底质位点。根据采集到的鱼卵发育期及采集位点推算,产卵时间为2016年11月24日凌晨,产卵场位于葛洲坝大江电厂以下约300 m的江段内,产卵日水温为19.7℃,流量为6610 m3/s,水位为39.7 m。  相似文献   

2.
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的影响——数量变动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对于江海洄游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一直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以及水产部门、有关科研单位和沿江广大渔民的极大关注,曾进行过广泛的讨论。 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我们承担国家下达的鲟鱼资源调查研究的任务,从1981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初步调查,结果表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消息,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葛洲坝修建之前,中华鲟的产卵地在金沙江。葛洲坝修建之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面产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长江水产研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重点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调查。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28日,长江所等多家研究单位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传统产卵场未发现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  相似文献   

5.
贾敬德 《淡水渔业》1983,(6):M002-M002
<正> 1933年11月12日23时和15日8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与兄弟单位合作,在宜昌葛洲坝下分别对2尾卵巢发育到第Ⅳ期的成熟中华鲟进行药物催情成功,获得中华鲟鱼卵115万粒,孵化出鱼苗39.5万尾。这是国内在葛洲坝下人工催情中华鲟试验的首次成功。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幼鱼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洲坝枢纽于1981年1月截流后,中华鲟被阻予坝下,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1982年秋季首次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至今在坝下的繁衍活动已历时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坝下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的效能,客观地评价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1982~1985年我们连续四年对长江口崇明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基于年龄结构的中华鲟资源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长江中的中华鲟亲鱼捕捞数据的年龄结构,推算不同年龄段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参与繁殖的占比,首次将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同时纳入估算模型进行计算,构建了一套估算中华鲟资源量的新方法。稳态计算结果显示,在葛洲坝截流前,长江中每年有效补充量为1 882尾,长江和海洋中育龄(雌:13~34龄,雄:8~27龄)总资源量为32 260尾,其中雄鱼15 310尾,雌鱼16 950尾,每年在长江中参与繁殖的中华鲟新老股群之和(1 727尾)占总资源量的比例约5%。计算得出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的中华鲟产卵繁殖容量仅为截流前的6.5%,1981年葛洲坝截留造成68%~80%的1980年老股群被阻隔在上游。结合葛洲坝截流后的捕捞数据推算了1981年后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资源量变迁过程。计算结果与捕捞数据反映的趋势一致,证明模型可靠有效。研究表明,葛洲坝截流后,随着捕捞量的减少,长江中的繁殖群体数量上升,199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2 200尾),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为170尾左右。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产卵繁殖环境容量的大幅下降是近年来中华鲟资源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柏河浮游生物及初级生产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河主要流经宜昌县境内,出口于葛洲坝三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为相对静止的河道型水库,面积约467ha,平均水深7m。1990—1991年调查了黄柏河河口水域的浮游生物及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该水域为富营养型水体.黄柏河年鱼产力为532kg/ha.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江和黄柏河交汇处建设葛洲坝后形成的宽广的富营养型水域,1990—1991年进行了鲢、鳙网箱生产,单产商品鱼21.75kg/m~2,为开发利用葛洲坝库区水资源找到了又一新的生产途径,拓展了库区移民安置门路.  相似文献   

11.
<正> 长江葛洲坝动工以来,围绕救护中华鲟的措施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意见是主张采取人工繁殖放流的措施,反对在葛洲坝建造过鱼工程。主要理由是:根据国外过鱼工程实际运转经验,鲟鱼从未通过鱼道,升鱼机过鲟效果亦不好;鲟鱼与鲑鳟鱼生态习性不同,能否通过过鱼工程值得考虑;鲟鱼爱走深槽,难以越过大江电厂下游可能形成的大面积淤滩,到达电厂下游的鱼道入口(假如建造鱼道的话);葛洲坝上游还要建造三峡等水利枢纽,亲鲟和幼鲟上溯下行将会迷失方向无法洄游等等。  相似文献   

12.
科研机构再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产》2015,(2):47
<正>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两家科研单位开展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葛洲坝下未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  相似文献   

13.
<正> 由水利部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实验站,黑龙江省科学院特种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产研究站等联合攻关的史氏鲟人工繁殖科研项目,1988年6月在其实验基地—黑龙江畔的勤得利农场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史氏鲟是黑龙江中珍贵的经济鱼类。为了解决其资源逐年减少的问题,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海淡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  相似文献   

15.
胭脂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描述了1987~1989年在葛洲坝下游人工授精后的胭脂鱼卵及其胚胎发育的特点和仔幼鱼的习性。  相似文献   

16.
长江禁渔拉开帷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朱莉萍报道)近日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2004年长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今年的长江禁渔工作。通知要求2月1日12时至4月30日12时,云南省德钦县以下至葛洲坝以上水域实施禁渔;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葛洲坝以下至长江河口水域实施禁渔。禁渔范围:云南省德钦县以下至长江河口(南汇嘴与启东嘴连线以内)的长江干流;汉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一级通江支流在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境内的江段;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通知》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对春季禁渔工作的领导,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二要充分利…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相似文献   

18.
华元渝  陈佩薰 《水产学报》1992,16(4):322-329
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河段,受葛洲坝枢纽和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的影响,水流速增大、河床下切、床面粗化,洲滩渚汊并流,破坏和恶化了白鱀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引起白鱀豚分布区向下游退缩。1986年作者调查时,白鱀豚分布区上限尚在离葛洲坝下50公里处的宜都河段;而1991年已下移至距坝下160公里处的沙市河段。同时,藕池口-城陵矶河段(158公里)内白鱀豚分布密度逐年变稀,已从 1986年时的 3.67公里/头锐减到 1991年的10.36公里/头。白鱀豚种群规模小,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但人类活动仍严重危及该物种的生存。随着人们进一步开发利用长江,新的水利工程还将兴建,亟待来取相应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1月11同上午,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住宜昌市江段向长江放流体长2.5厘米的中华鲟仔鱼12万尾。自1984年以来,该研究所共向长江放流中华鲟仔鱼89.6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3个江段各年间的圆口铜鱼开发率和捕捞死亡系数均远远大于相应年份最大允许的开发率和捕捞标准的基准尺度F0.1,3个江段的圆口铜鱼资源均处于严重过度捕捞状况;2)葛洲坝江段圆口铜鱼的最适开捕年龄为4龄(体长330mm),重庆和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的开捕年龄应至少为5龄(体长375 mm).为保护圆口铜鱼的资源,建议葛洲坝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网日(2a)应大于75 mm为宜,重庆和合江江段的网目(2a)应不小于90 mm且同时需要控制各种渔具的日均作业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