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情况初步调查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我国珍贵的鱼类,长江葛洲坝兴建后,对如何拯救中华鲟(以下简称鲟鱼)等问题,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对长江截流后,鲟鱼能否在坝下自然繁殖的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重视。1981年经调查,坝下发现有成熟的鲟鱼,同时了解到坝下江段有卵石、礁板石存在,繁殖季节坝下水温在17~20℃左右,这就是说,坝下也有鲟鱼产卵繁殖的外界条件。那么被阻于坝下的成熟鲟鱼,能否找到适宜的场所进行自然产卵繁殖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1982年我们在承担图家科委下达的鲟鱼资源调查的若干内容的同时,在宜昌、石首等江段,进行了鲟鱼产卵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中华鲟幼鱼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洲坝枢纽于1981年1月截流后,中华鲟被阻予坝下,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1982年秋季首次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至今在坝下的繁衍活动已历时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坝下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的效能,客观地评价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1982~1985年我们连续四年对长江口崇明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产卵胚胎正常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2 0 0 2年度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采捞到的中华鲟卵的发育情况。在中华鲟产卵场 ,中华鲟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产卵和胚胎发育 ,并孵出仔鱼。将采得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育 ,也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出膜。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群体性腺退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作者于1984年,在坝下宜昌江段两次对中华鲟产卵群体的性腺进行了观察,发现被阻隔在坝下的大部分中华鲟产卵群体的性腺出现了退化。现将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肖慧 《水库渔业》1985,(1):32-32
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以后,为保护中华鲟资源,利用坝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我处自1982年以来,在鲟鱼渔汛期间捕捞涸游上溯的中华鲟亲鱼,运送过坝,标志放流。但送到坝上游的中华鲟能否下坝,回到大海,当时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6.
<正> 围绕长江干流第一座水利枢纽—葛州坝救护中华鲟问题,由于意见不一致,争论不休,长达数年之久,仍未得到合理的解决。目前,大坝二江、三江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江也于1980年底截流施工。洄游产卵的亲鲟,受阻于坝下,无法进入产卵场,进行产卵繁殖。中华鲟资源衰退和绝种的危险,将愈趋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鱼措施,后果难以设想。葛州坝工程救鱼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呢?从有关文件和葛州坝技术委员会会议记要及1981年由农委主持召开的救鲟论证会议情况看,在救护中华鲟这种我国长江独有的鱼类,意见是一致的。主要分岐,是在救  相似文献   

7.
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有自然繁殖发生。由于其栖息生境退化,每年洄游进入长江的中华鲟繁殖亲本逐年减少,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已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2016年11―12月的野外监测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已知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其中底层网具采集到中华鲟鱼卵(卵膜)67粒、仔鱼22尾;解剖食卵鱼发现,10尾食卵鱼类共摄食中华鲟卵454粒;水下视频观测到5处中华鲟卵黏附底质位点。根据采集到的鱼卵发育期及采集位点推算,产卵时间为2016年11月24日凌晨,产卵场位于葛洲坝大江电厂以下约300 m的江段内,产卵日水温为19.7℃,流量为6610 m3/s,水位为39.7 m。  相似文献   

8.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地点、范围、成熟比例、产卵量、敌害鱼类危害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初步评价,同时为拯救中华鲟资源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9.
王者茂 《海洋渔业》1986,8(4):160-161
<正>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是海产溯河性鱼类。生殖季节由海中沿长江上溯,在江中产卵。孵出的幼体又沿长江而下进入海中肥育、成长。中华鲟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经济鱼类,个体大,肉味美,是馔中名菜。特别是鱼卵,是中外人士所喜食的珍品——鲟鱼仔。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时期存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稀有古代鱼类,属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在分类学上独树一帜属于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面积可以反映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计算,进行最佳生态流量决策。利用该物理栖息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流量改变对目标物种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为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水利调度提供评估和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正> 由湖北省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和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继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之后,将孵出的39.5万尾鲟鱼苗在环道里经20多天的饲养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重点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调查。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28日,长江所等多家研究单位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传统产卵场未发现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19日,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张汉中一行三人就再次检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现象进行调研,宜昌市水产局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陪同到中华鲟产卵场的核心区进行实地查看。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内。其体型硕大,体长可达4m,体质量超过500 kg,寿命可达40余年。据资料显示,上次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是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中鲟鱼冬季在河流深水区越冬,于翌年四五月份进入产卵场繁殖产卵。许多养殖场为了抓季节、抢市场,冬季生产鲟鱼苗提前上市,根据鲟鱼产卵特性,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修建低温冬化处理池,9月份将发育好的鲟鱼亲鱼放入人工控温的低温池中冬化处理2个月,11月份升温,进行人工繁殖。冬季繁殖出来的鱼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宣布,经过7年多时间的研究,试验,中华鲟活体产卵技术已趋成熟,这项科研成果对中华鲟种群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据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介绍,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华鲟洄游产卵季节,经农业部批准,中华鲟研究所从长江里捕捉野生亲鱼进行人工取卵、授精,繁育出幼苗再放入长江。  相似文献   

19.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卵苗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及粒子跟踪技术,模拟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苗输移过程。将目前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划分为9个子区域,将粒子赋予中华鲟卵粒特征,反演了中华鲟2009年自然繁殖卵苗沿河道输移路线和扩散过程。在划分的9个区域中,区域1、2、5为极有可能的产卵位置。模拟得到的产卵位置、卵输移路径及输移时间与实际监测情况基本一致。模拟结果显示,卵苗输移受天然河道地形和水流流场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阻隔了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性成熟晚(一般雄性9龄、雌性16龄以上),属高龄产卵类型,产卵补充群体小,资源一旦受到破坏,种群的恢复十分困难。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殖鲟类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站同另五个有关单位协作,于1981年开始进行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试验。经过三年努力,于1983年11月在坝下催产成功,并孵化出大量鲟苗。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首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