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袋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优良栽培料配方为对照,共设置5种配方进行瓶栽试验。比较了各种配方对菌丝长势、生长周期、商品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4的菌丝长势好,出菇整齐,开伞难,其商品性与对照相当;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率达85.71%,比对照增产9.62%;生长周期比对照缩短3d,有效地缩短工厂化生产周期,从而达到了节能增效的效果,是金针菇工厂化瓶栽较为理想的栽培料配方。  相似文献   

2.
马红梅  陈永敢  徐小雄  张耀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798-3799,3960
[目的]研究适宜不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品种的栽培基质。[方法]以椰子果皮和木屑栽培基质分别培养灵芝5号种和4-3种,分别获取各级菌丝及子实体,通过乙醇浸提液将样品溶出,采用冰醋酸-香草醛-浓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灵芝酸的含量。[结果]5号种木屑栽培所得子实体中的灵芝酸高出3级菌丝0.98个百分点,椰皮栽培基质高出3级菌丝1.20个百分点,木屑栽培基质所得子实体中的灵芝酸含量比椰皮栽培要低0.27个百分点;4-3种木屑栽培基质所得子实体中的灵芝酸高出3级菌丝1.24个百分点,椰皮栽培基质高出1.13个百分点,木屑栽培基质所得子实体中的灵芝酸含量比椰皮栽培基质要高0.20个百分点。[结论]菌丝体与子实体中的灵芝酸含量与灵芝栽培品种和栽培基质均有关系。应根据栽培目的,选择灵芝品种和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利用冬季修剪的葡萄枝条袋栽平菇的方法,以葡萄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袋栽法研究了不同比例葡萄枝条木屑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生长及产菇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中葡萄木屑含量不同显著影响平菇菌丝的生长速率、长势及产菇量.随着葡萄木屑比例的增加,平菇菌丝满袋时间延长.与对照(92%的棉籽壳)相比,62%葡萄木屑、30%棉籽壳配方下平菇菌丝长势最佳,菌丝体浓白、粗壮,且成束能力最强;67%葡萄木屑、25%棉籽壳配方下,菇体外形特征较好,产菇量最高,生物转化率达到55.05%,较对照高出15.8%.葡萄枝条木屑62%~67%可作为平菇袋栽的最佳培养基添加量.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添加剂在灵芝栽培中的配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添加剂用于灵芝栽培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增产显著。其中尤以每50kg培养料拌入5ml蒽肥、125ml菇乐、5ml菇壮素,进入出菇期后,再用营养液(每升水2 5ml氨基酸多元微肥+0 06g丰鲜宝)浇灌出菇效果最好。灵芝生物效率达85 8%,较常规袋栽提高36 2%。  相似文献   

5.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6.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7.
立足蕉岭当地丰富杂木屑资源,筛选孢子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菌株,为以采收孢子粉为目的袋栽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分析比较了6个灵芝菌株的生长情况、农艺性状、孢子粉及子实体产量、品质以及效益等指标,筛选出优良菌株梅灵3号。该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0.83cm/d)、芝形好,孢子粉产量高,达13.17g/包,比对照梅灵2号提高38.24%,孢子粉产量比子实体高41.39%,孢子粉粗多糖和硒含量分别为0.59%、0.0832mg/kg,比对照提高15.69%和43.68%。每吨原材料产生的总产值比对照提高28.58%,收益提高29.21%。试验结果表明梅灵3号孢子粉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收益高,适合在以采收孢子粉为主的袋料栽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同时富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硒和锌的新膳食补充剂,在实验室现有大球盖菇菌丝液体培养基(土豆200 g/L,葡萄糖20 g/L,酵母浸粉4 g/L,磷酸二氢钾2 g/L,硫酸镁1 g/L,维生素B10.05 g/L)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Na_2SeO_3和ZnSO_4对大球盖菇菌丝进行富硒、富锌及硒锌同富液体培养,测定了富集液体培养的大球盖菇菌丝干重、多糖产量、可溶性蛋白产量和有机硒锌产量,探究了Na_2SeO_3和ZnSO_4对大球盖菇富集液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球盖菇菌丝硒锌同富液体培养的最佳硒锌浓度为Na_2SeO_320 mg/L、ZnSO_450 mg/L。在此条件下,大球盖菇菌丝干重比对照高96.12%,有机硒产量比对照高237.29倍,有机锌产量比对照高4.22倍,多糖产量比对照高63.64%,可溶性蛋白比对照高78.16%,Na_2SeO_3利用率比Na_2SeO_3浓度为20 mg/L富硒液体培养处理组高30.12%,ZnSO_4利用率比ZnSO_4浓度为50 mg/L富锌液体培养处理组高0.47%。这说明适宜浓度的硒、锌同富液体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大球盖菇菌丝产量、菌丝活性物质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最适猪肚菇2号菌株和5号菌株的培养料配方,并选出栽培效益最高的菌株以备后期开发利用。【方法】利用上下限约束条件的混料试验方法设计26个培养料配方,与对照比较,筛选最佳培养料配方;栽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四次重复,调查各处理的菌丝满袋时间、商品菇生物学效率、产量及效益。【结果】处理16配方最适合猪肚菇2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d满袋,两潮产量达163.9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2.7%,每袋利润0.77元;处理9配方最适合5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d满袋,两潮产量达199.3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9.9%,每袋利润1.55元。5号菌株的单袋产量及利润高于2号菌株。【结论】综合菌丝生长、产量及利润情况,在生产上选择猪肚菇5号菌株,其最适合的培养料配方为2.7%玉米芯+49%木屑+25.3%棉仔壳+2.0%玉米粉+18.2%麦皮+2.8%豆粕。  相似文献   

10.
通过5个不同盆景灵芝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丝萌发速度和生物学效率差别明显,灵芝3号菌株菌丝生长较快,产量最高,珊瑚灵芝次之。5个菌株中以灵芝3号、珊瑚灵芝菌丝生活力、生长势以及抗杂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合固体菌种袋料栽培。3个培养基中以复壮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旺盛,以加富培养基中菌丝生物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济源地区栽培的高温平菇品种,利用日光温室熟料袋栽技术,对引进的6个平菇新品种的菌丝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及生物学效率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丰1号、夏福2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菌丝长势强,菇盖肉厚,菇柄短,商品性好,耐高温能力较强,抗病性强,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适合在济源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同时富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硒和锌的新膳食补充剂,本论文在实验室现有大球盖菇菌丝液体培养基(200 g/L 土豆,20 g/L 葡萄糖,4 g/L酵母浸粉, 2 g/L磷酸二氢钾,1 g/L硫酸镁,0.05 g/L 维生素 B1)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Na2SeO3和ZnSO4对大球盖菇菌丝进行富硒、富锌及硒锌同富液体培养,测定了富集液体培养的大球盖菇菌丝干重、多糖产量、可溶性蛋白产量和有机硒锌产量,探究了Na2SeO3和ZnSO4浓度对大球盖菇富集液体培养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大球盖菇菌丝硒锌同富液体培养的最佳硒锌浓度配比为Na2SeO3 20 mg/L、ZnSO4 50 mg/L。在此浓度配比下,大球盖菇菌丝干重比对照组高96.12%,有机硒产量比对照组高237.29倍,有机锌产量比对照组高4.22倍,多糖产量比对照组高63.64%,可溶性蛋白比对照组高78.16%,Na2SeO3利用率比Na2SeO3浓度为20 mg/L富硒液体培养处理组高30.12%,ZnSO4利用率比ZnSO4浓度为50 mg/L富锌液体培养处理组高0.47%。说明在适宜的硒锌浓度配比下,硒锌同富液体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大球盖菇菌丝产量、菌丝活性物质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探究段木栽培模式及代料栽培模式对不同灵芝菌株主要农艺性状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以确定灵芝子实体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分别以段木及代料(木屑、麦麸、石膏)为栽培原料,比较两种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灵芝菌株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菌丝长势、菌丝长满菌袋时间、菌丝特征以及灵芝子实体单重、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生物学效率等主要农艺性状。采用药典及国标方法检测灵芝子实体三萜及甾醇、多糖、蛋白质、16种氨基酸含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灵芝子实体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6个供试灵芝菌株在不同栽培模式下,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菌丝长势、菌丝长满菌袋时间、菌丝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栽培模式下供试灵芝菌株子实体质量、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生物学效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段木栽培模式下灵芝菌株CZ22子实体质量最大(117.15 g),生物学效率最高(7.54%),代料栽培模式下灵芝菌株CZ22子实体质量最大(40.58 g),生物学效率最高(9.02%)。不同栽培模式下相同灵芝菌株子实体三萜及甾醇、多糖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代料栽培模式下灵芝菌株CZ27子实体中三萜及甾醇含...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瓶栽、袋栽和生料地床栽培等三方面试验,分析比较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小白菇、姬菇、平菇、绣珍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与配方要求。试验显示,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经粉碎后可以替代杂木屑栽培4种食用菌,但受基质特性影响,采用全一枝黄花配方栽培时,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早、出菇期短,产量、生物效率和子实体体积均略低于对照。采用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后,发菌、生长、出菇性状和子实体质量等方面均比全用一枝黄花的有明显改善,栽培效果更接近棉籽壳对照。其中平菇和姬菇栽培的产量分别增加19.05%、80.77%,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小白菇和绣珍菇增产20.00%和30.00%,比对照减产14.29%和31.58%。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还可进行生料地床栽培,小白菇和姬菇的生物效率达67.33%和73.07%,平菇高达117.04%,绣珍菇较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3个灵芝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子及其亲本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出菇期、有效成分含量;评价了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进行灵芝杂交育种的可行性.测定结果表明,3个杂交菌株中,"杂交1号"分别比亲本"广东赤芝"和"灵芝5.75"提早22和3 d出菇,产量比"广东赤芝"高178.5%,比"灵芝5.75"高34.9%;"杂交2号"的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2个亲本菌株,子实体三萜含量比"广东赤芝"高198%,比"灵芝5.75"高121.2%;这2个杂交子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说明这种灵芝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有实用价值,可用于灵芝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猪肚菇2号菌株和5号菌株的最适培养料配方,并选出栽培效益最高的菌株以备后期开发利用,利用上下限约束条件的混料试验方法设计了26个培养料配方,调查各个配方的菌丝满袋时间、商品菇生物学效率、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配方16最适合猪肚菇2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63.9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4.6%,每袋利润0.77元;配方9最适合5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99.3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9.9%,每袋利润1.56元;5号菌株的单袋产量及利润高于2号菌株。综合菌丝生长、产量及利润情况,在生产上宜选择猪肚菇5号菌株,其最适合的培养料配方为2.7%玉米芯+49%木屑+25.3%棉籽壳+2.0%玉米粉+18.2%麦皮+2.8%豆粕。  相似文献   

17.
白灵侧耳菌袋发满菌丝后,在22~25℃,通风阴暗处经30~40天的后熟处理,白灵侧耳出菇快,产量高,商品性好。最佳栽培方式为半脱袋竖立畦栽且覆土至菌棒3/4处品质好,生物转化率可达122.67%。  相似文献   

18.
对4个不同灵芝品种和3种栽培料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状和单袋产孢子粉干重分别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赤芝1号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粗壮、浓密、抗性强,菌盖圆整厚实、孢子粉产量高,是灵芝孢子粉高产优良品种;椴木经营养液浸泡24 h后,具有菌丝生长快、孢子粉产量高的特点,是灵芝孢子粉的高产配方。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到适宜茶枝屑代料栽培的食用菌优良菌株,对灵芝、平菇、香菇、杏鲍菇以及榆黄菇等11个食用菌菌株在茶枝屑和常规杂木屑栽培基质配方上的菌丝生长状况、产量和商品经济性状等筛选指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杂木屑配方相比,平菇菌株在茶枝屑配方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更好、产量更高、商品经济性状更优;灵芝菌株在茶枝屑栽培配方上除菌丝生长速度显著低于杂木屑配方外,其他菌丝生长状况指标、产量以及商品经济性状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其他食用菌菌株在茶枝屑配方上的筛选指标均显著差于杂木屑配方组,因此以灵芝和平菇分别作为复筛菌株.菌株复筛试验结果表明,在茶枝屑代料栽培配方上夏灰1号和灵芝92菌株菌丝长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0.92、0.45 cm/d,产量最高,分别达436、45 g/棒,商品经济性状最优.经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得到夏灰1号平菇以及灵芝92是适宜茶枝屑代料栽培的优良食用菌菌株.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