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 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 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 结果表明: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 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 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 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 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 与未火烧林地相比, 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 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 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重庆茅庵林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ot)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蕨(Pteridium aquill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渝西地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渝西地区黄瓜山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后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更新苗主要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白栎(Quercus fabric)、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萌生枝为主。不同强度火干扰迹地具萌枝的优势乔木树种及所有树种的密度大小均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显著高于未烧林地和重度火烧迹地(P<0.05);未经火烧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火烧以后在短时期内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水平。中度火烧迹地的草本植物盖度明显大于未烧林地(P<0.05),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林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寒温带大兴安岭受林火干扰的兴安落叶松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多样性测度方法和收获法,分析火烧强度和自然恢复年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火烧强度的影响下,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随林火强度呈递减趋势,Margalef指数表现出未过火区中度火烧迹地轻度火烧迹地重度火烧迹地的规律;火烧降低了林下植被的总生物量,主要降低的是灌木生物量;重度火烧和轻度火烧后草本生物量有所提升,但提升量不足以改变总生物量降低的趋势。在自然恢复过程中,Margalef指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而Pielou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恢复年限与植被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草本生物量在经过5 a恢复后逐渐达到一个稳定期,灌木生物量在1~10 a的自然恢复期内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后北川次生灾害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次生灾害种类多样,植被受损严重。为了解5·12大地震后不同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情况,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选取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5种次生灾害迹地和1种未受损林地,通过设180个大小样方来进行野外调查和数量分析,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①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多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草本植物为主,群落物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落石自然恢复地(B4)>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混交林(ck)>堰塞湖自然恢复地(B5)>泥石流自然恢复地(B2)=滑坡自然恢复地(B3)>崩塌自然恢复地(B1)。②次生灾害迹地乔木层优势种是桤木,灌木层优势种是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草本层优势种是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等禾本科和菊科植物。③物种相似性在次生灾害迹地与未受损林地差异较大,其中物种相似性系数大小依次为:B4(0.19)> B5(0.13)> B2(0.10)> B3(0.06)> B1(0.02);不同次生灾害迹地之间更为相似,且B2,B3,B4,B5样地之间物种相似性系数在0.28左右。  相似文献   

7.
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叶山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其内设置1.8 hm2(150 m×120 m)的大样地,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33科、43属、52种植物。乔木层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青冈栎等,落叶阔叶树林木株数、断面积占大样地林木株数和断面积的比例以及重要值之和均大于常绿阔叶树,该群落具备了北亚热带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乔木层林木直径(大于5 cm)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表明该林分具有同龄林直径结构特点。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溲疏,亚优势种有青冈栎等;草本层优势植物种为半岛鳞毛蕨。分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指数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有多种乔木层的幼苗和幼树,乔木层和灌木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为其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功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太白山和周至自然保护区,分别依据环境因子(海拔、坡向等)选取发育阶段一致的有代表性的油松典型群落类型,共建立20m×30m样地20个,记录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分析秦岭中段油松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乔木层优势种明显;其中乔木层以优势种油松的重要值最高,而灌木和草本优势种重要值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海拔增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基本呈正态分布;在坡向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中,除了均匀度指数外,其余各指数在阳坡相对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相对于草本,坡向对灌木层物种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海拔、坡向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滇东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 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趋势; 乔木层的多样性先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 然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群落总体的多样性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除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大于草本层外, 其余各阶段均为草本层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云南松作为乔、灌层的先锋种, 作用突出; 壳斗科植物则为乔木层的建群种.  相似文献   

10.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 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在植被演替过程中, 除草本层外, 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 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 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 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 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 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以昆明西山林场2008年、2001年和1993年3个梯度的云南松林火烧迹地自然更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演替梯度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区系成分,采用DCA排序分析植物的演替梯度变化,并分析不同演替梯度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共计有物种102种,分属50科,88属;除5 a自然更新群落外,12 a和20 a自然更新群落均以乔木层为优势,优势树种为云南松;灌木层主要以杜鹃花科的碎米花杜鹃、卵叶南烛为优势,草本层主要以菊科、禾本科和蕨科的物种为优势;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其中尤以北温带分布的属为多;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物种重要值也发生规律性变化,反映了火烧迹地植被演替的梯度变化趋势。DCA排序揭示了云南松林火烧迹地从灌丛至森林的演替变化趋势,也反映了植被随时间序列的演替梯度变化。不同演替梯度上群落物种多样性呈现规律性变化,自然更新20 a云南松林的Gleason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自然更新12 a的云南松林;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以12 a自然更新群落为最高,且显著高于5 a和20 a自然更新的植物群落,自然更新5 a的灌丛则最低;草木层3个演替梯度中自然更新5 a的灌丛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显著高于另外2个梯度,自然更新20 a的灌丛则最低。  相似文献   

13.
闽粤栲群落凋落物持水量与其结构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南平市郊林场封山育林近熟期不同坡位闽粤栲群落凋落物持水量与其结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凋落物干重、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均与乔木层和群落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与灌木层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与草本层优势度关系不密切,均与乔木、灌木和草本层(各层)和群落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关系不密切;每吨凋落物持水量与乔木层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乔木层生态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不密切,与各层和群落优势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了解保护区内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揭示典型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分别从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包括铁杉群落、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大叶榉群落、油松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马尾松群落与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32,16种与17,50,51种;大叶榉群落、铁杉群落与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1,12,12种,7,15,11种与4,15,14种;胡桃楸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14种。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大于乔木层,不同群落间物种相似性指数普遍偏低。其中油松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最为丰富,各层次平均优势度指数也大于其他5种群落;胡桃楸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地位突出,铁杉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显著,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各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此外,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灌木层中建群种幼苗、幼树数量丰富。【结论】铁杉天然林群落已经处于演替的顶级阶段,群落相当稳定;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相对复杂,森林结构比较稳定;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自然更新的潜力较大,应加强对这些天然林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群落组成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福建柏群落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特征和结构特征,定量计测了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群落特征指标。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福建柏群落植物共有30科43属47种;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福建柏在群落中处于优势种地位,但因缺乏更新层,在自然种群中,属于一个衰退种,整个群落将逐渐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与α多样性指数分析法,对小兴安岭天然、采伐、火烧、造林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便评价不同恢复途径对森林沼泽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效果,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天然、采伐、火烧、造林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物种丰富度依次分布在25~37、16~39、21~29和19~36之间,干扰使其群落物种丰富度依次下降了37.4%、21.1%和11.3%;天然、采伐、火烧、造林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分布在1.5931~1.9488、0.4607~1.3674、0.6365~1.2235和1.4000~1.9575之间,干扰使其群落物种多样性依次下降了60.5%、48.9%和14.6%;天然、采伐、火烧、造林森林沼泽过渡带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分布在1.5762~1.8157、0~1.2673、0.2895~1.1720,0.3008~0.9927、0.5539~1.2327、0.4034~0.7522,0.6322~1.0937、0.6365~1.3514、0~0.1223,1.3157~1.8565、0.2712~0.8909、0.1175~0.6559之间,干扰森林沼泽过渡带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别较天然过渡带有所减少或增加(-67.7%、 26.3%、-28.6%,-51.5%、 67.2%、-88.9%,-19.0%、-18.4%、-23.1%)。总体上看天然森林沼泽过渡带物种多样性最高,人工造林途径与之较接近,而采伐、火烧干扰后自然演替恢复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10种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大多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在1.5~3.0之间,且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使用效果比较理想;②不同人工林群落中,乔木第一亚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乔木第二亚层,而Simpson指数则相反;③不同人工林群落中,槲树和华山松林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④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灌木层和乔木层,而乔木层和灌木层没有明显的差异;⑤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幅度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9.
浙江天台山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省天台山的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草本植物,群落均匀度两者无明显差异.植物生活型与物种多样性表现为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灌木层,它们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而乔木层的群落均匀度显著大于灌木层.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之间的群落均匀度差异不显著.从群落种-多度分布来看,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都符合对数级数分布,说明该群落富集种少,稀疏种多,群落的均匀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赤水河流域上游国酒特殊水源保护区是水源涵养林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根据样地调查资料,运用4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调查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灌草群落阶段Ⅰ、灌丛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Ⅲ、乔林群落阶段Ⅳ和次顶极群落阶段V的演替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加,同时结构趋于复杂;各阶段灌木层较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的排序与物种数量的排序一致,Simpson指数则相反.乔林群落阶段Ⅳ的物种组成最复杂,适宜灌木和草本生长,为森林群落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总体而言,该区植物多样性指数不高,应采取合理森林经营及适度人为干扰措施,提高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促进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