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一九七六年,在棉花生产上为了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增产增收的要求,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搞技术改革,实行科学种田。在技术改革上,紧紧抓住深沟早管攻伏桃,密植管理增总桃,综合防治保三桃,推广良种衣分高,立足抗灾夺丰收等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粮棉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九亿斤,比一九七五年增产六千九百万斤;七十八万亩棉花,总产达到一百万担,比一九七五年增产十万担,亩产皮棉一百二十八斤三两,比一九七五年增产百分之十二。深沟早管攻伏桃我县多年实践证明,哪年抓住了伏桃,哪年棉花就产量高、品级好。要多坐伏桃,  相似文献   

2.
棉花的皮棉产量,是由铃数、铃重和衣分率三因素构成。其中,基础是铃数,关键是铃重。从我县近年“三桃”比例看,影响单位面积铃数和铃重的,主要是秋桃。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哪年秋桃比例大和铃重高,哪年棉花产量就比较高。对于地处赣北丘陵地区的瑞昌,争秋桃既有潜力,也是优势。更是近期内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优质丰产棉花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1)较适的气候条件;(2)优质的棉花良种;(3)一套有利于“集中多结伏桃和早秋桃的最佳结铃模式”的栽培技术。基于这样一个要求,我们考察了荣塘乡的棉花生产情况。现报告如下:一、低丘红壤棉花生产可以实现高产优质荣塘乡位于赣江东岸,是典型的低丘红壤老棉区。全乡植棉面积8500亩,单产皮棉从1984年起就跨过了50公斤关,1986年平均单产皮棉达到72.3公斤,还出现了单产皮棉100公斤的村民小组和单产皮棉150公斤的田块。据收购站检验和大样调查,平均品级  相似文献   

4.
襄汾县是国家确定的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该县棉花在连续5年突破50公斤大关的基础上,1989年全县13万亩棉花平均单产达75公斤,品级也有明显提高。主要技术有: 一、推广地膜覆盖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县推广  相似文献   

5.
夺取棉花高产,必须确定总的战略方针,明确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地采取一系列战术措施,才能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目标。关于高产途径,目前有两种提法:一是要高产就要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力争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实现三桃齐结。二是要高产就要在有利开花结铃期间,做到集中开花、集中结桃、集中吐絮,实现三桃齐结。现围绕我县纯棉花高产途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我县棉花产量不稳的原因棉花产量的构成因素是由每亩总桃数、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赣北,属于滨湖丘陵地区。适合植棉,是全国重点产棉县之一。历年植棉面积由五十年代4~5万亩试种田发展到现在的稳定面积10万亩。品种由土(铁籽)棉改为岱字棉。红铃虫由少到多,逐年上升,对棉花产量、品级、衣分、长度、扭曲度威胁甚大。现就我县历年红铃虫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如下。一、红铃虫发生期与发生量红铃虫在都昌,一般每年发生三代,以第三代幼虫进入越冬。只是一九七○年以后,由于逐年改善了棉地灌溉条件,延长了棉花生育期,有部分棉地做到了嫩过八月,九月不早衰,因而在万户、大沙、南丰、芗溪、用溪等乡有四代出现。现就发生期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区的棉花生产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发展的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出现过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因此,人们对棉花较普遍的认为是低产作物,有的甚至怀疑我区是否适宜种棉花,有些同志还总结归纳我区棉花生产是“三低”(低产思想、土地、水平)状况。棉区干群也说:“亩产百斤皮棉不敢哇(讲),两百斤不敢提,三百开不敢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过去不敢提不敢想的产量指标成为现实。为使我区棉花生产进一步向新水平迈进,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阶段出现的新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对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一种经济作物,顾名思义经济效益较高。可是,在1980年以前,临川县的棉花单产很低,在30~50斤之间徘徊了三十年。由于产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棉农说:“种棉种棉,有钱买米,冒钱过年”。把种棉花当成了一个包袱。1981年以后,我县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了棉田布局,运用了科研成果,单产翻番,收入猛增。1983年全县计划二万亩棉花,实种不足1万8千亩,总产18,900担,首次突破了百斤关,比1982年增长75.5%,比1980年增长1.63倍。其中秋溪公社总产8,424担。亩产165.1斤,  相似文献   

9.
胡建芳 《中国棉花》2006,33(11):41-42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效益的必要手段,是保证农业丰产丰收的有力措施。近年来,随着棉花市场需求的增大,芮城县棉花种植面积也在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棉农仍有自留种、自选品种、分散购种的习惯,导致抗虫棉多、杂、乱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棉花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不到位,产量低,品级也不高。为提高棉花产量和品级,2006年重点推广和种植了优质、高产、抗虫的大桃棉品种邯郸109、中棉所41、标杂A1,并执行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也利用农…  相似文献   

10.
我县棉花杂交优势的利用,从1975年开始试验示范,到1983年开展推广应用,经过八年的生产实践,深深感到这项技术是棉花增产增收的一条捷径,其突出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产量高、品质好。据地科委邀请省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签定,我县筛选的鲁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结构的不断改革,我县的大麦生产也逐步向商品化的方向过渡,作为啤酒原料的二棱大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六棱大麦面积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二棱大麦“盐辐矮早三”盐“75—21”面积发展到17.8万亩,占全县麦子面积的三分之一,比1982年增加14.6万亩,总产达1.17亿斤。而六棱大麦(主要为尺八大麦)由22.52万亩缩小到6.4万亩。仅此一年计算,全县增收大麦差价500多万元。我县的二棱大麦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点迟,在栽培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为:用种过多,群体发展不够协调、肥料运筹不够合理,产量差异较大,未  相似文献   

12.
旱薄碱是我县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严重地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为了发展棉花生产,扭转棉花低产的局面,从1980年开始,在不断总结群众传统沟播植棉保全苗基础上,进行以“治薄为主,旱碱兼治,以沟保苗,以肥壮棵,以密保产及施用生长调节剂”等增产配套技术的试验。经几年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我县植棉面积12.7万亩,约占耕地面积四分之一。全县队队都种棉花,粮棉种植比例大体相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亩产不过500斤上下,棉花亩产只有50多斤。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开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产量出现了新的变化。粮食亩产1971年跨“长江”,1974年以后三年连续超千斤;棉花产量1968年突破百斤关,以后9年有4年过百斤,最高亩产曾达120斤。最近两年连续减产。1977年,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县委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连续战胜了  相似文献   

14.
加强棉花品级实物标准仿制工作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华 《中国棉花》2003,30(12):37-38
GB1 1 0 3- 1 999《棉花细绒棉》从 1 999年 9月 1日起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实施四年 ,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的仿制工作政策性强、责任重大、涉及面广、要求高 ,它对于指导棉农分级 ,实行优棉优价 ,促进棉花产业进步 ,促进棉花加工技术进步 ,促进棉花质量提高 ,与国际棉花检验规则接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仿制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的目的仿制棉花品级实物标准是评定棉花品级的依据 ,也是指导棉农“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 )的依据。《棉花条例》中把棉花实物标准作为收购、加工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 ,是行政执法、维护贸易双方合法权…  相似文献   

15.
十年动乱以来,我县棉花生产低而不稳,长期徘徊不前,单产下跌到四、五十斤,成为农业生产上的老大难问题,在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乐平不宜种棉”和“种棉吃亏”的思想。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摸清低产原因,探索高产途径,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82年我在港口公社陈家大队种了一块棉花高产试验田。参加试验的还有洪国良、王树拣二同志,并由农艺师叶传芳负责技术指导。试验田座落在陈家大队东边坂上,是大队长陈德周兄弟俩承包的责任地,面积两亩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的棉花生产,正在实现“三个转向”:即由产量为主转向品质为主,由内销转向出口,由单一利用转向综合利用。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向”,是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的正确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地今年的棉花产量有所下降。据有关部门分析,1987年国内轻纺工业、民用絮棉和国外出口的需求将继续上升,年度收购满足不了年度需求,尚有缺口,需要继续挖库存。商品生产就是要面向市场,这个情况对于棉花生产来说,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信息。因此,作好一切准备,  相似文献   

17.
巴中位于大巴山南麓,是个棉花主产县。解放以后,棉花生产迅猛发展,植棉面积已由解放前的5.6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6.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是,由于我县地处深丘,还有部分山区,具有“冬干春寒夏少雨,严重伏旱接秋涝”的气候特点,加之过去栽培技术水平不高,棉花单产起伏较大,很不稳定。严重的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了我县棉花生产的大倒退,1967—1976年,9年平均全县棉花亩产仅63斤。近几年来,我们在棉花生产上,认真实践、摸索、总结,走出了早育早栽,全育全栽,早栽早管促早发,以早胜伏旱、躲秋涝的栽培路子,使棉花生产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  相似文献   

18.
我县地处赣北,长江南岸,庐山北麓。是一个粮棉兼作的地区。一九七九年,全县植棉八万七千亩,总产皮棉八万七千七百担,比上一年增产三万二千零一十七担,增长百分之五十七点五;按收获面积八万七千亩计算,平均亩产一百斤零八两,比上年六十一点四斤提高三十九斤四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我县情况看,今年的棉花生产大体上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生产平衡,保收面积大。不论平原洲地或丘陵山区,以及社、队之间产量都比较接近,平原洲地重点产棉社(场),高的亩产115斤,低的亩产105斤,单产差由去  相似文献   

19.
为尽快繁育良种,以便在近二、三年内把我县建成中棉所7号生产基地,以促进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我们在全县推广了“盆棉稀植”陕速繁种经验。两年来收到良好效果。1、提高繁种倍数,加速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棉花品级标准(细绒1~7级制,简称现标准,下同)是在1956年棉花品级标准2~12级基础上修改成的。经国务院批准,1972年9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通过使用,现标准仍有以下缺点: 1、棉花的自然存在是以白棉、黄棉和僵棉三种类型为主和少量灰棉、拔秆剥桃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