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用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作为茶坯窨制柚花茶,分析其化学成分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的茶坯中茶多酚含量均呈下降的变化;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炒青绿茶、红茶的处理中呈下降趋势,而乌龙茶、烘青绿茶的则呈上升趋势;咖啡碱性质较为稳定,在柚花茶窨制过程中变化不大。感官品质分析表明,烘青绿茶最适合窨制柚花茶,乌龙茶、炒青绿茶次之,红茶适制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花茶史话     
“茶味花香融一体,沁人心脾长精神”。无论寒冬酷暑,人们只要沏上一壶优质花茶,一杯在手,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确有一番乐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的茶叶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花茶是再加工茶的一类,是用红茶、绿茶或乌龙茶为原料,再用各种香花窨制而成的一种香型茶,所以也  相似文献   

3.
以茶树新品系‘玉翠’鲜叶为原料,分别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工艺加工制样.茶样密码感官审评表明,玉翠适宜制作绿茶、红茶、白茶,亦适宜制作闽南乌龙茶.玉翠制绿茶毫显,汤色绿明亮,香气高、带花香,滋味鲜醇,叶底较肥嫩;制红茶毫显,汤色较红艳,甜香较显、带花香,味较甜醇;制白茶毫较显,甜香较显,味甜醇、甘爽;制作闽南乌龙茶,稍带蜜香,味醇正.  相似文献   

4.
液体茶的包装与审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培和  刘栩 《中国茶叶》1996,18(2):18-19
罐装液体茶于70年代在国外开始试制,80年代初投产面市,目前日本年产量已超过30亿罐,成为该国的主要液体饮料,并影响了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近年来,我国也开始生产罐装液体茶,具规模的生产厂已有10余家,主要生产液体乌龙茶,还有红茶、绿茶、花茶和带甜味液体茶,形成快速发展势头,笔者现就液体茶的包装和审评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逸明 《中国茶叶》2005,27(3):13-14
台湾先后引进了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绿茶(龙井、眉茶及煎茶)等制造技术并得到发展,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类(绿茶)、部分发酵茶类(包种茶、乌龙茶)及全发酵茶类(红茶)产制技术的产茶地区.  相似文献   

6.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逸明 《中国茶叶》2005,27(4):14-15
台湾罐(盒)装饮料茶于1989年逐渐兴起,尤其是乌龙茶饮料于1992年对青少年市场诉求成功,促使茶饮料销量于1993年超越碳酸饮料,直至2003年仍位居非酒精性饮料的龙头.1996年各类茶饮料市场占有率为:乌龙茶31%、绿茶16%、红茶6%、调味红茶47%(如奶茶、花香红茶、果香红茶、麦香红茶等合计).1998年以来,乌龙茶饮料下滑,代之而起的是绿茶(含茉莉花茶)饮料.2001年乌龙茶饮料仅占12%,而绿茶饮料提升为24%,此为台湾每年需进口七八千吨乃至万吨左右的红茶及绿茶(茉莉花茶为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是宏扬茶文化. 本届茶博会茶产品涵盖了全国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花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等等,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是一次茶的盛宴.  相似文献   

8.
供求信息     
《广东茶业》2004,(2):21-21
我司主要经营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白茶、名优特种茶,生产加工国内外食品、饮料、生化制药、化工行业所需的原料茶。公司拥有茶园面积近10000亩,所生产的上茗轩牌银毫王绿茶、毛尖绿茶、红茶、铁观音分别荣获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金奖和广东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本公司可优惠供应的茶叶产品:1.“上茗轩”品牌茶系列,金壶牌系列绿茶、红茶、乌龙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以其特有的品质烩炙人口,但对品质特点多用“既有绿茶的芳香,又有红茶的醇厚”来形容。我在审评中体会到,用上述两句话形容乌龙茶的品质不尽确切。因为在乌龙茶中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香气,非“绿茶的芳香”一句话所能包罗得下,真正仅有绿茶的芳香也不是乌龙茶理想的香气。至于有“红茶的醇厚”那是不应该的。在乌龙茶中出现类似红茶的滋味,一般是发酵过度所造成的,在正常的乌龙茶产品中是不允许存在的。说明乌龙茶真的象绿茶的芳香和红茶的醇厚,那就不成其为乌龙茶了。  相似文献   

10.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区制茶种类缘于历史渊源,先后从大陆引进及发展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绿茶(龙井、眉茶及煎茶)等制造技术,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类(绿茶),部份发酵茶类(包种茶、乌龙茶)及全发酵茶类(红茶)产制技术的产茶地区。台湾栽培之茶树品种早期皆由先民自大陆传入,福建乌龙茶的制茶技术亦先后传入。然而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在台湾有关机构不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辅导茶农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已逐渐演变而自成一格,其外观及香味与大陆乌龙茶绝然不同。各茶区亦依其产制环境之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台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