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河首曲流域草地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50年来黄河首曲流域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弱化.分析了黄河首曲流域气候、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结果表明:造成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黄河首曲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流域草地与湿地生态与自然环境退化.控制放牧、防止滥采乱挖、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是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黄河首曲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黄河首曲穿越的甘肃省玛曲县 ,近年来草场退化、沙化日益严重 ,导致当地植被覆盖面大幅度下降 ,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近 30年间 ,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减少了近 4成。黄河自青海省流入甘肃省后 ,环流玛曲县全境 ,形成了 433km长雄伟壮观的黄河第一湾。主管畜牧业的玛曲县委副书记尕尔项介绍说 ,2 0世纪 70年代 ,玛曲县境内还有各类珍稀野生动物2 30种 ,目前却仅存 1 40种 ,减少了 90种。黄河首曲玛曲县是中国著名湿地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良好的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而受到…  相似文献   

3.
为给高寒湿地的退化监测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试验在三江源黄河源区选取退化高寒湿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退化阶段并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寒湿地、沼泽化草甸和退化草甸样地微生物群系相似性更高。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沼泽化草甸 > 退化草甸 > 湿地 > 重度退化草甸 > 退化草原。整个退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对酯类碳源代谢能力均为最强,在退化早期土壤微生物对酸类碳源的利用率较低。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植物盖度、土壤含水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源区首曲湿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步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河水源区首曲湿地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也是黄河上游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参照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对玛曲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做了初步估算,以便为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首曲湿地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5.76~71.54亿元/a,是所在地玛曲县生产总值的15~19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环境成本均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高额的环境成本,是造成该保护区草地大面积退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欲从根本上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必须转变草地粗放经营模式,实施高效集约化畜牧业生产模式和草地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草地畜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玛曲县的天然草场类型和分布特点、利用方式、生产经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制约当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优化畜群结构、发展季节畜牧业、家庭牧场统分经营、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今后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河首曲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草原广袤,草场总面积83.04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9.54%,可利用草场面积85.868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96.7%。黄河首曲从汉代起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著称,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场植被良好,牧草丰茂,草场类型属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区,为亚洲最大最好的优良牧场,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草场可分为6类11组,20个草场类型。有74科413种牧草,其中优等牧草13种,良等牧草44种,中等牧草68种。  相似文献   

7.
任国华  邓斌  后源 《草业科学》2015,(8):1222-1229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湿地退化过程中,经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到退化草地,1)群落内物种发生更替,优势种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逐渐退出群落,多年生杂类草则逐渐增多并演变成优势种;2)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先升后降,优势度指数先降后升,峰值均出现在高寒草甸阶段;3)群落生产力呈现下降态势,多年生杂类草所占比例随演替年限的增大而急剧增加;4)物种-多度格局由生物统计型的对数正态分布逐渐转变为生态位型的ZipfMandelbrot分布。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是目前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形式,黄河湿地旅游是系生态旅游之范畴。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年重视生态旅游,特别是近2000年开始关注黄河湿地,近些年出现以黄河湿地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但是相应的有关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较少,具体研究以县境内的黄河湿地旅游研究几乎是空白。“黄河—湿地”是磴口县重要的原生态环境,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将对磴口县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果洛州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利用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果洛州湿地调查。全州境内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和永久性咸水湖)、沼泽化草甸湿地三大类、四种。黄河水系湿地1.51万hm^2,长江水系河流湿地2.02万hm^2,柴达木河水系河流湿地1.75万hm^2,湖泊湿地19.21万hm^2,沼泽化草甸湿地135.98万hm^2。近年来果洛州湿地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本地区乃至下游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为中心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尕海湿地区内的典型沼泽泥炭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降低幅度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系数呈减小趋势;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泥炭沼泽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演变为退化时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沼泽化草甸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藏嵩(Kobresia tibetica)演变为轻度和中度退化程度时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密毛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var mess-rschmidtiana);重度退化程度时仅有零星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主要伴生种表现为湿生植物逐渐消失,中、旱生毒杂草逐渐增加。泥炭沼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沼泽化草甸为先增加后降低,均匀度指数恰好相反;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说明尕海湿地原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建议减少放牧压力,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尕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旱化对碳通量的影响,探讨高寒湿地旱化碳通量变化规律,本研究于7-8月生长高峰期以高寒湿地、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TARGAS-1静态箱法,比较高寒湿地不同退化阶段碳交换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与高寒湿地相比,沼泽化草甸与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光合速率、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提高(P<0.05);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温湿度及植被群落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电导率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土壤湿度和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对CO2交换的影响更大,其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寒草甸的碳交换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要大于高寒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的碳交换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在植物生长高峰期,高寒湿地旱化过程土壤温度显著上升,土壤湿度和植物群落生物量显著下降,导致其碳汇功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甘南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植物根系和植物地上部分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根系与地上部分P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而植物根系与地上部分N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3种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根系C、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较为平缓,而根系P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呈下降的趋势;植物根系C:N随着月份的推移基本持平,而根系C:P和N:P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湿地植物C含量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N与P含量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同时发现P元素已经成为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在对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种群进行保护和开发中适量增施P肥,将会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以甘南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植物根系和植物地上部分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根系与地上部分P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而植物根系与地上部分N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3种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根系C、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较为平缓,而根系P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呈下降的趋势;植物根系C:N随着月份的推移基本持平,而根系C:P和N:P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湿地植物C含量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N与P含量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同时发现P元素已经成为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在对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种群进行保护和开发中适量增施P肥,将会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葛少芸 《草业科学》2010,27(6):71-76
由国家正式批准实施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保护已列入全国50个水源涵养区的海东——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但项目区由草原、森林和湿地组成的完整水源涵养体系,由于草原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三化")而严重受损。其中,草畜失衡是造成草原"三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本研究在分析和论证草原"三化"及其生态功能衰退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应充分利用甘南黄河补水项目实施的绝佳契机,就如何落实草原"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极度退化产物“黑土滩”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上的“黑土滩”草地植被可分为7个类型,分别为:黄帚橐吾 铁棒棰群落、白苞筋骨草群落、铁棒棰群落、西伯利亚蓼 鹅绒委陵菜群落、摩苓草群落、甘青微孔草群落和甘肃马先蒿群落。从群落结构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看,黄河源区所有类型的“黑土滩”草地都完全失去了牧用价值,短期内自然恢复的物质基础也已丧失,该类草地的恢复治理必须通过人工植被的重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高原之肾"的美誉。近几十年来该区湿地萎缩、草原沙化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沙化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河谷地带(首曲、黑河、白河的中游)[1]及其故旧河道,沼泽边缘退化地带以及高山垭口。古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上发育的风沙土为沙化区提供了沙源,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人为的扰动是河谷、沼泽边缘生态脆弱带沙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黄河源区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试验在黄河源区退化季节性湖泊湿地研究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对酯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随退化加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和醇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是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随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含量和植被盖度对微生物单糖/糖苷/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有影响。该结果为黄河源区的季节性湖泊湿地退化监测和近自然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析若尔盖沙化区地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高原之肾"的美誉.近几十年来该区湿地萎缩、草原沙化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沙化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河谷地带(首曲、黑河、白河的中游)[1]及其故旧河道,沼泽边缘退化地带以及高山垭口.古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上发育的风沙土为沙化区提供了沙源,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人为的扰动是河谷、沼泽边缘生态脆弱带沙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玛曲黄河首曲沙化草场多年综合治理的实践,结合黄河首曲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介绍了以往的治沙经验,并对今后应采取的治理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青海果洛黄河源区高寒草甸CO2释放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青海果洛黄河源区高寒退化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退化草甸生态系统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选4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即未退化草甸(A)、轻度退化草甸(B)、中度退化草甸(C)和重度退化草甸(D),其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5:00-17:00左右出现,最低值出现于清晨7:00-9:00左右,释放白天大于夜晚;(2)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生长期CO2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8月为CO2释放高峰期,1月或2月为CO2释放低谷期;(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地表温度和5cm地温制约,季节动态与5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为进一步进行高寒退化草甸生态系统源江效应的准确估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