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  相似文献   

2.
《甘肃农业》2016,(15):6-9
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  相似文献   

3.
正推荐语"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农业技术推广中"互联网+"。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126-127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竞争力仍然很弱,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需要新理念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视角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重塑产业链;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农产品流通模式升级四个方面。最后从生产环节融合(主要包括全程实时监控、精准化生产、生产云服务)、流通过程融合、全产业链纵向融合(包括产销直接对接、链条信息共享)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链条。“互联网+现代农业”主要着重于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共同融合的架构,将现代化农业作为主体,互联网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关系网络,从产业链方面构建相应的融合模式,从而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共赢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将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因此,近几年临猗县苹果产业逐步尝试着从传统农业走向“互联网+苹果”发展模式的道路。本文以临猗苹果为例,对“互联网+苹果”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进入工业4.0时代,“互联网+”发挥了信息化的先导作用,对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手段。“互联网+”嵌入农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作用与物质、资金和信息流,推动产业链实现目标效用。本文以工业4.0时代为背景,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分析“互联网+”对推动产业振兴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2016年4月,农业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和非常的重要性。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应包括加强互联网设施建设,增强互联网科学技术普及率等方面。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包括逐步完善农业网络化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21-122
“互联网+现代农业”与“互联网+合作社”的提出,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成为创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新趋势,也有助于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构筑全新平台。供销合作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供销产业及企业文化建设、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服务农民的科技文化建设,全面构建自身独特的、与“三农”深度融合、凝聚力强、生命力旺盛的文化体系,影响十分深远。通过客观分析当前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机遇,简要论述发挥供销合作社文化价值功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13-214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现代农业"将会成为农业"核爆级"的福利,受益将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所有的参与者。家庭农场应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农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惠政策,助推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发展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矛盾和新战略,科学把握“三农”工作的新起点、新目标和新任务。互联网作为当前新时代的重要产物,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农业农村发展中来。因此,“互联网+农业”如今正处在最佳发展机遇期,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助力市域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有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方式。市域“互联网+农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谋求“互联网+农业”进入市域农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培育"互联网+"农业人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电商平台改造农业产业链、加大金融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2月25日,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刚刚发布之际,金正大集团与京东集团在京东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紧跟大农业、大融合的产业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围绕种植业前、中、后端全产业链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共同为农业全产业链赋能,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为乡村振兴树立新样板。金正大集团CEO白瑛,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新通路事业部总裁郑宏彦等双方高管共同出席本次签约仪式。多领域深度合作打造“互联网+农业”新标杆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事实上,关于"互联网+三农+保险"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早有预见。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要把握时代机遇,众筹共享,合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三农"保险市场迅猛发力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做出了具体要求: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本文将从"‘互联网+’概念提出"和"‘互联网+农业’典型案例"两个方面来阐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过程及状态,为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现代农业理念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现阶段,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信息化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是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民勤县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规划农业模式;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功能拓展;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培育和人才队伍培养;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等发展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