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明确氯化胆碱对盐害的缓解作用,以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200、400、600和800 mg·L-1)的氯化胆碱溶液浸种处理,研究氯化胆碱浸种对NaCl(150 mmol·L-1)胁迫下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受到抑制,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下降,叶片质膜透性增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上升;而400 mg·L-1氯化胆碱浸种处理能明显提高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率,缓解幼苗叶绿素的降解,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根系活力,降低叶片质膜透性,减少丙二醛和脯氨酸的积累。由此说明,氯化胆碱浸种可以缓解盐胁迫引起的小麦幼苗的失水伤害以及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小麦幼苗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2.
尚宏芹  刘兴坦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0):1438-1444
为探讨6-苄基腺嘌呤(6-BA)浸种对HgCl2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以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6-BA浸种对200 mg·L-1HgCl2胁迫下小麦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1HgCl2处理后,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和鲜重降低,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一定浓度6-BA浸种可以缓解HgCl2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的根长、芽长和鲜重的影响因小麦品种而不同。HgCl2胁迫下,3个小麦品种幼苗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均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6-BA浓度因品种而不同;3个小麦品种的MDA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6-BA浓度为15 mg·L-1时MDA含量最低。说明一定浓度6-BA浸种能够缓解HgCl2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但最佳6-BA浓度因小麦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盐碱地会严重影响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为了探究褪黑素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NaCl(100 mmol·L-1)胁迫下不同浓度的褪黑素(5、50、100、150、250 μmol·L-1)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化学活性、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00 μmol·L-1褪黑素能够显著缓解NaCl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100~150 μmol·L-1褪黑素可明显改进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显著缓解盐胁迫对PS (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的抑制和小麦幼根细胞死亡的发生;150 μmol·L-1褪黑素显著促进了小麦叶片叶绿素合成。综合分析表明,施用外源褪黑素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麦造成的萌发率、光化学活性、叶绿素含量下降、生长迟缓、根细胞死亡等不利影响,以100~150 μmol·L-1褪黑素的缓解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外源硒对滴灌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效富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外源硒不同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基施与喷施外源硒的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均随硒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滴施外源硒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随硒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喷施20 mg·L-1外源硒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19.5%;滴施0.6 kg·hm-2处理,小麦产量提高14.3%;而基施外源硒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喷施处理最高产量分别比基施、滴施处理最高产量增加4.5%和0.8%。在小麦籽粒硒富集上,滴施处理中籽粒硒富集量最大,分别是基施和喷施处理的2.6倍和1.6倍。基施、滴施和喷施外源硒处理下,小麦籽粒硒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5%、55.6%和67.8%,喷施处理小麦籽粒转化率最高。喷施处理小麦的硒利用率显著高于基施和滴施处理,分别是基施和滴施的2.2和1.7倍。分别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滴施0.6 kg·hm-2、喷施20 mg·L-1 Na2SeO3,既能使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又能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油菜素内酯(BL)对小麦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以两个小麦品种中国春和辽春10号为实验材料,通过水培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外源BL(0 nmol·L-1、5 nmol·L-1、25 nmol·L-1、100 nmol·L-1、1 μmol·L-1)和BRZ(BR合成抑制剂,100 nmol·L-1、1 μmol·L-1和10 μmol·L-1)处理下小麦幼苗根系的形态、长度、直径、侧根、侧根原基及其长出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浓度的 BL和BRZ处理后,两个小麦品种的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根系发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较低浓度的BL(5 nmol·L-1)处理会使根长增加,但高浓度BL(100 nmol·L-1 、1 μmol·L-1)处理会使根系伸长生长受到极显著的抑制;随着BL浓度的增大,根系直径越来越小。BRZ处理后小麦根系发育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进一步证明BR激素对小麦根长、根径与侧根发生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细胞学观察的结果表明,BL主要通过调控根成熟细胞长度变化来影响小麦幼苗根系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叶面喷施硒肥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的效应,以临黑131和冬黑1206两个黑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拔节期(4月17日)、孕穗期(4月28日)和灌浆期(5月14日)3个时期喷施0、10、20、30 mg·L-14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施硒肥对黑小麦有增产效果,而灌浆期喷施硒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硒肥浓度为10 mg·L-1至20 mg·L-1时,黑小麦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0.15~0.30 mg·kg-1)。综上所述,在黑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浓度介于10 mg·L-1至20 mg·L-1之间的Na2Se03溶液,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黑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使黑小麦籽粒达到富硒水平,增加黑小麦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生物制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6种生物制剂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乙蒜素和春雷霉素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申嗪霉素的毒力最强,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0.350 2 mg·L-1、0.864 5 mg·L-1和0.134 1 mg·L-1,乙蒜素对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2.957 3 mg·L-1和2.342 7 mg·L-1,春雷霉素对刺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EC50值分别为0.864 5 mg·L-1和5.090 9 mg·L-1。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春雷霉素,防治效果分别为75.73%和74.68%;乙蒜素对刺腐霉菌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6.28%;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离蠕孢菌的防效分别为87.68%和83.25%。综上所述,申嗪霉素和乙蒜素能有效抑制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三种病原菌的生长,对小麦根腐病防治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节药防控,采用菌落直径法筛选了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高效的杀菌剂,并将其与香菇多糖联用,通过小麦拌种处理,在盆栽条件下评价其对小麦纹枯病与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95%己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毒力最高,对这两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94、0.144 mg·L-1;97%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12、0.766 mg·L-1。剂量为1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7.5%和80.2%;剂量为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8%和82.5%。香菇多糖与己唑醇和咯菌腈混合拌种对两种小麦病害的防效均高于单剂处理,0.5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7 d后,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2%和79.4%。2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与己唑醇/香菇多糖联用防效相近。综上所述,己唑醇或咯菌腈与香菇多糖联合施用,可兼治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有助于小麦生产节药控害,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小麦抗盐育种和盐渍土小麦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SNP为外源NO供体,分析不同浓度外源NO浸种对盐胁迫(100 mmol·L-1 NaCl)下小麦幼苗叶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O可以显著降低盐胁迫后叶片中MDA含量,显著提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强SOD和CAT活性(P<0.05),其中以0.06 mmol·L-1 SNP浸种处理效果最好。因此,外源NO对盐胁迫小麦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成熟种子为材料,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酒精、双氧水不同的灭菌时间和不同氨基酸组分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75%酒精浸泡时间控制在180 s、30%双氧水灭菌时间15 s以上时和当30%双氧水消毒时间控制在180 s、75%酒精浸泡时间15 s以上时,成熟胚均不会出现污染。甘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亮氨酸是小麦成熟胚诱导的必须氨基酸。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最佳的氨基酸配组为甘氨酸60.0 mg·L-1、天冬氨酸2.0 mg·L-1、脯氨酸2.0 mg·L-1和亮氨酸0.1 mg·L-1。利用该培养体系,小麦成熟胚的出愈率达到97%以上。本研究优化了小麦成熟胚的培养体系,也为研究小麦氨基酸代谢的生理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青蒿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运用室内培养皿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青蒿素溶液浸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高度、根长、整株鲜重、根和茎鲜重及干重、根系活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蒿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与无菌水对照相比,青蒿素浸种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种子发芽率、苗高、根长、根鲜重和茎的鲜、干重,增加了根干重和根冠比。小麦的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青蒿素浓度的增加而递减,可溶性糖含量则随之递增,叶绿素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20mg·L-1处理含量最高。此外,青蒿素浸种处理对小麦幼苗各项指标的影响与15mg·L-1多效唑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黄腐酸、褪黑素、水杨酸三种浸种剂对硫酸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调节效应,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0.5、1.0和1.5 g·L-1)、褪黑素(0.01、0.05和0.10 mmol·L-1)、水杨酸(0.1、0.5和1.0 mmol·L-1)对小麦进行浸种处理,随后与未处理的小麦种子一并采用100 mmol·L-1 Na2SO4溶液培养,测定各处理下小麦种子萌发期的生长生理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其耐盐性。结果表明,0.5~1.5 g·L-1的黄腐酸、0.01~0.10 mmol·L-1褪黑素、0.1~0.5 mmol·L-1水杨酸浸种均提升了小麦根系活力、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小麦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缓解了盐分对小麦种子萌发的胁迫程度,增强了小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促进了小麦的萌发生长。其中,1.5 g·L-1的...  相似文献   

13.
复合药剂浸种对裸燕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干旱胁迫下裸燕麦播种出苗较差的问题,利用生化黄腐酸(BFA)、氯化钙、赤霉素三种药剂的复合配置对裸燕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探讨不同复合药剂处理对裸燕麦发芽势、发芽率、物质转换率、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种子活力抗旱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0.0125g·L-1)+生化黄腐酸(0.1g·L-1)以及氯化钙(1g·L-1)+赤霉素(0.0125g·L-1)的复合溶液处理均可有效提高裸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物质转换率、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和种子活力抗旱指数;而氯化钙(1g·L-1)+生化黄腐酸(0.1g·L-1)的复合溶液处理对裸燕麦种子发芽率虽有所提高,但降低了发芽势和物质转化率。从综合效果来看,赤霉素(0.0125g·L-1)+生化黄腐酸(0.1g·L-1)的复合溶液效果最佳。另外,浸种一次与浸种三次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亚硒酸钠对黑粒小麦籽粒硒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黑粒小麦品种山农紫麦1号为材料,在大田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亚硒酸钠设4个浓度:0(CK)、15(C_1)、30(C_2)和45(C_3)g·hm~(-2),分别于小麦拔节和开花期各喷施一次,分析了不同浓度亚硒酸钠黑粒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籽粒硒含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开花后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C_3处理在开花后14~21d显著高于CK;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及籽粒、茎秆+叶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重,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但叶片干物质重及占比显著低于CK;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_2、C_3处理显著高于CK,C_1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三种喷亚硒酸钠处理(C_1、C_2和C_3)的成穗数均显著高于CK,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较CK分别增加7.89%、9.96%和9.19%。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黑粒小麦籽粒的硒含量,CK、C_1、C_2和C_3处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056、0.238、1.295和1.207mg·kg-1。籽粒粗蛋白含量,C_1、C_2处理较CK分别提高9.49%和4.29%,差异显著;C_1、C_2、C_3处理面筋指数分别较CK提高4.67%、13.06%和3.77%;C_1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CK,C_2、C_3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各喷施亚硒酸钠处理间的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吸水量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条件下,黑粒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30mg·kg-1亚硒酸钠,可以明显提高籽粒产量、硒含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土壤Pb污染的治理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离子交换纤维的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分层放置与混匀放置)对麦田土壤Pb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1 000 mg·kg~(-1) Pb污染水平下,Pb污染处理(T1:Pb胁迫;T2:Pb+在土壤中分三层放置纤维;T3:Pb+在土壤中混匀剪碎的纤维)的土壤pH值、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CK:未添加Pb和离子交换纤维)有所降低。在小麦成熟期,T2、T3处理下土壤和植株各部位的Pb含量均低于T1处理,其中T3处理变化显著;T2、T3处理中纤维吸附的Pb含量则分别达到115.01和128.26 mg·kg~(-1)。T2、T3处理的Pb富集系数低于T1处理及CK。由此说明,离子交换纤维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Pb,降低Pb从土壤向植株的转运能力,且离子交换纤维混匀放置方式的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优良小麦品种遗传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以扬麦158和郑麦9023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了Dicamba和2,4-D及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Dicamba和2,4-D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88.7%,最高可达95.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激素诱导的愈伤组织在添加KT的培养基上分化时,再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基因型小麦用Dicamba诱导的愈伤组织比2,4-D诱导的愈伤组织具有更高的再生率。在分化培养时,培养基中添加5mg·L-1 KT比添加3mg·L-1的分化效果更好,但不同浓度KT对愈伤组织分化的效果因诱导激素的配比和基因型而异。扬麦158的综合指标更优,平均再生率可达20.1%,比郑麦9023高6.6%;采用4mg·L-1 Dicamba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配合5mg·L-1KT分化培养更有利于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表油菜素内酯对高产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产量的调控作用,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设置起身期、起身期+孕穗期、孕穗期3个喷施时期为主区,0~0.15mg·L-1 4个喷施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测定小麦各器官含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起身期或孕穗期1次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05或0.1mg·L-1表油菜素内酯时,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提高。喷施以后植株含氮量和氮积累量增加,生育后期氮在茎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提高,氮的净吸收量和花后向籽粒的净转运量增加。其中,起身期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 mg·L-1表油菜素内酯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孕穗期喷施0.05mg·L-1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在所有处理中,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起身期喷施0.1mg·L-1。起身期喷施的作用高于孕穗期喷施。因此,冬小麦应用表油菜素内酯,以起身期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遗传转化提供更好的受体,从而降低离体芽转化直接成苗出现的嵌合体现象,以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细胞分裂素TDZ(噻二唑苯基脲)浸泡预处理及激素对小麦茎尖丛生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DZ浸泡预处理降低了小麦胚萌发率,但显著提高了小麦茎尖丛生芽的分化,在TDZ最佳浓度5mg·L-1时,4种供试小麦材料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均达到最高,其中扬麦18最优,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分别达到了50.9%和2.82个;萌发培养基中的TDZ浓度为4mg·L-1时,小麦茎尖丛生芽的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最高;诱导培养基中TDZ和6-BA(6-苄基脲嘌呤)浓度均为3mg·L-1时,诱导小麦丛生芽的效果最佳,并且TDZ诱导效果优于6-BA;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诱导时,在TDZ/IAA(吲哚乙酸)为6、6-BA/2,4-D(2,4-二氯苯氧乙酸)为60时,诱导效果较好,但低于细胞分裂素单独诱导的效果,且随着比值的进一步增大,其诱导效率急速下降;同时基因型对小麦茎尖丛生芽诱导有重要影响,供试的4个材料中,扬麦18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扬麦12次之,西农183、小偃22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萎锈灵在大麦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萎锈灵在大麦和土壤中残留的检测方法、萎锈灵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大麦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对萎锈灵的最小检出量为0.002ng,萎锈灵在大麦植株、籽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0.002、0.001mg·kg~(-1),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9%~94.0%、92.4%~98.6%和90.6%~101.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7.9%、1.8%~4.7%和0.9%~4.8%。萎锈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1d,药后14d消解率大于93%。400g·L~(-1)萎锈·福美双悬浮剂120、180g a.i.·100kg~(-1)种子拌种,收获期大麦籽粒中萎锈灵残留量均低于0.002mg·kg~(-1),说明400g·L~(-1)萎锈·福美双悬浮剂在大麦上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